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站在他們老母親的角度,站在父老鄉親和親朋好友方面——都很厲害,這一家的兩個兒子,都出了名,找了錢,都是寫那些「亂七八糟」文字的牛人,跳龍門逆襲成功。還有個三弟,主要從事社會活動,婦女解放事業和生物學,就文學方面來說,不再這次討論範圍。手心手背都是肉,培養出來了三個了不起的好孩子。都是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他們羨慕嫉妒恨的。
  2. 站在歷史社會背景,政治背景下,歷史發展文化方面,魯迅文學造詣更高。因為他的文學素養人格魅力四射,肩負起喚醒革命的使命。
  3. 站在專業文學領域,剔除文字承載和「政治使命」。各有千秋各有高低,領域不同,受眾不同,褒貶不一很正常。
  4. 站在人民群眾,文學愛好者方面。「品種口味」不一樣,總的來說魯迅受歡迎。但僅從散文隨筆來說,周作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對於開啟新的散文形式風格,影響後世一起又一批的作家,算是殿堂級的大師。


國人歷來講究文品從人品,如"蘇黃米蔡"雖同為書法大家,唯蔡書不貴,因為同蘇軾、黃庭堅、米芾三人相比,蔡金為佞臣自然不為後人推崇的。

周作人當了漢奸,投進了日偽懷抱,文人無節失義德有大虧,固其文亦被看輕,自然不如魯迅文章的積極向上有價值了。如果論文不論人品,兩兄弟倒也有可比之處。

周作人曾言,寫文章本來是為自己,但他同時要一個看對手,這就不能完全與人全無關係。寫文章即是不甘寂寞,無論怎樣寫得難懂,意識里也總期待有第二人讀,不過對於他沒有過大的要求,即不要他來做嘍羅而已。總覺得他把大哥當作榜樣之餘,也有不服氣的味道。

二周同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鋒,都是文學大師級的人物。從思想上看,魯迅雜文更激進尖銳的鬥士文風。如《狂人日記》白話文行文,欲振聾發聵,貴在寓意深刻,用詞如刀削斧鑿的青銅銘文,擲地有聲。

其《中國小說史略》,可見其文學研究批評功力,可惜他致力改造國人精神,無法專心治學,文學才華未盡顯,比如寫長篇小說實在遺憾。

單從美學上講,魯迅的文章常被人詬病晦澀難懂,周作人勝出。兄弟二人文風截然不同,論深淺高低多見仁見智,各有所好。而周作人追求純粹的文學精神,信手成文,小品文雅緻恬談,有著雲淡風輕的儒雅閑適。

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後塵夢。

從文學的廣度看,周作人在文學理論,翻譯水平,文藝批評,民俗學研究方面成就強於魯迅的,學者型人物博學多才。他提出"人的文學」,強調內容的革新,縱有批評也溫和謙遜。

"教學者如扶醉人,扶得東來又西倒「,現代青年的誤解,也和醉人一般。……你說婚姻要自由,他就專門把寫情書尋異性朋友做日常重要的功課。……你說要脫離家庭壓制,他就拋棄年老無依的母親。

周作人的博學厲害之處在於,跨躍了好幾個不同的文明傳統,尤其是古希臘羅馬史,以為日本的異俗故事。表現在不論大小話題,東拉西扯,上天入地,可以寫成很瑣碎的日常生活,又有無法言說摹仿的趣味,這一點似乎和博爾赫斯有相似之處。

他擅長將極其形而上的話題,旁徵博引地訴入日常言說,不露絲毫的概念痕迹,給人以審美的驚喜。並非一味的"掉書袋",其獨特的"抄書體」創造了簡單下的深刻,苦澀中的互文性。

不過二周與同時代郁達夫,徐志摩,胡適,梁實秋等相比,雖都各有風範,唯魯迅獨一無二了。

其實相比雜文聞世,魯迅的散文小說也頗有功力,比如《野草集》,至《狂人日記》"趙家的狗看了我一眼「之神筆,無人可替代也。即便文學專業眼光看下面這段文字,想像力和溫情跳躍其間,也要讚嘆不已的。

"我自己覺得我的記憶,好像被刀刮過的魚鱗,有些還留在身體上,有些掉進水裡了,將水一攪,有幾片還會翻騰閃爍,然而中間混著血絲。"

所以魯迅若致力於文章的文學藝術性,一定不輸於知堂其弟的。有時未免會想,假始百年之後,人們會更喜歡誰的文章呢?


1.魯迅周作人都是少年失怙,魯迅作為長兄,有「長兄如父」的擔子,在生活和學業上都沒少影響周作人。周作人少時讀書,和魯迅是一路,就讀水師學堂,也是魯迅幫忙。魯迅年紀大,幾乎是在社會中趟開一條路,周作人在身後亦步亦趨,考科舉、學西學、留學日本、從事文學和翻譯、到北京去,周作人是一個頗肖哥哥的弟弟和追隨者,一步一步得安排也都是魯迅決定——魯迅從日本回國後,周作人本想繼續留學,然而被魯迅以經濟理由勸阻。可見這一時期,周作人受魯迅的影響是很深刻的。

2.到了北京之後,魯迅在教育部任職,周作人在北大上班,後來白話文運動興起,魯迅在和錢玄同「鐵屋子談話」之後迅速轉變了思想加入這一文學革命,周作人了解這一運動的孔道是魯迅推薦給他的《新青年》。二人對革命的態度可以看出性格得不同,魯迅從抄碑到《狂人日記》,轉變是決絕的;周作人用白話翻譯俄文小說,正文用白話,雖然比《狂人日記》早,但附記是文言,寫的歐洲文學史講義也是文言,而是折中主義的,直到後來受魯迅的影響才決絕起來(周作人第一篇白話文是一篇題記,魯迅做了修改補充)。二人的「成名」,源於在同一期《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和翻譯自與謝野晶子的《貞操論》,而且當時周作人從思想和作品上都是魯迅的追隨者,所以有朋友說「周作人的成名是略早於魯迅的」,恕難贊同。「魯迅對於周作人名氣的影響在周作人四九以前是微乎其微的」,也「恕難贊同」。沒有參與新文化運動的魯迅,就難有參與新文化運動的周作人。

3.周作人在文壇上「自立門戶」,肇始於1922年《晨報副刊》(當年《晨報副刊》刊載了魯迅的另一篇巨作《阿Q正傳》),結束了周氏兄弟三人一起翻譯外國小說結成《域外小說集》的局面,開始宣揚人性、為基督教辯護、推崇新村運動,最有力的表現是為了自己的觀點與陳獨秀辯論,至此可為一家。直到和魯迅「兄弟失和」,周作人在其後所出的文集中刪去魯迅的譯文,可謂在思想關聯上與魯迅也決絕的割裂了。從文學的角度,「兄弟失和」不啻為周作人的一場「成人禮」,周作人開始以較為獨立的三觀來面對社會大局的風雲變幻,不久即放棄了啟蒙主義,轉而進入到對散文美學的追求上;而魯迅則繼續走在由文學革命而社會革命的路上。

4.其後就文學水準來說,周作人成長為和魯迅起頭並肩的宗師巨匠,見諸報端的偶爾時評,有時候也出奇的一致;遇到一些不一致的觀點,也筆墨譏笑,可見年青時候結下的種種關聯,竟絕非一二俗事可以解開。有朋友說「魯迅與周作人的分量在當時是相當的」,這個當時若是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直到魯迅去世,是非常中允的。

5.魯迅去世後,周作人參與編撰魯迅年譜,名列治喪委員會和魯迅全集編委會,開始作回憶魯迅的文章,提醒大家要把魯迅「當做人而不是神」,這個態度是周作人對魯迅研究的一大貢獻——別人必不敢這麼說。50年代初期,周作人顛沛流離之後,最好的作品是一些回憶魯迅的文章,以及為魯迅的作品做做詮釋和註解。當時馮雪峰認為周作人是唯一能對魯迅早年作品提供一手資料的人,後來周作人寫出了很多魯迅研究的文章,我想這部分工作應該也是魯迅的影響。

6.周作人年青時代受魯迅影響很大,借力也很多,如無魯迅,我覺得周作人很難走上文學革命的道路,可能就沒有以後了,然而似可免去任偽職一劫難。


魯迅和周作人文學的成就誰更高,首先要弄明白文學的作用是什麼?

如果文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自娛自樂,那麼它的價值相當於日記,只是發泄了自己的個人情緒。當然,如果寫日記那個人是名人,也會留下一些史料供後人分析和研究。

如果文學的目的是為文學而文學,那麼它最大的成就是文體上的突破與創新,比如從詩向詞發展,比如創造了許多新的格式,比如有了白話文小說,有了現代詩……

如果文學的目的是文以載道,那麼文學只是寫作者的工具,他或她想用這個工具來改變當下的社會,將各種各樣的葯作為配方,以挽救各種各樣的病人。

所以對文學的功能認識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評判標準,得出來的結論也就不一樣了。

如果你認為文學的目的是文以載道,那麼自然是魯迅要高出許多。

這應該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吧!

一個只是拯救小我的人和一個拯救整個民族的比,沒有多少可比的價值。

「民族魂」這三個字應該是蓋棺定論。

這才是大寫的知識分子。


從總體上說,魯迅的文學成就高,他的短篇小說思想性、藝術性俱佳,《阿Q正傳》等作品更是膾炙人口,中外弛名。他寫的大量雜文,是刺向敵人的「匕首",在教育群眾方面影響巨大。

從散文(小品文)作品這一項來比,周作文的散文(小品文)成就很高。周作人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又融入自己的性情加以創新、吸收,形成自己所獨有的散文風格——將口語、文言和歐化語雜糅調和,以及平和沖淡、舒徐自如的敘談風格,其味道很耐人尋味。


鄭振鐸先生說:「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學有什麼成就,無疑的,我們應該說,魯迅和周作人,是兩個顛撲不破的巨石重陣;沒有他們,新文學史上便要黯然失光;在二十世紀初,他的文學成就要高於魯迅,名聲遠高於同時代的其它作家;散文,敘天下經緯,議紅塵舊事,中國最會寫散文的就是他;但在民族大義面前,漢奸,就是漢奸,歷史沒有那麼複雜。


如果講水平,魯迅和周作人可以說旗鼓相當,而問題是問他們的造詣誰更高。

造詣是指創作創造者他創作創造的意義和出發點是什麼,影響力有多大,是正面的、有益的、積極的還是與此相反的。

從造詣這一高級別去看他倆的話,周作人無法與魯迅先生比。魯迅是帶著揭露、喚醒、鞭策而去創作,他痛苦著弱者的不幸和不爭,他痛恨著無知和邪惡的不仁和不義。他的創作不是為了創作而去創作,是為了他人,為了同為國人的兄弟姐妹,為了中國的未來。周作人的創作不說正好相反。但就這層意義來講,起碼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他的作品有如馮小剛的電影,為賣座而生,為賣座而喜。其他的不在他的目的之內,或者說其他的先以服務這個為前題。這就是先生與周作人的差別。


「文學造詣」。兄弟二人都是文學行家。遣詞造句,一字不移的功夫爐火純青。

周作人文筆符合當下小資情調,風花雪月有餘,劍鋒凌厲不足。

魯迅先生就不用贅述。他是哲人,是文學大家。民國以來,思想技巧各方面,沒有出其右者。個別沽名釣譽之徒,給先生提鞋都不配。

外國人羨慕敬仰我華夏民族勝出有魯迅先生;恰恰是本民族無知之輩,將先生翻過來覆過去,潑髒水,卑劣手段,不厭其煩。


魯迅和周作人是同胞兄弟,又同是文學家,若論誰的文學造詣更高,本人認為當然是魯迅。雖然周作人的文筆相當可以,文章很漂亮,但周作人的文學作品僅限於散文,其他如小說、劇本、詩歌、雜文等文學樣式不見問世。而魯迅的文學創作是多樣性的,魯迅不僅擅長寫中、短篇小說和散文,他的雜文更是拿手武器,剖析人性無處不在,他的詩歌寫得也很好,給後人留下不少警句。因此,本人讀周作人的散文,只是欣賞文學筆法和消譴。而讀魯迅的作品,除了能學到文學表現手法,還能提振精神。這是他們二人在文學上的區別所在。


文學的評價主要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政治標準一個是藝術標準,離開了政治文學就沒有生命力,沒有藝術的文學不能稱文學,周樹人運用藝術典型性高度概括低層百姓知識分孑愚昧不覺醒逆來順受的性柊特點,並揭示出造成如此悲劇的社會根源,並開出醫治病根的良藥,思想性強,藝術形象豐滿,有血有肉,代表了現當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是現當代交學的歷史裡程碑,周作人受資產階級思想的局限,喜作不病之申吟,不能為廣大人民大眾服務既醫治不了資產階級也拯救不了人民大眾,在反映社會生活本質方面顯得蒼白無力,雖是兄弟,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