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歷史上的今天】4月15日:《星之卡比:鏡之大迷宮》發售

  由於GBA在國內的盛行,《鏡之大迷宮》似乎成爲了《星之卡比》系列在中國普及程度最高的一作。可以說《鏡之大迷宮》是一個集大成者:變身形態衆多,能讓玩家一直保持新鮮感;非線性關卡設計的“傳送門式”迷宮地圖相當優秀;藉助GBA連接線聯機功能,本作還支持四人聯機遊玩;遊戲難度設置不錯,既沒有強行爲難玩家,也會讓普通玩家在進行遊戲時感到挑戰性,所以這部作品受歡迎是必然的結果。本作於2004年4月15日在日本率先發售。

  本作的劇情以及流程都與標題中的鏡子有關。說的是卡比生活的DreamLand上方天空中有一個鏡之世界,當鏡子反射出人們的願望時,那這個願望就能實現。但邪惡的思想侵佔了這個地方,鏡子中反射出邪惡並實現後,鏡之世界便陷入黑暗當中。梅塔騎士(民間譯成金屬騎士)在發現了這個問題後隻身前去,結果被鏡中誕生的暗黑梅塔騎士擊敗,困入其中。而且主鏡被切成八塊,散落在鏡之世界的各個角落。所以我們的主角就卡比就登場了,被暗黑騎士切成四塊的四色卡比將攜手進入鏡之世界,救出梅塔騎士,並擊敗最終的敵人。

  本作最大的突破可能就是標題中的“迷宮”二字。不同於以往的線性關卡設計,本作中玩家在每個場景中都會發現“鏡子”這種以前類似“門”一樣的裝置。而進入後會被傳送到另一個場景中。由於傳送關係比較混亂,所以這就給人一種“迷宮”的感覺,有的時候只有試錯才能找到正確的路(有人說像銀河城,其實還是有些差別的)。不過遊戲內置了地圖系統,玩家可以看到一部分關卡之間傳送關係。而且每個場景也被冠以諸如“2-4”這種小關卡標籤,方便玩家區分。

  遊戲地圖

  在解鎖一個區域後,你能看到整個大陸的樣子

  所以遊戲中依然有八個大關的設計,從背景音樂和畫面特色多少也能看出來。爲了收集到鏡之碎片,卡比還需要與一些Boss戰鬥。所以遊戲方式基本沒什麼變化,但迷宮的設計能讓玩家感受到它帶來的新意。

  最終Boss

  另一點就是遊戲難度,18 年的《星之卡比:新星同盟》被很多人認爲是難度過低,一方面是因爲它真的簡單,但另一方面則因爲這款國內人氣太高的《鏡之大迷宮》給玩家留下了一個“不簡單”的印象。事實上本作不能說有多難,但關卡難度設置已經算是系列中上等的水平了,死個一次兩次還是挺正常的。不過如果玩家善用手機召喚同伴的話,有些地方也能化險爲夷。4人同屏的設計很像《星之同盟》,只是隊友一段時間後會消失,而且召喚它們需要消耗手機電量,有限制罷了。

  除了本體以外,根據傳統,遊戲中還內置了三個小遊戲,其中衝浪小遊戲在我心中算是非常有趣的一款。至於本體也如同系列大部分作品一樣有完成度設置,想要拿到100%一般的新玩家需要花些時間。

  最後,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遊戲開頭畫面廠商中有Flagship這個名字(漢化版被漢化組替換成自己的了),其實這個Flagship是本作的主策劃,Hal研究所只是在美術以及debug方面做了一些工作。Flagship是當時卡普空、任天堂等大廠都合作過的一家工作室,也算是卡普空的一家子公司。許多知名系列它們有參與,比如《生化危機》《恐龍危機》《鬼武者》等等。2007年的時候該工作室關閉,最後一部作品是DS上的《星之卡比:吶喊團》,也算是有些緣分了。

  更多歷史上今日發售的遊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