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哲學始於古希臘,包括西方文明也源自於希臘。希臘民族是個精於遊歷的羣體,在地理上,希臘和波斯、腓尼基、美索不達米亞、塞普勒斯、南義大利、埃及等地中海東部地區都存在豐富的聯繫,希臘人善於借用他們所遇到的文明思想,習俗和藝術,並創造或改造為自己所用。在這期間,他們產生了璀璨的文化,希臘文明在演變中逐漸不需要通過宗教、神話或超自然事件來解釋,而是需要通過純粹的理性力量獲得並確證的解釋。這種方向代表一種思維的開端,即「哲學」,這也是對智慧的愛和追求。希臘確實是西方哲學的搖籃。

公元前五、六世紀到公元500多年,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被定義為古希臘哲學時間。古希臘哲學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米利都階段,代表人物有泰勒斯、德謨克利特、阿那克西曼德;繁榮期,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到了希臘哲學的晚期,出現幾個學派,比如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

古希臘產生的哲學——主要領域: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包括倫理學和美學以及邏輯學。這些理論可以稱為西方哲學的本源。古希臘的文明發展的比較早,相對成熟,而且很早就發明出了民主制度。當然它的民主制度不是針對全民的,是針對希臘所有的公民。當時有奴隸勞動還能靠軍事征服獲得大量的戰勝品,這種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出大部分為男性的有錢有閑階級,使得這些人擁有閑暇時間沉思於哲學。

哲學從哪裡來的?實際上哲學就是人類對這世界的終極性或者是本質的思考。

一、早期 泰勒斯他就思考這個世界怎麼來的?他認為這個世界是有四種基本元素組成的,分別是氣、火、水和風。哲學家們沒有現在的科學手段去觀察,唯一的工具就是哲學家們的心靈,這種思考確實非常偉大。記得九十年代的一部電影《第五元素》,第五元素的最後一個元素就是他自己——神,其他的四種就是泰勒斯提出的這四種元素。

他認為這四種元素都是由一種東西演化來的,這個元素就是水!——「萬物的本源和基本特性是水」,也就是水變成冰,然後又變成蒸汽,蒸汽變成氣,氣以風的形式煽火,這一切構成了世界。但是當時另外一個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反對泰勒斯這種說法,阿那克西曼德說你整個腦子裡面進水了!怎麼可能是四種元素組成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是其中一種元素變成這四種元素呢?這從邏輯上講不通,派生出這四種元素的應該是另外一個不可見的、非具體的、未受規定的東西,稱之為無定或無限性(希臘文apeiron)。阿那克西曼德的觀點還帶有神祕主義傾向,習慣用古老神話的語言和道德來描述這些法則的運作。

哲學問題就是思考萬物之本源。畢達哥拉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萬物之本源。他認為萬物之本源是由數學構成的秩序,而且對實在的準確描述必需藉助數學公式來表達。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畢達哥拉斯在當時並不是以數學家或哲學家自居,他更像是一個數字命理學家(mumerologist),他的興趣在於各個數字的神祕含義。畢達哥拉斯的影響極為深遠,這學派持續了400年的時間。他發現了很多公式,特別是三角的公式,比如闡述了線和點的關係和區別,他認為如果世界上有神,數學就是神的語言,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數學構成的。因為數學是一個純邏輯、純理性的,在自然界裏看不到任何一個數字。比如泰勒斯說的氣火水風,這些東西都是在自然界裏能看到的,但是數字是肉眼看不到的,包括三角形。紙上可以畫出一個三角形,在自然界中可以說某某東西構成一個三角形,但是沒有純粹的三角形,這個是完全構築在想像中,是純理性構築的概念。有趣的是他還是祕密教團的教主,類似於反對會道門,教規建立在禁慾主義、數字命理學和素食主義的基礎上,非常多的狂熱信眾信服他。

德謨克利特,他說「我是一個哲學家」,他也是第一個使用哲學家這個詞的人。希臘的哲學家們的故事,從希臘早期的文學作品中看到,如像長詩一樣的《伊利亞特》、《奧德賽》。德謨克利特的主要觀點也可以東西方對照一下,他認為萬物都像水一樣流動,沒有一樣東西是靜止的,這種哲學思維是正確的,宇宙總是在運動不是靜止的。聯想到東方的一個哲學家也是大教育家孔子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是在感嘆時間的流逝,但實際上跟德謨克利特的內涵是很接近的,就是萬物都是在流動中。

德謨克利特講的這個萬物流動背後隱含了什麼呢?萬物是流動的,沒有一樣東西是靜止或永恆的,德謨克利特實際上否認了永恆真理的存在。當然也有人反駁他,在希臘地區有一個愛麗亞學派,學派裏有位巴門尼德,一直反對德謨克利特說的這一套。他說德謨克利特的思想全部是感性的認識,萬物並沒有靜止而是在流動——天也在動地也在動、太陽也在動行星星也在動,但是這是感性的存在,只有通過理性才能把握永恆。

我們大致瞭解了早期的哲學家,總結一下:泰勒斯說四種元素;阿那克西曼德說你腦子壞了,不是這四種元素,而是有一種無限性;畢達哥拉斯說世界是由數字的秩序構成的(我個人認為數學確實是神的語言);德謨克利特就認為萬物都是流動,沒有一樣是靜止的,人不可能在兩個時間踏進同樣一條河裡面,下一秒踏進去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跟他相對的愛麗亞學派的巴門尼德就說,你這是感性的認識,如果我們要找到永恆真理的話,用理性認識這一切。這大致就是早期的一些狀態,下面進入重頭戲,也就是希臘哲學的繁榮時期。

二、繁榮期 三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在亞裏士多德的同時期還有很多其他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我就不說了,都是些喫飽沒事幹的,天天坐在廣場上扯淡。蘇格拉底大部分的時光是在雅典的街道上和市場裏度過的,他詢問每一個遇到的人是否知道些什麼。蘇格拉底曾說,如果有死後的生活,他會向幽靈問同樣的問題。蘇格拉底最重要的理論:人首先要認識自己的無知,這是他說的最多的一句。他說如果我知道什麼東西的話,那就是我的無知。人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纔有可能去獲得真正的知識。然後再用真正的知識去實踐。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獲得真知的第一步。

同時蘇格拉底開創了哲學裡面的倫理哲學這個重要的派別。希臘的神學和宗教都是很發達的,但是希臘的宗教是一種不完整的宗教,因為它只有神通而沒有神性。希臘神話裡面這種宗教沒有給人提出任何倫理和道德上的要求,所以它的宗教是不完整的。這也引發蘇格拉底對人的倫理和道德的思考。當時的希臘公民都是很舒服的,奴隸幹活嘛。早期的希臘很繁榮,大家都去追求這種享樂,就像羅馬晚期一樣,或者像現在的世界一樣。為什麼我說現在這個世界像一戰之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人人去追求極端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那麼上位者又極力在推波助瀾,直到蘇格拉底出現。蘇格拉底說人活著要有道德的活著,他創建了這種倫理哲學。如果全人類沒有倫理的話,社會是維持不了的。在東方現在有很多人反儒,我不反對儒家,但是我反對董仲舒和他之後的儒家,我比較推崇早期的原始儒家。在春秋晚期,孔子給大家規定倫理和生活方式。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孔子的話,並不覺得他說的多麼有道理。但是你想想看,如果是一羣原始人、野蠻人,根本沒有這種倫理、操守的概念,兒子可以把老子殺了煮肉喫、隨便喫人肉、拿人去活埋、陪葬……在這樣的世界中,孔子的理論的確能讓世界美好一點、大家正常一點,父慈子存,兄友弟恭。

所以後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雖然有點過譽,但還是恰如其分。還在用活人祭祀的年代,出現這麼一個人,用倫理把大家的行為規範。為什麼說蘇格拉底的偉大?偉大就在這裡。蘇格拉底為當時的人類規定了一種倫理和道德,即知善者必能行善。此前,哲學家們更多的是對自然的關注,和對世界本源的思考。

到了蘇格拉底的時候,他由對自然界的關注轉化為對人的思考,也就是什麼是真實?什麼是美德?人應該怎麼樣生活?承認自己無知的基礎上,通過思考、探索和對話領悟到知識,然後把真知付之於行動就是善行。什麼是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蘇格拉底的偉大就在這個地方。在之前,是由神來規定這些事情的,而不是人。從蘇格拉底開始的這種人類的反思,反求己生,從自己內心的深處去發現善、美、道德。

蘇格拉底反思道德的結果是什麼?個人倫理思考的結果是什麼?大家都在按照這種倫理去生活和組織,最後的結果是什麼?蘇格拉底認為最後的結果是建立國家,國家就是美和善的化身。當然我們現在知道不是,很多國家是利維坦,更像是一個大怪獸吞噬要所有人。但是在他的時代希臘是沒有國家的概念的,是城邦。他認為所有的倫理、組織、道德到最後是人們組成一個國家。

後來蘇格拉底的死也比較冤枉,他自己可能不這麼認為。他假借裝成無知並以提問的方式,強迫人們思考,並暴露其思想上的弱點。蘇格拉底曾說:「雅典就像一匹駑馬,而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它,讓具有活力的牛蠅。」在對真理的追尋中,蘇格拉底冒犯了很多有權有勢又自命不凡的人物。蘇格拉底的敵人共同密謀反對他,控告他教授錯誤的學說,宣揚新的神明,帶壞年輕人,企圖讓他通過受審求饒來羞辱他。當時的希臘舉行了一次投票,判處蘇格拉底死刑,實際上這是很荒謬的,我們知道民主的本質和真諦不在這裡。因為民主只能決定大家的事情,而不能決定剝奪某個人的生命。公正一點說,當時希臘這些人並不想把蘇格拉底置於死地,而是想通過投票把他趕走、把他流放。結果沒想到蘇格拉底不跑,他拒絕了逃亡。他說我為了追求真理,如果現在跑了,我追求的真理還算什麼?那我就會成為全民公敵,不如就待在這個地方。用美麗的夜晚、美麗的死亡來證明我說的一切都是對的,讓這種死亡成為一種永恆。它反正就是永恆的真理。後來蘇格拉底因其死亡,成了為真理殉難的象徵。

蘇格拉底和孔子一樣,述而不作,生前極少留下文字。蘇格拉底也有位了不起的弟子,他所有的思想大多通過這位弟子所著的書裏記述下來。他的弟子就是鼎鼎大名的柏拉圖,當代一位西方哲學教授說過,說西方的哲學史無非就是對柏拉圖的觀點的一系列的註解而已。

遺憾的是,柏拉圖看到自己的老師死在民主手上,還是大家投票的結果。柏拉圖說:「你們自稱正義、自稱自由、主張民主的一羣人,居然把一個最正直、最有智慧、飽含真理的人投票判處了死刑!這就是你們所謂的民主制度麼?」導致柏拉圖絕對的反民主,他認為一個完美的國家是由一個哲人王來統治,在他的理想國裡面闡述得非常清楚。柏拉圖這種思想完全是一種右翼的思想,即人生來是分等級的,實際上我是贊同柏拉圖的,我並不認為生而平等,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每個人智力、道德水準,包括心智是不一樣的。一個心智是100分的人和另一個心智是10分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票,這樣的投票結果可想而知。在這個社會上,一定是心智較低的人佔多數,所以柏拉圖認為這樣的民主是非常壞的制度。但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也有問題,哲人王不能永生。哲人王沒有辦法解決他的繼承問題,如果不選舉的話,難道是長子繼承製麼?如果長子能夠繼承哲人王的全部智慧、美德、智商,那是沒問題,可往往不是這樣,虎父犬子這種情況太多了。柏拉圖沒有辦法解決繼承人的問題,丘吉爾曾說的:「民主不是什麼好制度,它只是一個最不壞的制度。」他說得非常中肯,我也認為它是最不壞的制度,實在是沒得選。我不太贊成好多所謂的民主派把民主奉為至高無上、盡善盡美的地步,它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柏拉圖創辦了阿卡得米學院,在學園裡,學生們練習柏拉圖所寫的蘇格拉底的對話,幾乎對西方所有的哲學門類都奠定了基礎。柏拉圖在《理想國》裏的目標是:通過以蘇格拉底為發言人的一系列對話,確立一套完整的對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社會和政治哲學、心理學和藝術哲學的解釋,這對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描繪了他的哲學本質,他認為人類好像是生活在洞穴裏的人,所有看到的都是在人們身後燃起的火堆投在洞壁上的影子,人們誤把影子和回聲當成實在,這一切並不是真正的世界,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想過出去、或者回頭看一看真實的世界。我上一次講《西哲簡略》時講到,赫拉利所寫的奇書《人類簡史》中,指出這個世界是人類用想像和現實混雜在一起構成的,是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能存活並發展的關鍵。

柏拉圖認為怎樣才能發現真理?作為原始人或者在洞穴裏的人,首先人要掙脫束縛,開始崎嶇而又陡峭的攀登(柏拉圖對教育的比喻),然後原始人要走出這個洞穴看到真實的世界,可能剛開始看不懂,眼睛會被陽光的耀眼晃得暫時失明,直到看到太陽本身(對啟蒙的比喻)。

在東西方最聰明的一羣人裏,很多人擁有同樣的觀點。比如東方的莊子,莊周夢蝶到底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呢?美國的《黑客帝國》這部電影,表達現在生活的世界,它是一個真實的世界麼?兩千年前柏拉圖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思考它。

柏拉圖講什麼是善呢?善就是那一束光嘛!就是把人投在洞壁上的光,善的這種理念就是光的源泉,一切的源泉來自太陽。柏拉圖的理論告訴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而只是一個虛幻的表象世界,西方很多哲學家是研究這個理論的,如叔本華,代表作是《作為意識和表象的世界》。

什麼纔是真實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實際上就是人們眼睛看到的,當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消失了,當這個人死後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就不存在了。當然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不要去深想,深想的話腦子會想出毛病來。

柏拉圖最高的理想是什麼呢?就是善!哲學它是求真、求善、也是求美的。柏拉圖的最高理想,也就是他思考的最高等級就是善,那麼到底什麼是善?善是一種理念,也是人看不到的東西。那麼怎麼樣才能求到這個善?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都是從真理到善的一個過程。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宗教,除了那些邪教之外,還有主流的哲學,都是要人們去求真、求善,包括佛家。佛教經典《金剛經》裏寫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那真的又是什麼?當人們求到真以後,真並不最高的境界,而善才是最高的境界。如果不真的話,根本談不上善。所以在哲學裡面,真善美一定是聯繫在一起的。

柏拉圖同時認為,理念纔是永恆的真理,因為肉身會消亡,再美的花也會凋謝,再偉大的建築也會朽壞,只有人類的理念纔是永恆的。所以說美的理念是永恆的、善的理念也是永恆的。作為這種理念的真理和正義才會永恆,它存在於人們的腦海之中,只要人類沒有滅絕,這個理念就永恆存在。

篇幅關係只能再講講柏拉圖的弟子亞裏士多德。亞裏士多德生活的時代已經不是希臘的黃金時期了,他出生於馬其頓,亞裏士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醫生(也算是一位科學家),受家庭影響,他喜歡哲學,也非常愛好自然科學。他不僅是希臘最後一位大哲學家,也是歐洲第一位大生物學家。亞裏士多德跟著柏拉圖學習了20年,在導師去世後不久,他和學園的新領袖意見不和,他離開了學院回到了馬其頓。有句很著名的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就是他離開柏拉圖學園以後說的,一方面出於氣憤,另一方面他打算自己開創一種新的哲學觀或者價值觀。

亞裏士多德回去以後,他也建立了一個學園。這個學園在雅典靠近太陽神的宮殿,他就自稱這是座是光明的學園。對哲學史有一點瞭解的都知道他的學園叫呂克昂學園。

我們別忘了他的著名弟子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東徵西討征服世界,在不斷的征服世界過程中,給他的老師送來了各地的典籍,還有各種各樣珍奇的動物、植物,後來亞裏士多德還辦了一個動物園。在他的學園裡面有希臘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珍奇的東西。他經常帶著他的學生們在學院裏東遊西逛,邊走邊看和閑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智慧的火花。

亞裏士多德也是一個超級的大牛人,他的研究幾乎涉及到所有的門類,比如邏輯學、政治學、理論學、自然學,他甚至還去研究物理、化學、天文學、植物,和後來的達芬奇差不多。

亞裏士多德的理論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叫「不動的推動者」。什麼叫不動的推動者?他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純粹的東西,都是由不同的東西組成而成,比如青銅不僅僅只有銅,而是由銅和錫元素構成的;鋼不僅僅是鐵,也是由鐵和碳元素組成的。是什麼東西把這些東西組合在一起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運動的,所有的東西被組合起來的,包括這個地球。他認為太陽在動、月亮在動、星星在動,是什麼力量讓它們在動?他認為有一種不動的力量,就是說有一種永恆的力量,這個力量本身是不動的,所以他叫做不動的推動者,推動世界上所有的萬物,要麼組合在一起、要麼動一動,這種力量是宇宙各星球乃至自然界各種活動的「目的因」。基督教就把亞裏士多德的哲學作為他們宗教哲學的非常重要的支柱。我為什麼講亞裏士多德這個觀點,為什麼基督教把這個作為宗教哲學很重要的基礎?就在這裡!也就是不動的操作推動者,它是一種什麼力量?基督教就給出了完美的解答——上帝、神、god。上帝、神就是不動的推動者。

相比柏拉圖的理論,亞裏士多德的理論就非常受到教會的歡迎。除此之外他寫了一本倫理學(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著作是由他的兒子編寫的),也寫了很多其它的書,甚至他的思想「黃金中庸」和中國的中庸也很接近,也就是說: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過魯莽,而要勇敢;既不能吝嗇,也不能揮霍,而要慷慨。唯有平衡、節制,人才會過快樂和諧的生活。這就是亞裏士多德,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不動的推動者。正是他這個思想,後來基督教把他的這個思想拿來作為自己宗教哲學的最重要的奠基。

亞裏士多德跟他的老師有一點是比較相近的,就是他認為,比如說柏拉圖是對民主制產生了懷疑,主張由哲人王來統治國家,而亞裏士多德相對現實一點,他描述了三種良好的制度:一種是「君主制」,如果是哲學家來統治的話,當然是更好,如果有一個有能力的人來統治也很好,但統治者不能以權謀私,以免淪為專制政治;第二種是「貴族政治」,如果有幾個有能力的人來統治的話也OK,但是這種多頭貴族的政治最後恐怕會發展成為一人獨裁的君主制。幾個寡頭來共同治理一個國家,他們中間沒有任何一個人具有合法性,這就叫僭主政治。從羅馬的情況和整個歷史來看,事實也恰恰證明瞭這點。僭主政治是最不穩定的一種政治。發展到最後要麼是民主制,要麼就是一人獨裁。第三種是共和政體,有限民主制,但要避免變成暴民政治。

亞裏士多德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邏輯學,著名的三段論。後面的哲學基本上是在亞裏士多德的這一套往下發展的。到亞裏士多德為止,實際上西方的哲學已經基本成型了,今天的西方哲學基本上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為止,已經基本上成型了。

三、中晚期 希臘哲學在晚期的時候有兩個重要的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到底在說什麼?伊壁鳩魯學派好像主張個人享樂,放蕩、快樂,實際上它的創始人伊壁鳩魯真正追求的是一種善的人生,幸福是滿足必需的自然慾望,避免無意義的慾望,過樸素而平靜的生活。伊壁鳩魯對快樂的定義是消極的,「快樂就是沒有痛苦」,正是這個消極的定義讓伊壁鳩魯免於落入完全的肉慾當中。可惜伊壁鳩魯的哲學被後來的羅馬追隨者們敗壞了,這些人將快樂定義為積極的刺激,強調暴飲暴食,肉慾主義和淫逸放蕩。我剛才講所有的主流哲學家一定追求的是善,而不是惡。所有的主流宗教一定追求的是真和善而不是假和惡!任何一種宗教,除了邪教以外。現在的主要的幾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等等,總不會要人去幹壞事吧!

但是伊壁鳩魯所處的年代已經不是希臘的黃金年代了,當時已是希臘的晚期,連年的戰爭、混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所主張的這些東西沒處可說,類似於春秋晚期,大家都要去搞法家,去互相徵戰,殺人盈野,兒子殺老子、哥哥殺弟弟、弟弟殺哥哥,都想著怎麼去滅掉別人,孔夫子的那套在春秋晚期沒什麼市場,伊壁鳩魯之前的蘇格拉底的那套真善美的思想在連年戰爭、混亂、疾病、災害、大洪水中也是沒什麼市場的。而且政權發展到最後會官僚化,官僚化的政權是最談不上什麼美德、道德的,所以伊壁鳩魯這個時候就說,「不要管那麼多了,大家享受一下現在的生活吧。」就是及時行樂。就是後代人以為伊壁鳩魯這個學派是講究個人享樂的學派,其實並不是的。

stoa 是柱子和牆壁之間的廊苑,斯多葛派又稱為「廊下派」。斯多葛派哲學深受蘇格拉底的影響,把德性、善良和知識、智慧等同起來。得到智慧就是善,就是真的就是美的。那麼人們為了達到這樣的這種狀態,就要捨棄一些世俗的快樂,他和伊壁鳩魯派是相反的。斯多葛派最引人注意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羅馬皇帝馬克·奧勒留,他認同某種極端情況強加到一個人的身上,又意識到這種狀況會破壞斯多葛式靈魂的平衡,並且陷入無法忍受的情感焦慮,那這個人有權利通過自殺來擺脫這種狀況。馬克·奧勒留有一個比喻:「房間裏煙霧繚繞,所以我離開。」在斯多葛主義全盛時期,基督教走上歷史舞臺,早期的基督教在很多方面也是受到斯多葛派的影響,都有順命的教義,都關心對神聖的天意的遵從。但是在自殺這個問題上有分歧,基督教認為自殺是被神聖安排所禁止的,不同之處還有基督教在初期傾向於對政治作積極的回應和反抗。

還有一些其它的學派比如懷疑主義,就是懷疑一切,這個東西對不對,那個東西是不是,你說什麼東西我都要想一想,具體就不說了。哲學不是一般人能學到和理解的,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

最後我想用斯多葛派的馬克·奧勒留的《沉思錄》其中的一句來做總結。「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