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位賢臣我分別都陳述一下他們的功績吧。

張釋之:堵陽(今河南南陽方城)人,西漢的法學家,侍奉與漢文帝。在文帝三年,他成為協助皇帝處理司法事務的最高審判官,他嚴於執法,在當法律與皇帝詔令發生抵觸的時候,仍可以執意守法,維護了法律的嚴肅性,這在當時的封建君主統治社會,他的言行是難得可貴的。對此,在漢文帝和漢景帝之間的一個文景之治的實現,他起來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當時,世人也稱讚「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汲黯:濮陽(今河南濮陽)人。他為人忠直,不屈從權貴,在漢武帝時期,官位列於九卿,他出生仕宦,世代都是在朝為官。他在位期間,在漢武帝已多次征討匈奴大獲戰績的背景下,還會向漢武帝不畏的提出和親的策略,這對於當時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主要還是因為他愛直言相柬,寧願為了正義而捐軀,很難用不正當的事情誘惑他。

鄭當時:字為庄,陳縣人,與汲黯同樣位列九卿。鄭當時在每逢上朝的時候都會向漢武帝推舉士人,為人也很謙和,從不對吏員直呼其名,聽到別人有何高見都會立馬稟報給漢武帝。主要的貢獻還是在於人才的的培養和挖掘,給當時的漢王朝添加了很多的人才貯備,增加了國家的軟實力。


本文多參考《資治通鑒》

張釋之是漢文帝的大臣,南陽人。有次隨漢文帝巡視霸陵,文帝對群臣說:我的陵墓要用北山岩石做外槨,把麻絮切碎填充在間隙中,再用漆將他們粘合為一起,如此堅固,誰也不能打開。左右近侍都說很對。唯獨張釋之說:假如裡面有能勾起人們貪慾的珍寶,即便熔化金屬把整個南山封起來,也會有縫隙;若沒有珍寶,即便沒有石墩,又有何憂慮啊!受到文帝稱讚。

張釋之被任命為廷尉後,文帝出行經過中渭橋,有人突然跑出使文帝坐騎受驚,文帝下令騎士追捕並交給廷尉。張釋之說:此人只是違反清道戒嚴規定,處些罰金即可。文帝不高興,說坐騎脾性烈,他就受傷了,罰金太輕。張釋之說:「法,天下公共。此事依法就當這樣定罪;若重判,法律就不能取信於民。況且在皇上派人追捕之際將他殺死,也就算了。現交給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典範,稍有侵斜,天下用法就可輕可重,沒有標準,百姓就不知所措。請帝深思。」文帝思慮半響,說:「廷尉的判決是對的。」

汲黯是漢武帝時忠臣,為人剛正直烈,敢於進諫。御史大夫公孫宏在下面與其他大臣商定上朝時奏報事情,但到了朝堂,讓其他人說,自己則閉口不言。在家蓋著布被,很少吃肉。汲黯奏五帝曰:「齊人多狡詐而少真情實意;公孫宏在下面與臣等商定共同奏報,到了皇帝這兒就背叛約定,這是不忠。位列三公,布被少肉,多為假象。」

廷尉張湯多狡詐,賣弄智識控制別人。這時武帝喜歡文學,張湯也假裝愛好,親近董仲舒,公孫宏等。善於揣摩聖意,而多歪曲事實,不管法律法規。處法不公,善於猜忌。汲黯多次在武帝面前指責張湯:聰敏可以辦事,但卻奸詐搬弄是非,不能抑制天下邪心,以法規條文套牢官員,刀筆小吏怎能為公卿。現如今,人們走在街上側目而視,重足而立。

鄭庄為字,名當時。景帝時任太子舍人,好黃老之學,喜歡結交朋友,且多為年長者。鄭庄很廉潔,不喜歡購置產業,只靠皇上賞賜供給門客。每次進見皇上,都要稱道中國的中厚長者。待人接物不分貴賤,聽到他人好的言論,邊向皇帝推薦。為世人稱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