作者:意卿

來源:GPLP(ID:gplpcn)

「看到中國市場經濟不行,股市一跌再跌,中國人過去那種血脈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只有再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才能顯示一個企業是否有引領市場的本領。」邁克生物董事長張勇。

邁克生物的崛起一致被業界譽為體外診斷界的黑馬。

儘管其財報看起來頗為漂亮,邁克生物(300463)發布了2018年半年報,公告顯示,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2億元,同比增長20.18%。

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2017年12月18日,邁克生物股東呂磊因違反招股說明書承諾減持而受到深交所公告譴責。

2018年上半年,邁克生物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出現負增長,相比上年同期驟降281.89%,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邁克生物正在呈現出主營業務競爭力不斷下降,產品經營模式存在缺陷等問題。

一個朝陽的行業:體外診斷行業

或許很多人對體外診斷頗為陌生。

體外診斷(IVD)是指通過對採集的人體體液 、 組織或細胞等樣本進行體外檢測從而獲得診斷信息 , 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的代謝功能狀況 。

通常,在出院病人的檢查當中,體外診斷作為醫療檢查中的重要部分而存在,通常而言,體外診斷的主要方法有生化診斷 、 免疫診斷 、 分子診斷 、 微生物診斷 、 血液診斷等診斷方法 。 其中 , 生化診斷等和免疫診斷是目前國內體外診斷髮展速度最快 、 佔比最大的主流診斷方法 , 兩者合計佔整個體外診斷市場近60%的份額 。

邁克生物正是從事體外診斷的一個公司之一,其主要產品300 速發光儀IS3000 ——該器械為化學發光技術的必備器械,屬於免疫診斷的一種,如今,伴隨化學發光技術逐步完成對酶免等傳統免疫技術的替代,化學發光技術也成為免疫診斷的主流技術 。

據Kalorama Information 和Boston Medical 的數據顯示,2016 年我國人均體外診斷支出為4.6 美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16 年全球人均體外診斷支出約為85美元),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一數字達到25 美元。 參照海外成熟診斷市場的發展情況 , 我國體外診斷的潛在市場規模為2000 億元。

另據 《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6)》 的數據, 2016 年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約為430 億元 , 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考慮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城鎮化的加劇以及居民健康保健意識的增強致使下游診斷需求的不斷增長,加上國內產業政策方面的支持,預計未來三年診斷行業將保持近20%的年增長率,到2019 年行業整體規模有望達到723 億元 。

從市場空間上看 ,在中國,化學發光儀的市場保有量約為 3 萬臺左右 , 其中 , 三級醫院市場大多被外資企業佔據外,本土廠商則依靠高性價比優勢向部分三級醫院及人流量較多的二級醫院滲透 , 而其他二級及以下醫院和醫療機構大多處於空白。按照不同等級醫院化學發光儀的需求來推算,預計醫院端化學發光儀的容量近5萬臺,市場空間 270 億左右。考慮到分級診療帶來的區域檢測中心及基層醫療機構檢測樣本的增加,預計國內化學發光整體市場超過300億元,而用各公司收入加總法估算2016 年國內化學發光市場規模約為170 億元 。

不過,市場大了必然也競爭激烈——從市場競爭格局上看,中國化學發光市場仍以進口品牌為主,僅羅氏、雅培、貝克曼、西門子四家就佔據80%以上份額,國內廠商合計佔比只有10%出頭,與生化診斷 70%的國產佔有率相比有較大差距 。

而且在中國,由於體外診斷起步較晚,故中國大部分體外診斷市場被外國巨頭所壟斷。前五名都為海外公司(數據為2015年統計情況)。

來源:EvaluateMedTech

我國體外診斷上市公司數量、市場規模情況(來源:Wind)

邁克生物能否脫穎而出?

邁克生物的煩惱:上市後風波不斷

2015年5月,邁克生物成功登陸深交所。

然而,上市之後,邁克生物一直風波不斷。

2016年7月,邁克生物被曝出臨牀數據造假的情況。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開展醫療器械臨牀試驗監督抽查工作的通告》(2016年第98號),2016年7月,總局組織開展了第一批醫療器械臨牀試驗監督抽查,四川邁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測定試劑盒(化學發光法)被查出臨牀試驗數據真實性存在問題,被總局給予不予註冊且一年內不予再次受理的處罰。

2016年10月,邁克生物公告宣佈公司董祕、監事接連辭職。

此次事件引發了邁克生物投資者們的吐槽與質疑:「如何看待CFDA發布的公司造假公告?公司其他產品是否存在同樣問題?公司誠信何在?」「公司為何在產品註冊的時候造假?」「公司業績是否和產品一樣存在造假?」

當然,邁克生物的麻煩不僅於此——2017年12月18日,邁克生物股東呂磊因違反招股說明書承諾減持而受到深交所公告譴責。

資料顯示,2016年6月28日、7月13日及9月5日,呂磊共進行了三筆減持,累計減持300萬股,可減持額度已經用完。2017年1月23日、1月26日、2月7日及2月8日,呂磊又進行了四筆減持,合計減持300萬股,其因違反承諾被深交所譴責。

來源:2018年半年報

在2018年中報的減持名單中,呂磊合計減持257萬股,徐勁松合計減持133萬股。

來源:公司公告

而8月2日邁克生物公佈一則公告,公司大股東王登明質押股份佔到了其持有的半數,而作為第一大股東一致行動人王登明的此次追加質押,是否是追加企業現金流呢?這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令人蹊蹺的是,一方面大股東悄悄堅持,而另外一方面,2017年11月7日,據邁克生物的公告顯示,2017年5月5日至2017年11月7日,公司一致行動人唐勇、郭雷、王登明、劉啟林已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公司股份4,182,621股,佔公司股份總數的0.75%,增持金額累計約103,280,637.00元。

體外診斷上市公司指數情況(來源:Wind)

沒有人知道邁克生物到底在玩什麼把戲。

2018年7月,邁克生物發布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2.46億元,同比增長47.8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31億元,同比增長20.18%。看似增長的同時顯示了作為體外診斷黑馬的能力。

來源:2018年半年報

據2018年半年報顯示,邁克生物的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渠道外延擴張、新商業模式的持續推進等市場舉措所帶來的代理產品和自產產品持續快速增長,代理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7.96%、自產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2.28%。

雖然邁克生物自產試劑和自產儀器的毛利率分別以81.86%和23.86%的水平高於代理的試劑和代理儀器的37.13%和17.93%,其中試劑方面的毛利率差別高達約45個百分點,優勢明顯,但是其營收佔比卻顛倒過來了,代理產品在營收中佔62%,可見邁克生物的自產產品在市場的優勢被代理產品取代,收入不斷下滑,但是邁克生物的負債情況卻在不斷上升,資料顯示,邁克生物2018年半年報的流動復負債增總額已經超過2017年,資產負債率也隨著擴張呈現遞增狀態。

邁克生物的研發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不如代理產品競爭力高,在這種情況下,邁克生物還通過不斷擴張渠道來發展自己,誰知負債也在不斷跟著增長,現金流也出現負值,危險也在遞增:

在研發方面,資料顯示,邁克生物的研發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不如代理產品競爭力高,在這種情況下,邁克生物還通過不斷擴張渠道來發展自己,誰知負債也在不斷跟著增長,現金流也出現負值,危險也在遞增。

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在現金流量方面,邁克生物的自由現金流量連續出現負值,在擴張渠道的同時,犧牲現金流顯然不是明智的做法,要知道,現金流可是企業運營的血液,一旦現金流出現問題,那麼企業或多或少會出現問題。

來源:2018年半年報

最終,營收能力下降,而且由於公司渠道擴張、營運資金投入增加,這導致本期公司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出現負增長,相比上年同期驟降281.89%,公司雖在營收業績上有亮眼的成績,卻忽視了其主營業務競爭力不斷下降,產品經營模式存在缺陷等問題。

來源:Wind

在一個朝陽產業內,一家剛上市不過三年的公司卻業績增速不如從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邁克生物到底怎麼了?

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伴隨著體外診斷行業的高速發展,邁克生物充滿享受到了行業紅利。

可以說,在過去的十年是邁克生物的高速發展階段。

在 09 年開始的一輪醫保擴容帶來的新週期當中,伴隨著邁克生物一起成長的是體外診斷這個行業,那個時候,生化試劑的國產替代迅速加快,在進口替代的強烈需求且同時在生化試劑不需要綁定設備的開放的特殊背景下,從2008年-2009年,誕生出了眾多這種體外診斷公司,當時,只需要 500-1000 萬的研發投入,就能造就幾千萬的利潤,甚至一個公司收入過億的話,其凈利潤可高達3-4千萬,在較高的毛利率以及強大的賺錢效應下,創業者開始瘋狂湧入這個行業,邁克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在經歷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在體外診斷這個行業,躺著賺錢的時代正在逐步成為歷史,伴隨著行業進入無序競爭的價格紅海,居安思危,能在快速發展的階段決定轉型,加大研發,發展產品的企業,才能在未來跨入綜合發展的階段厚積而勃發,然而,邁克生物錯失了這個機會。

目前,在體外診斷最大的兩個板塊,生化+免疫(免疫 90%以上是發光),是體外診斷公司更大發展的保障,生化目前國產替代率高,而發光則剛剛起步,產品齊全帶來的品牌協同性

越來越凸顯,其中,尤其是化學發光這個板塊,進入門檻高,業績兌現預期高,因此有化學發光產品,並且已經有不小規模的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將佔據優勢,因此也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資料顯示,發光儀器是難度非常高的設備,進口品牌在中國壟斷超過 10 年時間,纔有了第一臺國產發光,門檻絕非普通產品能夠跨越的,比如說發光的門檻包括資金、技術、註冊以及公司對於臨牀的認識,拿證其實是相對最容易的門檻,產品從零做到 60-70 分相對容易,然而做到 80-90 分才能滿足臨牀的需求,而這 20 分的差距,就是產品巨大的鴻溝。20 分的距離也許需要 20 年才能完成,但國內大部分發光產品依然處於 50 分狀態,因此,在中國這個細分市場當中,基本處於多家企業競爭狀態,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佔比少的可憐,缺乏龍頭出現,大部分市場還是被以羅氏為代表的國外廠商佔有。

化學發光領域市場佔比情況

其中也包括邁克生物,即便其成功上市,但是在體外診斷後續的競爭當中依舊缺乏核心競爭力,後續遇到系列麻煩顯然也屬於情理當中。

一句話,號稱體外診斷的黑馬,然而這個稱號對於邁克生物來講有點名不副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