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相較而言,彼得大帝是同時期表現的最出色的帝王,當然,這也沒有貶低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的意思,因為相比於很多地區的帝王而言,這三位真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

彼得大帝的優秀點在於他除了豐富自己的精神面貌,同時振興和強大了整個國家。一直到今天,俄羅斯人民都視彼得大帝為神一般的偉人,一個徹底改變了國家命運的民族英雄。他本人在奪取政權後,積極組建使團去歐洲學習新的思想和技術,同時本人也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國工作。

回國後彼得大帝勵精圖治,在俄國發展工場手工業,鑿運河,開商埠,同時加強中央集權,集中了俄國的國力。此外還大興教育,除陋俗,總之俄羅斯在彼得大帝的帶領之下有條不紊的走向了強大的道路。此後彼得大帝戰勝了瑞典,奪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和北方霸權,雖然兵敗土耳其,但是為俄國日後戰勝奧斯曼帝國埋下了伏筆。

再看康熙大帝,康熙大帝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的評價都很高,法王路易十四在聽聞了康熙皇帝的事迹之後,讚譽康熙皇帝是集權君主中的開明典範。他這一輩子做過很多大事,但事實上很多事情有沒必要那麼誇讚,反倒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比如平三藩,完全可以等到吳三桂等人死後子嗣尚不服眾時削藩),不過有很多沒有被提過的事迹,卻能真正的凸顯出康熙皇帝的偉大。

第一件就是康熙皇帝將強硬的「剃髮易服」改為柔和的「移風易俗」的政令,表示並不用強硬的手段來約束民眾的習俗,這就很大程度的緩解了民族矛盾,保證了大清帝國的相對穩定。

第二點就是改革軍隊,剔除了清軍中落後的火器,諸如明代的火門槍,同時支持了傳教士南懷仁改制清軍的兵丁鳥槍,強化和改制了火炮體系,在陣法方面也進行了升級,使得中國的軍事水平超越了歐洲古斯塔夫時代的水平,對於地緣位置較偏僻並且軍事方面已經開始落後西方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第三點是收台灣、收復雅克薩、討伐葛爾丹維繫了國家疆域的穩定。

此外還有大肆發展儒學,尊重士大夫,重視科舉,增加了漢官在朝中的地位。

同時康熙皇帝自己也很善於學習,只能說康熙皇帝沒能做到彼得大帝那樣的功績,更多的是因為地緣問題,由於沒有歐洲那種強國林立的危機環境,所以致使大清帝國缺少一種向前的強大推動力。

再說法王路易十四,從個人的生活習慣和作風而言,路易要比玄燁更加追求華麗,自己同事還不是那麼一個特別注意生活作風的帝王。自己的生活比較糜爛,但是他在治國方面還是非常理性的,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加強了君主專制,集中了法國的國力。而且大力發展教育,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改革了法國的軍事,合併了紅衣衛隊和國王火槍手。不過在後期,路易十四過於窮兵黷武,在海外大肆擴張殖民地,在大陸宣揚陸地霸權,最後也是耗盡了法國的國庫,增加了百姓的負擔,而且樹敵無數。


首先說明我個人觀點:上尉本人是明粉清黑。

但如果拿外國人的皇帝和華夏族的皇帝比。上尉正告提問者:外國人的皇帝再好,也是帶兵打你的。華夏族的皇帝再差,也是帶兵保護你的。

滿清和蒙元最大的不同是,清承明制。滿清承認中華文明並繼承下來。所以滿清也是我華夏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員。

網上現在流傳彼得一世有多麼牛叉,無非就是因為彼得一世對內作了改革,二對外征戰,上尉在此要說明兩點:

1.因俄羅斯地緣的特殊性,同時代英國,尼德蘭等國家的資本主義關係已經確立。俄國仍然是落後的農奴制生產關係(這一點甚至都比不上同時代的清朝)這就逼得俄國不得不進行改革,這改革是為了避免被革命而進行的,一直到最後,他改來改去,改的還是加強了封建專制,而沒有改成資本主義制度。

2.彼得一世所進行的戰爭都是對外戰爭,他的國內是和平的,因為沒有反叛。所以他有精力,有資本,有時間去進行對外戰爭。

對比一下,清朝康熙皇帝8歲喪父登基,10歲母親去世

無父無母,一個孤零零的小皇帝,

對外:政府統治還不穩定。對內:強臣壓主。

一個8歲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活下來並長大就本身是一個很大的成就。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專制,而放棄卻放棄了他們,滿足落後的八王議政,大量起用有才能的漢族人,蒙古人,一起統治國家,20歲開始,平三藩,一場三藩叛亂殃及整個中國,打了8年。然後又收復台灣,維護祖國統一。兩次親征葛爾丹打敗了,避免了蒙古分裂。康熙皇帝的一生有大半都是在維護國家統一和開疆擴土。1300萬平方公里大國土,是我華夏族5000年來最大的國土。他承認漢族文明,並繼承下來。讓華夏文明沒有斷代,就這一條他就足以名垂千古!

相比之下我就不明白:彼得一世憑什麼讓康熙帝相形見絀??


被傳統中西史家譽為同時代世界上最偉大的三大帝王,為什麼彼得大帝的改革這麼用心奮進,沙皇俄國的改制這麼迅速徹底,不要說康熙大帝統治下的中華帝國比不了,就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也比不上(論君主的實際改良,恐怕康熙比路易十四還多)。俄國的改良變革之堅定、急切、全面、迅速可以說得上是放眼全球,僅此一家。

除了地緣政治外,俄國三面樹敵,急需強兵固土,彼得大帝改革前的俄國,除了軍事上對周邊國家還有點威懾力外,俄國從頭到腳都是一個貧困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不要說和中國西歐比,就是比中亞東歐的國家,俄國也是貧窮落後和野蠻的代名詞。因此,彼得大帝才必須急切的向西方學習,奮起改革。

而中國則不同,中國是一個中央集權制下的高效能國家,本身的文明程度甩俄國幾十條街,中國當時僅在科技上對西歐有所不及。但是在康熙年間,隨著耶穌會數百名傳教士來華,打開了東西方科技交流的窗口,中國在這期間,吸收了大量的西方科技文明,在數學、物理、天文、地理、曆法、軍工、冶煉、測繪、西醫藥、解剖、繪畫、音樂、鐘錶、玻璃製造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西方也學會了中國的制絲、制茶和制瓷工業,以及吸收中國的造橋技術等。

康熙帝不但學以致用,還進行了有力的推廣和傳播,科技上大大縮短了明中葉與西方拉開的差距,康熙帝不但自己努力學習,還開設專門的西科官學,分門別類,從貴族子弟和各省士子中抽調俊秀來學習,培養了一批專科人才,進行傳播、推廣和運用。當然,在傳統的儒家士大夫思想治國的大環境里,這些人所學的東西難有太大的作為,最終淹沒在中華浩瀚的經史文哲中。

到康熙中晚期,中國部分科技和西歐最先進的國家尚有一定的距離,但整體的科技水平和歐洲一般國家基本持平,某些科技甚至還超過歐洲國家,比如修造橋樑技術,土木建築、手工業製造、制瓷等輕工業技術,包括手搖計算機,歐洲當時的手搖計算機只能算加減乘除,經康熙帝改進後的手搖計算機可以開平方根。因此,康熙時期中國和歐洲的科技水平,並沒有以往認識的相差那麼大,西歐科技和清朝中國大規模拉開差距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那是在乾隆中葉後發生的事情,康熙時的中國依然是西方向往的道德高尚的富強文明之邦。

其實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展前,科技對平民百姓生活的改進,效果是緩慢而不明顯的,歐洲當時所謂科技昌明,除了服務於奢靡的貴族,便利於對外殖民、商貿和挑起戰爭外,於民生無甚裨益,國內老百姓依舊是貧窮飢餓。直到康熙初年,中國已然進入到全國性的穩定格局時,歐洲還發生有地區性的大饑荒,在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康熙年間的中國比歐洲整體上還要更好一些。

附帶說點題外話,康乾盛世的百姓還是以五穀為主的,紅薯土豆玉米的推廣要在道光年間才普及,直到今天,紅薯土豆等,也依然不是中國人民的主食。但歐洲不同,正是因為歐洲對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土豆玉米的有效推廣,造就了17世紀後,歐洲大陸的饑荒大幅度減少,土豆玉米成為了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的主食 。

言歸正傳,當時的法蘭西王國剛確立了資本主義關係,中華帝國也進入了儒家標準所定義的太平盛世,中法兩國都走到了各自社會的理想時期,巔峰階段,他們需要急切改革么?顯然不需要。

但俄國則不然,俄國社會彼時是處於危機意識遍布的關口,東西方戰場都接連戰敗,擴張遇到瓶頸,國內經濟貧窮落後,國內除了少數貴族和教會學者,幾乎都是文盲。

俄國的落後為歐洲國家所鄙視,歐洲人當時視中國為天堂,派遣傳教士來中國,以傳授給中國人歐洲最時興最先進的科技來換取中國皇帝信教。但視俄國為窮鄉辟野,鬼都不願意來,彼得大帝沒辦法,只能親自帶人到歐洲去學。

彼得大帝改制前的俄國在經濟、文化、社會、民生、制度上遠遠落後於歐洲和中國。因此,路易十四可以不必改良,康熙大帝可以有限改良,但彼得大帝不能,他必須大刀闊斧的徹底改革 ,才能讓俄國走出困境,走向與中華帝國和法蘭西王國般富強的道路。

假設彼得大帝不是俄國的沙皇,而是法蘭西的國王,大清國的皇帝,那麼他一定不會這麼徹底改革,他就直接發動對外戰爭,去奪取周邊的殖民地就好了嘛。彼得大帝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對外贏得戰爭,但即便如此,彼得大帝最後還是兵敗土耳其,沒有徹底的達到區域性絕對霸主的目的。

直到幾代人的努力後,俄國才在葉卡捷琳娜的統治下打敗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憲兵,讓西方各國聞之頭痛,那時已經是乾隆年間了。

所以,優秀的君主並非是以改革多少來定賢明,彼得大帝治國理念和改革初衷主要就是為了俄國能文明入歐,繼而稱霸歐洲,不要繼續被歐洲人看成野蠻人。

而路易十四則是為了稱雄歐洲大陸,奪取海外殖民地,增加國家收入,維護歐陸霸主地位。其在生活上窮奢極欲,極盡奢侈,其要求貴族官員們每日換新衣的作風使得很多貴族官員都生活艱難,甚至食不果腹,有的還瀕臨破產,就不要說真誠的關心百姓的生計了。

而康熙帝則是在維護東亞霸權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公道的處理各民族各藩屬的關係,倡導修其教不易其俗,真正的關心民生疾苦,修河治水,開荒免稅,開海惠民,施行仁政,努力改善民生,克己勤民,一生致力要想成為儒家理想社會中禮儀天下的賢明君主。

當然康熙帝也有感於歐洲的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他曾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康熙帝一生的精力都致力於國內民生以及邊疆的安寧,治國勤無所殆,幾乎沒有閑暇的日子,但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期望聖主明君把所有的事情都給做完,那是對封建帝王過份的奢求。

正因如此,雄霸歐洲大陸的路易十四才會欽佩和讚譽康熙,把其喻為開明專制的典範,路易十四後期搞的王權專制其實就是在模仿和學習康熙時中國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只是路易十四死後人亡政息,其接班人不如其父這麼強權,而歐洲貴族實權的模式不接受權力上交,法國學習中國的這套專制模式沒有形成制度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以上三位偉大帝王,正是因為他們各自所處的國度貧富強弱不同,自幼接受的帝王教育不一樣,決定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改革力度的差別,因此歷史的發展就在情理之中了。此外,聖主明君一定要以改革多少來論英雄么?恐怕不是。


一個擁抱時代的人和一個維持舊秩序的人

不論成與敗,

歷史會給出最好的對比


化妝出國學習先進技術!無人可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