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的原型,就是南北朝時期金陵的高僧寶志大和尚!時至今日,還知道寶志和尚的南京人寥寥無幾,然而寶志和尚留在南京的印跡和故事至今歷歷在目; 靈谷寺往西北走200多米就是寶公塔,據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建造明孝陵毀墳無數,唯獨將寶公塔很尊敬從獨龍阜一帶遷移至此; 寶公塔南邊有一大名鼎鼎的【三絕碑】,所謂三絕,乃是一塊碑上,同時有詩仙李白的詩、畫師巨匠吳道子的畫和書聖顏真卿的書法!如此文化盛況在一塊碑上同時出現,可以說是曠古罕見獨一份,足以展示寶志和尚在歷史上的地位。 既然是濟公活佛的原型,那麼如你所想,寶志和尚一定不是正常人也。據說寶志年少出家,隨師傅修習禪業,一向恭謹勤奮,到宋太始初年(465—471年)卻忽然變得行跡怪異起來,幾寸長的頭髮蓬亂如草,卻不梳不剃;常常一連幾天不喫飯也不飢餓; 跟別人說的話往往沒頭沒腦,人們開始很難理解其含義,後來則都被事實所驗證;時常作詩,但語言像讖言咒語一樣難懂,卻分明是一種預兆,於是名氣越來越大,江東的人士與俗民百姓都對他禮敬有加,紛紛拜他為師。 封建君主社會,名氣太大意味著禍事臨頭,後來的齊武帝蕭賾見他影響日廣,便以欺詐、迷惑百姓的罪名將他收在獄中。 不料,有個獄吏第二天就在鬧市中看見寶志與人說笑,回到牢裏卻見寶志仍在打坐;不久,景陽山上又出現了個寶志,與七個僧人在一起談佛論道,齊武帝大怒,令人去尋找,卻最後發現原來寶志和尚是分身三處過的夜!經過此事,齊武帝發現他果真不是凡人,便將他迎入宮中好生求教。 寶志和尚整日出門前都要扛著一根錫杖,杖頭掛著剪刀和鏡子,或者掛一兩匹布帛,被人嘲笑也不以為意。 時過境遷之後,人們發現,寶志提著的杖頭上所掛的刀、尺、拂,其實就是用諧音暗示這他所經歷的三個朝代:刀切削整齊,預言齊朝;尺用於丈量,預言梁朝;拂可撣塵,預言陳朝。 寶公曾借神力給齊武帝,讓他看到了武帝父親高帝在地獄之中受刀錐之苦的情形,從而讓齊武帝廢除了刀錐之刑; 梁武帝時候,常與之談論佛經義理,有一次,帝問:「國有難否?」寶志自指喉及頸,後來果然發生候景之亂;梁武帝曾讓張僧繇為寶志畫像,寶志抓破面門,顯出十二面觀音相,形象或慈或威,僧繇端詳許久,竟無法下筆; 達摩剛到中國先見了梁武帝,但是話不投機,於是達摩一葦渡江就去了拓跋魏,寶志和尚對梁武帝說你把他放走太可惜了,將來會後悔的。梁武帝說我十萬大軍追他回來,他說你把全國的人追也追不回來了,這個因緣錯過就是錯過了。 寶志有一次與梁武帝登鐘山,指著獨龍崗說:「地為陰宅,則永其後。」梁武帝問:「誰當得之?」寶志答:「先行者當得之。」天監十三年(514)冬有一天,他忽移寺內金剛像出置戶外,對人說:「菩薩當去。」 梁武帝時候,常與之談論佛經義理,有一次,帝問:「國有難否?」寶志自指喉及頸,後來果然發生候景之亂;梁武帝曾讓張僧繇為寶志畫像,寶志抓破面門,顯出十二面觀音相,形象或慈或威,僧繇端詳許久,竟無法下筆; 達摩剛到中國先見了梁武帝,但是話不投機,於是達摩一葦渡江就去了拓跋魏,寶志和尚對梁武帝說你把他放走太可惜了,將來會後悔的。梁武帝說我十萬大軍追他回來,他說你把全國的人追也追不回來了,這個因緣錯過就是錯過了。 幾日後,便於華林園佛堂內無疾而終,屍體柔軟而有異香,面貌光亮愉悅,時年九十七。於是梁武帝厚加殯送,敕葬鐘山獨龍之阜,建五級浮圖於其上,梁武帝親臨致奠之時,抬頭看見觀音大士在雲間顯身微笑。 如今人們只記得民間濟公的種種奇聞異事,卻忘記了史書所載寶志和尚的其人其事,實在是有些遺憾; 不過慶幸的是,當年寶志和尚在南京東郊,看見華山巍然,狀若蓮花,於是心念一動,結茅為庵傳經授道,從此華山改名為寶華山!從此寶華山為世人所知併流傳至今,成為律宗第一名山!這也算是寶志和尚身後的一種傳承不斷吧!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濟公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國清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濟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廣為傳誦。


是南京的寶志和尚。寶志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跡,就在如今中山陵靈谷景區———寶公塔和三絕碑。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峯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濟公,法號道濟,天台人,俗名李心遠,字湖隱。紹興二十年生,年十八就靈隱寺落髮,狂蓍酒肉,人稱濟顛。嘉定二年坐逝於凈慈寺,年六十。葬虎跑塔中。撰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大滌子題畫詩跋》。其事蹟可見《濟顛道濟禪師語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