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名狀》裏,慈禧對龐青雲動殺機的原因,不僅僅是「兔死狗烹」,更多的是不允許龐青雲作為一個新的政治勢力崛起。

電影《投名狀》裏龐青雲這個角色是一個複雜的人物角色。

他有野心但同時也有抱負;他有私慾但同時也有理想;電影雖然結局是一個悲劇,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黑化這個人物形象。

他所做的事情在他生前這個階段,表面看起來是為了獲得權力,而背棄了所有原則的鬼迷心竅式的人物,最終罪有應得。留下三個偷著樂的老頭。但是電影又給了一個他為什麼要犧牲兄弟,獲得權力的原因,打了個巨大的問號。

《投名狀》的原型是「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但是除了背景相同,故事的邏輯實際上並非一致。

龐青雲原本是一個清軍底層的小軍官,在一場和太平軍的戰鬥中,由於「魁字營」的「作壁上觀」,導致了自己部隊的全軍覆沒。自己作為全營唯一活下來的人,被山賊趙二虎的老婆,曾經的「揚州瘦馬」蓮生給救了。

那一夜,是這個女人用身體拯救了龐青雲,並且激活了他作為一個男人,甚至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優秀的男人的慾望。

所以接下來的邏輯,龐青雲這個角色拿命去拼,搶了太平軍的軍糧,為趙二虎這夥山賊庇護下的這羣鄉親們帶來了活下去的希望。同時也贏得了趙二虎和姜午陽的臣服和信任。

但是很快正在辦慶功宴的這夥人,白天用命搶到了糧食,到了晚上又被一夥清軍把糧食給搶走了。這就讓龐青雲看清了一個現實,想要有出路,只有去當官軍。因此投靠了實力稍弱的陳公。

龐青雲的實際原型更可能是李鴻章的另外一個具化表現。

龐青雲發掘趙二虎帶的這幫「山賊」雖然很破,但是都是為了生存而戰,所以有著強悍的戰鬥力。這個背景實際上就是淮軍中「西鄉民團」,淮軍的幾個主要幹將都出自於「西鄉民團」,這是一股連太平軍都不敢惹的軍事力量。

這股力量最終也是在湘軍勢力式微的情況下,拿下蘇州攻打天京的。而且後來李鴻章和劉銘傳的關係隨著劉銘傳的一步步往上爬,關係也出現了裂痕。

所以本質上此刻的龐青雲並不是「刺馬案」中的那個馬新貽,而是李鴻章。後來的「蘇州殺降」在正史上也是李鴻章所為。

身在亂世,實用主義為生存立命之本。所以龐青雲幾乎利用了自己所能利用的一切有利的資源,遊走於一個深不見底的別人制定遊戲規則的遊戲裏。

而當他即將當上「兩江總督」的時候,實際上支撐著他上位的所有資源都已經透支,並開始帶來負面效應了。

在電影中,在姜午陽刺殺龐青雲的同時,清廷已經將無數槍口對準了他。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個慈禧的意思,但更多是清廷所有利益集團的意思。

而與慈禧有關,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龐青雲提出了一系列的是「施政措施」,他要作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實際登上大清的舞臺。這纔是慈禧最忌諱的因素。此後李鴻章的結局來解釋龐青雲的結局,思路就更清晰了。

當然李鴻章比龐青雲更會做官,也更懂慈禧的心思,所以他沒有被刺殺,而是逐步崛起,最終成為了慈禧的心腹重臣。

李鴻章上臺後,開展洋務運動,成為中興之臣,這大概也是龐青雲不惜一切代價想當上兩江總督後準備要做的事情吧。

但是,李鴻章所有努力的一切本質上都還是在替慈禧擦屁股。慈禧要用他一個電報就把他召回來,但是他不能慈禧私慾的時候,一腳就踢到了兩廣。

李鴻章簽完庚子賠款協議以後,吐血幾升,不久在絕望中死去。而當初他的抱負與夢想呢?而龐青雲如果沒有被刺殺,他的結局也絕對不會好過李鴻章。

而為了一個李鴻章沒夠進入晚清朝局,淮軍裏又有多少個「龐青雲」、「趙二虎」死於非命?又有下多少絕望背鍋的「姜武陽」?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確切的說:龐青雲必須死!龐青雲之死並非偶爾,而是必然。因為他「動了別人的乳酪」。

《投名狀》改編自「刺馬案」,只不過將馬新貽的名字改為龐青雲罷了。不說馬新貽,只說龐青雲。此人絕對是個有心機、有抱負、有能力的人物,從其身上不難看出成功者的各方各面。他軍紀嚴明,殺人不留情;善於鑽營,為求上位而不擇手段;更敢打敢拼,不惜下大賭注來押寶。最終從一個「山字營」的小人物一躍成為朝廷大員,但這就是他的末路了。朝中那些元老們不會讓這麼一個人活著。他活著,必定對別人是個大大的威脅。

熒幕上的龐青雲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極盡全力要改變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就如他在處斬兩個犯了軍規的小兵時所說的那番慷慨既然的話:憑什麼捕快無緣無故毆打窮人就是天公地道?如果我做主,就絕不會允許讓這種事情在發生!

龐青雲的宗旨是「我」,以我為中心,萬物以我而改變,「我做主,我纔是老大」!要想不受那些朝中奸佞的壓制,就要做大做強自己,我當了老大,他們纔不敢欺負我,纔不敢不聽我的話。想要天下人人喫飽穿暖?就必須讓我做主!

因此,龐青雲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他不惜犧牲兄弟,不惜違背諾言,不惜蘇州殺降,不惜自甘墮落,不惜阿諛奉承。這些都是野心家和政治家的表現,而龐青雲恰恰極具這種天賦,他是天生的野心家,天生的政治局,他具備一切成功者的氣質,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將他的棋盤上的趙二虎、姜午陽以及「山字營」那八百弟兄玩的滴流亂轉,每走一步棋,都能做到落點有聲。

但他忘了,他也是顆棋子,是陳大人、姜大人、狄大人這些老奸巨猾的旗子,不論是山字營的龐青雲,還是魁字營的何魁,都是三位大人的棋盤上的旗子,讓你贏,你便贏;讓你輸,你便輸;讓你走一步,你就必須走一步。

龐青雲有政治家、野心家的手腕,卻沒有政治家、野心家的眼光,他對眼前的一切深感不滿,認為自己做老大就可以主宰一切。他忘了自己太過於「勢單力薄」,那些兄弟已經被他「出賣」,已經為之「犧牲」,他還有什麼?

他什麼也沒有,除了一股傲氣和雄心。他精明且狠毒,卻少了最應該有的後臺,以及最不可少的背景,沒有榮辱與共的利益集團扶持,結果就只有死路一條。他生於亂世,想要做曹操一樣的亂世姦細,卻低估了自己幾斤幾兩。最終,他失去了一切,拋棄了手足情的同時,也拋棄了自己的未來。


首先,得從龐青雲這個人物說起,他是個有野心有抱負,同時也有私念和理想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是自私的,有些人為晚上的利益而自私,而有些人為日後成就大業而自私,顯然龐青雲屬於後者。

本是一名小軍官,但造化弄人,在與太平軍戰鬥中戰敗,以致自己不對全軍覆沒,險些丟掉性命,這還得益於三賊的老婆及時發現了他。後來,他用命去拼去搶,盡自己最大能力為三賊,為三賊庇護下的羣裏鄉親帶來了繼續活下去的希望,與此同時也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臣服。

龐青雲很明白將來要走的路,要想人上人,必須當官。生在亂世,要麼稱雄要麼為寇,在這裡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他把自己能利用的一切資源全部利用上,只為實現自己遠大抱負。

但歷史絕不允許存在太過於的個人英雄主義,樹大招風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的實力威脅到掌權者,表現得過於聰明,就會遭到獨權者的制裁和打壓。他千不該萬不該,就是提出「實施新政」,這是一個領導人的權威決策,豈容一個小小軍官指手畫腳。

你提出來,無論是為公為私,都會遭到一些須遛馬屁的人的排擠和詆毀。無論你之前有多為公為名,但在絕對權力面前一定不能有個人想法。

除了傲骨與雄心,此刻的龐青雲別無其他,雖說聰明,但不代表能自大,更不能一意孤行。過於自我不會被任何人接受,包括出生入死的兄弟也是如此,有大局意識才能讓人們信服,顯然他沒有做到。

本來龐青雲就是一個圈外人,慈禧從來是不放心圈外人的,在沒有感情和利益的前提下,你的所有想法她都會認為是陰謀,所以慈禧對他動殺機也不足為奇。

以上代表個人觀點,如有違背,及時佐證。


《投名狀》是根據真是的歷史事件改編的,改編於秦朝四大奇案之一的「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案」。由李連杰(飾龐青雲)、劉德華(飾趙二虎)、金城武(飾姜午陽)主演。

大背景是太平天國時期,三兄弟參軍平定太平軍,龐青雲(馬新貽)最後率兵功入南京,受到了朝廷的重用,給他封了兩江總督。結合當時的歷史,太后封他為兩江總督主要是讓他抗衡曾國藩。這個很明顯就能推測出來,打完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在兩江勢力頗廣,朝廷就調曾國藩做直隸總督,明升暗降,調龐青雲(馬新貽)做兩江總督,打壓曾國藩在兩江地區的勢力。

據說當時打下南京時,湘軍把太平天國的金銀珠寶各種財物盡歸囊中。朝廷盤問曾國藩關於太平天國的財物的事情,曾國藩說由於戰火,進城一片廢墟,未找到任何財物,朝廷派龐青雲(馬新貽)做兩江總督也有讓他查明財物意思。

據說龐青雲(馬新貽)十分痛恨山匪和黑社會,這些人也自然對龐青雲(馬新貽)充滿恨意。殺他的是個捻軍首領,叫張汶祥,有些資料上說張汶祥是受曾國藩指使殺龐青雲(馬新貽)的。

所以我覺得是因為龐青雲對曾國藩以及整個湘軍集團構成了威脅,所以最可能是曾國藩指使張汶祥刺殺龐青雲(馬新貽)的,並不是太后要殺他。

個人理解,歡迎指點??


有人說龐青雲該死,所以他就被刺殺,這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是如果是一個該死的人為什麼要用刺殺,這種見不得人的手段把他給弄死了,其他光明正大的手段,徹底摧毀這個人名聲的方法有很多,偏偏要用這種手法來做這個事情,那證明龐青雲的危險對於某些人來講,已經是尾大的問題老不掉,但是自己拿他沒有任何辦法,所以動用了這種手段,對外宣稱龐青雲該死,但實際上自己心裡明白,龐青雲到底該不該死。

龐青雲的死,實際上我們可以聯想到國外另外一場著名將領的死亡,那就是美國名將巴頓的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名將巴頓可以說是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那暴脾氣,當然與此同時,對於他的忌憚也更加的加重,所以美國名將巴頓發生了一起車禍,然後就死在了歐洲。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便在於當時前蘇聯和美國等人認為巴頓的爆脾氣,容易在美國和前蘇聯勢力的交接地帶發生戰亂,或者是挑起矛盾,這樣的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尚未消失乾淨,這個時候突然又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對於全世界來講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雙方之間最終通過一種另類的協商方式除掉了美國名將巴頓。

平心而論,美國名將巴頓該死嗎?雖然整天狗日的戰爭掛在自己的嘴上,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功,這個人得分一部分,就憑這個他就不應該死,他最後還是死了,為什麼死?因為權力之間的平衡嗎?不是,只不過是某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然後才做了這件事情。

前蘇聯為什麼要除掉美國名將巴頓,因為他能力強,而且容易挑起戰爭,對前蘇聯的安全來講是一件很大的挑戰,所以他要除掉美國名將巴頓,而美國人在得到情報的情況之下,為什麼不像巴頓提出提醒?因為他們覺得巴頓一旦活著,那極有可能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就這樣把它給除掉,對雙方都好,於他們來講,除掉巴頓,滿足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可憐的就是巴頓死了!

政治家是背負著國家命運和其他人討價還價的,但是一旦將自己的利益摻雜進去過多,那這個政治家就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平心而論,龐青雲之死對朝廷有損失嗎?有為什麼?因為他死了,朝廷的威嚴掃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不僅如此,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的工程也死了,這個國家也損失了一大助力,殺他絕對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同時,中央方面也絕對不會同意這件事情的發生。

殺死龐青雲純粹是某些人出於自己內心的自私,自立,才幹了這件事情,因為見不得人,所以才用刺殺這種方式殺了龐青雲,龐青雲不該死,該死的是,整個清政府腐敗的政治體制,為了能夠讓地方安定,選擇與地方勢力妥協,最終地方勢力牽制了中央的勢力,地方權貴,官僚主義不斷的左右的這個國家,同時帝國主義攜帶著大量資本進入,又牽制了官僚主義,整個國家被這些官僚主義一步一步地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所以想想說,這件案子裡面的龐青雲是該死的那些人,是否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徹底分開了呢?


在清朝最高統治者眼裡,滿漢之防是慈禧動殺機的重要原因,這有點類似雍正誅殺功臣年羹堯。太平天國起事之時,滿人的八旗戰鬥力已經嚴重衰退,只能依靠曾國藩的湘軍,以及後起的李鴻章的淮軍對付太平軍,這也是滿清統治者的權宜之計,飛鳥盡、良弓藏,太平軍一旦覆滅,這些漢人統領的驕兵悍將就是朝廷的心腹之患,為了維護統治,確保萬無一失,就算龐青雲之流沒有造反之心,慈禧也傾向於寧殺過,不放過,這就種下了殺心。

另外龐青雲不屬於慈禧提拔的嫡系,也就不算自己人,當權者對這些圈外人是不放心的,沒有感情以及利益的牽絆,所以慈禧殺其只在一念之間,當時龐青雲面見慈禧時,提出了免去稅務的一些主張,引起了慈禧對於自己野心的猜忌,加上身邊人對龐青雲戰功的妒忌與不滿,向慈禧進讒,促成慈禧殺龐。

慈禧殺龐只是電視劇的演繹,如果從歷史分析,刺馬案中龐青雲的原型——馬新貽,卻是慈禧的人,他的死湘軍的嫌疑更大。太平天國失敗後,慈禧最提防的是曾國藩,歷史上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就慫恿過他謀取帝位。為此,慈禧疑懼曾國藩在江南坐大,才將其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並要求迅速裁撤湘軍。可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豈能輕易讓給馬新貽。馬新貽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軍隊,孑然一身來到江寧,如入龍潭虎穴,很快被刺死。馬新貽肩負慈禧的重任而來,又怎會被慈禧下令暗殺,這背後無疑更像湘軍的謀劃,歷史上馬新貽被刺後,為穩住江淮,慈禧趕緊調曾國藩回蒞江寧坐鎮,從此,兩江總督寶座長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問津。


我個人認為龐青雲的死是必然結果,龐青雲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但是在清朝那個腐敗的大環境下但是始終堅持著「君子不黨」的原則。

我記得在我們初中的歷史課本上把洪秀全說成農民起義家,把太平天國起義說成是義軍,為了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而起兵反清。可是這場太平天國之亂,使中國大地陷入了十四年的戰亂,死亡人口接近7千萬,這個數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死亡人口的總和。

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兄弟三人的成與敗,也全部拜這場戰爭所賜。 龐青雲一個營的兵馬在與太平天國軍的戰鬥中全軍覆沒,何魁的魁字營並沒有按照約定來協助他,這使得龐青雲一開始便於何魁結為死仇。(其實龐青雲的失敗是姜大人打擊陳大人勢力的 結果,借刀殺人)。趙二虎和姜午陽是當地的土匪,敢搶太平軍的軍糧,說明二人的土匪部隊是具有一定的實力。在龐青雲的協助下,二人的土匪軍把軍糧搶回村子。

「你們膽子真大,敢搶軍糧。」

「都快餓死了,還管他什麼糧。」

可是土匪遇見更狠的魁字營就只能變土鱉了,在魁字營的火槍下,趙二虎不但受到羞辱,還將搶到手的糧食拱手交給魁字營。惡鬼在上,如果不想一個出路全村就只能餓死。這時龐青雲為大家找到一條出路——投軍。而且要投陳公的旗下,因為陳公缺人馬,去了會得到重視。

「投了軍有軍餉,有了軍餉就可以賣糧食,投了軍有槍炮,有了槍炮就沒人敢欺負我們了,這個村子才真正太平了」。

於是三人結拜為兄弟,走上了一條不能回頭的路,投清軍。 龐青雲指出的這條路,是趙二虎和他的弟兄們最好的出路。如果繼續當土匪,前有太平軍後有清軍,自己被夾在中間,隨時會被喫掉;又不能投太平軍,因為剛剛搶了太平軍的軍糧。 其實這800人只是龐青雲實現自己野心的籌碼,龐青雲心裡很清楚局勢,既然已經投軍,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如果不在短時間內打響自己部隊的名聲,就永遠不會得到朝廷的重視。在漫長的戰爭中,自己和自己的弟兄,說不定那天都會默默無聞的死掉,成為無數枯骨中的一個。這不是他想要的結局,所以必須一戰成名,為此他願意一開始就堵上自己的一切。 勝利,我將有繼續拼搏下去的資格;失敗,一死而已,這個亂世中,怎麼死,何時死,我已經不在乎了。當然這就是典型的賭徒心理,假如我有10個籌碼,我會分幾次將籌碼押上,可我現在只有最後一個,我還猶豫什麼呢。

可是陳公派來的陸大山不願用1500人馬陪龐青雲去賭,他只在場邊觀戰。(因為這已經是陳公唯一的家底了,賠不起了)

舒城這一戰的勝利可以說是龐青雲、趙二虎和姜午陽兄弟三人用命換來的。這場戰爭戲拍攝的超乎想像的精彩,以血肉之軀對抗洋槍洋炮,看著冰冷的刀劍插入同伴的身體,每個人都拼上性命,只為能活下去。龐青雲800人部隊居然攪亂了太平軍的5000人,但是寡不敵眾,被團團包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此時兄弟三人互相攙扶,抱著殺一個賺一個的念頭拚死一戰,眼看就要實現結拜時的誓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

陸大山的人馬終於出戰了,這是龐青雲800人拼上性命換來的戰機。本來就被攪亂的太平軍被1500戰馬衝殺的潰不成軍,姜午陽趁勢殺死敵將,高高舉起他的頭顱。

這一局終於賭贏了,我們有繼續活下去的資格了。舒城的勝利讓兄弟三人的部隊得到了朝廷的重視,可是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政治鬥爭。(在狄大人看來,舒城的勝利是陳大人押寶押中了,而龐青雲只是陳大人的一顆棋子)

電影裏的狄大人、姜大人和陳公,始終遵循著官道。在他們眼裡戰鬥的勝利並不一定代表著自己的勝利,戰爭的失敗也不一定代表著自己的失敗,不論是龐青雲還是何魁甚至是太平軍,都是自己手中的棋子。所有的事都必須為自己政治上的勝利去服務,這就是政治。(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龐青雲在舒城的勝利後,陳公將自己僅剩的陸大山的人馬送給龐青雲調譴。這說明陳公對他是重視的,起碼是將龐青雲看做自己最優秀的棋子)

姜大人和陳公互為政治對手,何魁是姜大人的手下,龐青雲是陳公的人,他的出現對姜大人是一種威脅,所以必須要對龐青雲加以制約。

而龐青雲是軍人出身,做事始終恪守兵道。他始終保持著君子不黨的姿態,並沒有把自己看成是陳公的人,這樣陳公很不舒服。他不惜背上殺兄弟的罵名殺死兩個犯了姦淫的小孩,是為了嚴肅軍紀,在他心裡,一切手段都是為戰爭服務的。

趙二虎是匪道中人,儘管做了清軍,已然是義字當頭。趙二虎第一次與龐青雲交談時就說:天大地大,沒有兄弟情大,這年頭沒有兄弟,活不下去。既然三人納了投名狀,就是生死兄弟,軍隊這麼多弟兄,都是以情誼為基礎的。他與龐青雲觀念上的不同,是二人矛盾的根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格局不同)

蘇州城之戰,龐青雲的軍隊圍城9個月,城裡城外都斷糧數日,餓殍日增。城裡的人出不來,城外的人進不去,攻守都是死,蘇州已成死局。 「我的兵只能戰死,不能餓死。」 龐青雲找陳公要糧,陳公不予。(不受控制的龐青雲已經成為了棄子)龐青雲下跪,依然無果。龐青雲在影片中一種下跪兩次,一次是跪陳公為要糧,一次是跪趙二虎,為求趙二虎不要帶兵離開。兩次都是走投無路,都是他為了實現自己野心的無奈之舉。 最後龐青雲以南京城一半的財物為代價,從魁字營換來了糧食。 同時趙二虎孤身進蘇州城勸降。

蘇州城同樣斷糧,若再不降只能全城覆滅。太平軍首領以自己的性命向趙二虎換取自己4000個部下的性命,趙二虎答應,於是蘇州城開門投降。可是龐青雲要殺死這4000個俘虜,這是龐、趙二人在道義上最大的分歧。趙二虎認為殺了這些俘虜就是背信棄義,這是自己決不能接受的。這些人已經繳械投降,何況讓他們活命是蘇州城投降的條件,如果殺降將如何面對於天下。

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潰敗,40萬趙軍投降秦軍。秦軍主將白起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如何處置這些俘虜。全部關起來?不能,因為40萬人就是40萬張嘴,秦國沒有這麼多糧食去養活他們。放了他們?也不行,他們回去後提起武器就又成了兵,那這仗不是白打了。

現在龐青雲遇到了和白起一樣的問題,殺還是不殺。

從道義的角度上,不能殺,殺了就背信棄義。可是從戰爭的角度上,只能殺。

因為龐青雲的軍隊沒有多餘的糧食來養活著4000人。又不能放了他們,他們已經被圍城9個月,主帥又為他們而身死,所以他們心中充滿對清軍的仇恨。龐青雲的軍隊接下來要去打南京,蘇州無軍駐防將是一座空城,這4000人提起武器就又是兵,他們可以隨時再次佔領蘇州或是從身後襲擊清軍。龐青雲決不能讓自己的軍隊去冒這個險。

姜午陽非常明白這會是多麼痛苦的一個決定,但是他依然對趙二虎說:大哥是對的。

在趙二虎痛苦的掙扎中,4000人被亂箭射死,這就是戰爭。

「他們是兵,是兵就會死。」(實現野心總要有犧牲)

南京城被攻下,兄弟三人終於到達了人生的巔峯。

龐青雲進京拜見慈禧太后,慈禧封龐青雲為兩江總督,這可是朝廷9個封疆大吏中的一員,官位顯赫。(其實一開始慈禧是同意將兩江地區交給龐青雲的。「你還年輕君臣相伴會長久」說明慈禧一開始還是相信龐青雲的畢竟在慈禧看來龐青雲是新的政治力量,是自己用來進行制衡的工具。同時「收復南京龐青雲勞苦功高也說明慈禧是認同龐青雲能力的。)

但是這是龐青雲犯了一個大錯,他請求慈禧太后免去兩江轄區內三年的賦稅。

兩江轄區自古就是朝廷賦稅的重要來源,不是說免就能免。再說就算要免,也是老佛爺自己開恩去免,什麼時候輪到一個朝廷新員來請願。龐青雲這話說出來,慈禧如果同意,兩江的百姓就會認為是龐大人為民請願;如果慈禧不同意,兩江的百姓就會認為慈禧是壞人,龐大人依然是好人。老佛爺一定被弄的很不痛快,還記得老佛爺後來對李鴻章的話嗎?

「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誰一世不痛快。」

狄大人對龐青雲說,地方大員個個手握重兵,老佛爺不放心。而姜大人因為在與龐青雲的博弈上失敗,也氣得抱病南方。影片沒有說明到底是誰要殺龐青雲,但是可以知道,慈禧太后、姜大人、何魁都有這個想法。於是狄大人在龐青雲將要離開時暗示給他這個想法。

龐青雲和趙二虎都是軍隊的領袖,若是先殺了龐青雲,趙二虎必然要反,為大哥報仇。所以必須先借龐的手殺掉趙。

龐青雲走在冰面上。

「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

最後的結果想畢大家都知道了。三個人都死了

龐青雲這樣的人在我們現今社會可以說很多,沒有顯赫的出身,看著自己不斷的努力,甚至在有的時候做著違心的事說著違心的話一輩子都在為別人打工,還會因為自己一時的疏忽,讓自己長期的努力付諸東流。得不到一個好的結果,可悲,可嘆,可憐。


龐青雲不是她的心腹,手握兵權,又戰功赫赫,統治者最怕的就是這種人,就怕你哪一天會造反,戰爭結束了自然不會留你,這個事情是歷代皇帝登基之後最愛乾的事,一起打江山容易,一起掌握江山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是這個道理。


龐青雲的山字營作為滅掉太平天國的主力,龐青雲是第一功臣,他破壞了權臣攻城掠寨加官進爵籌碼。在慈禧面前,他不要官不要錢,要民生,得民心,讓皇權猜疑,讓同僚湘軍妒忌。滅掉太平天國後,湘軍過於強大,裁軍勢在必行,馬欣怡(龐青雲)就是皇權裁軍的一把刀,慈禧不會動他。湘軍恨他,借著龐青雲與二嫂通姦,挑撥兄弟關係,借刀殺人


當權者慈禧在當時已經能得到她想在的任何東西了。她不會想到要國富民強。只想保持現狀。答應減賦稅只是做個樣子。如果不答應別人又能拿她如何?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只要她親近的人在後面說一兩句中傷的話。那慈禧就會動心思。減賦稅對慈禧來說可有可無。但對當官者應該有所影響。減賦稅的當地那些得利者自然不希望改變。就會聯繫當官者利益共同體的人。這些人有些走動。那寵青雲就要被殺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