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相間的豪宅裏,響起一次次槍聲,上演一幕幕殺戮。當所有人死去,燈光變成了血色的紅……3月27日-31日,由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劉丹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於洋主演的話劇《爆米花》再次登上國話小劇場。該劇講述了好萊塢著名導演布魯斯在奧斯卡頒獎夜前後發生的一連串荒謬離奇事件,最終導致一場令人震驚的慘劇發生。

劇情荒誕離奇

黑西裝、領帶結,手捧着奧斯卡小金人的導演布魯斯誇張地笑着,慷慨激昂地說着獲獎感言,一心沉浸在自己的“電影夢”中。這一切都因第二天兩個不速之客——韋恩和斯嘉麗的到來而改變。他們是臭名昭著的購物中心繫列兇殺案的兇手,同時又是布魯斯電影的狂熱影迷。

兩個年輕人把布魯斯和前來與之幽會的著名裸體模特布魯剋扣爲了人質,接着又扣押了布魯斯前來商談離婚事宜的妻子和女兒。這場綁架既不是爲了謀取錢財,也不是要進行任何報復。他們來導演家的目的,是用這裏的電影設備做一次現場直播,脅迫導演現身說法,幫他們把犯罪殺人的原因解釋成影迷模仿了導演的暴力題材電影,希望藉此達到給自己減罪輕判的效果。

一邊是布魯斯的苦苦哀求,另一邊是殺手的驕橫跋扈。豪宅變成了隨時會爆炸的高壓鍋,豪宅中的每個人都在壓力下變成了扭曲的爆米花。

劇情跌宕起伏,臺上懸念不斷。直到結束,劇中直播收視率和觀看人數都未因殺戮而減少。每個觀衆都帶着好奇心繼續觀看這場“直播”,點擊率一路飆升。最後,兇手韋恩自殺,只剩導演布魯斯還活着,他撕心裂肺地哀嚎:“這應該不是你們期待的結局。這不是娛樂!我們終將被我們所熱愛的事情消滅,我們不停追求娛樂,直至娛樂至死,而我們無處問責……但我知道,今天,絕不是娛樂……”

人物刻畫入木三分

好萊塢的紙醉金迷、西方信仰危機的惡果,在《爆米花》中得到入木三分的揭示與刻畫。

布魯斯拍情色片、槍戰片,諷刺的是,最後他成了片中的受害者——家破人亡。他的女兒維爾維特叛逆囂張,對父親毫無敬意。他的妻子法拉和他貌合神離,算計着離婚後的財產分割。他的製片人吸毒,把電影當成“洗錢”的工具……每個人都有逃不掉的命運。

爲使人物刻畫得更爲出彩,劉丹逐字逐句對照原作臺詞的翻譯,進行不斷調整,在排練中力圖使演員表達的內涵層次更加豐富。全封閉的舞臺設置,凸現了封閉環境中的高壓效果,結合黑色流線的傢俱和水泥灰的色調,將主人公佈魯斯強迫型人格表露無遺。

劉丹曾透露,很享受在和主創團隊做這部戲時“較勁”的過程。用喜劇表達嚴肅深刻的思想主題,可以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爲觀衆奉獻一臺能引起強烈情感震撼和深刻理性思索的戲劇,更是藝術家社會責任的最好體現。

“娛樂至死”發人深思

《爆米花》首演於1998年,時至今日,其中所反映的“娛樂至死”的生活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伴隨着信息爆炸、文化井噴等一系列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們產生了“娛樂至死”的生活態度,不斷衝擊着人們的道德底線,由此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隱患和現實問題。在此前的採訪中,劉丹曾表示:“《爆米花》其實是以娛樂來諷刺娛樂,希望觀衆在看到這一版《爆米花》的時候看到的不僅僅是娛樂,同時還會被娛樂刺痛。”

劇中原本“電視”報道的戲劇內核,被導演大膽替換成了更貼合現代生活的“手機”,並引入“手機直播”的方式對整件事態進行推進。戲劇表達中不斷拋出“真人秀”、“收視率”、“IP”等概念,直指當下泛娛樂化的趨勢。雖然劇情是上世紀80年代的西方故事,但今天的中國人亦能從中感受到全球“娛樂至死”浪潮下人們的生存窘境。

在真人秀娛樂節目氾濫的今天,面對一個著名導演生活面貌的“真人秀”,是滿懷獵奇心理進行觀看還是選擇發聲抵制這種無良行爲?時隔幾十年,《爆米花》帶來的這個疑問在當下依舊值得大家深思。

劉丹坦言,現代社會娛樂的疆界和版圖肆意擴張,人們的精神反思能力已經跟不上信息的傳播速度,反思意識和判斷能力日益萎縮,《爆米花》或許能讓觀衆叩問內心、理性思考。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實習記者 楊海丹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