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訊 在中國的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北麓,有一個山水秀美、風情獨特、以黎族苗族爲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2018年4月10日,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全球政要、嘉賓雲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作主旨演講時,深情引用海南黎族民歌的歌詞“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熱情傳遍五洲四海。

  《久久不見久久見》這首黎族經典民歌,最早是從瓊中縣這個“黎族民歌之鄉”、由“黎族歌后”王妚大傳唱出去的。曲調婉轉、深情,生動描繪了海南中部黎族苗族同胞與遠方朋友好久不見、再次聚首時熱淚盈眶、把酒高歌的動人場景,真切體現了黎族人民熱情好客、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

  王妚大是瓊中縣什運鄉人。這裏羣山聳翠、古風猶存。2015年中央電視臺《鄉土》節目組想拍攝最具代表性的黎族婚禮,也選在什運鄉拍攝成《老藍家的喜事》。獨具魅力的穿骨問親、折箭爲誓、隔河對歌、同喫蕉心、紡織黎錦、採摘檳榔、釀造米酒、製作魚茶等民俗風情,仍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上代代傳承。

  海南省瓊中縣是海島文化的發源地,黎族苗族同胞是這裏最早的原住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裏孕育出一個又一個民族文化瑰寶。瓊中黎族民歌、海南苗族民歌等已成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咚鈴伽、王妚大民歌、黎族傳統婚禮、海南苗族三月三、海南苗族蠟染刺繡、黎母神話、黎族骨傷療法等,如今也通過加強保護和傳承,向世界散發出瓊中人民的自信和盛情。

  2017年6月,瓊中縣山蘭稻被列入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由這種山地旱稻釀成的山蘭米酒,是黎族苗族人民珍愛的瓊漿玉液,往往只有在重要節日或貴客到來時才能開懷暢飲,素有“來了不易喝、喝了不易醉、醉了不易醒”之美譽。

  每年農曆三月三,就是應該高歌暢飲的重要節日。“三月三” 黎語叫“孚念孚”,是海南黎族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這時,黎族人民身着節日盛裝,挑着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彙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羣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借節狂歡、互訴衷情,直到天將破曉。

  經過多年發展,瓊中“三月三”節內容更加豐富,成爲集中展現民族風情、擴大對外經貿合作的一個窗口。有青年對歌、篝火晚會、啤酒音樂、彩車比賽、花燈展覽、民族傳統體育比賽、民族歌舞表演和經貿活動等,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共享節日的忘情狂歡。

  忘情狂歡的另一面,是瓊中人民性情中的堅韌不拔。有一羣大山深處的女孩,克服貧寒、飢餓、傷痛的困擾,總在泥地上、烈日下甚至暴雨中疾速奔跑,因爲她們一直懷揣着一個不可熄滅的足球夢。十年磨一劍,瓊中女足2015年開始初試鋒芒,就連續三年奪得有“小世界盃”之稱的瑞典“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冠軍,海南爲之沸騰,全國爲之振奮。

  瓊中縣位於熱帶海洋季風區北緣,森林覆蓋率達到84%,人稱“海南之心”,是海南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和萬泉河的發源地。天地造化讓這裏的山川、村寨始終處在一派閒逸自然、宛若桃源的風格之中。

  每年10月,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瓊中綠橙的採摘季節。位於瓊中縣北部的鴨坡村遊客越發多了起來,到這裏採摘綠橙、喫農家飯、住候鳥屋,在“海歸”大學生回鄉開辦的嗎哪書房裏翻書品茶,閒聽一坡蛙聲、醉臥十里稻香,這樣的閒適生活,叫人如何不向往?

  什寒村則居於海拔800米的高山盆地,這裏森林茂密,溪流淙淙,村寨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喜歡來這裏露營的“驢友”們稱之爲“天上什寒”。原來,瓊中縣通過建設景觀景點、文化廣場、遊客諮詢中心、網上銷售系統等基礎設施,堅持居民零動遷、生態零破壞、環境零污染,最大限度地保留村莊原有的田園風光和黎苗文化,讓500多名黎族苗族同胞在家門喫上“旅遊飯”,不但一舉摘下“瓊中最偏遠和最貧困村莊”的帽子,還被評爲“中國最美鄉村”。

  進出什寒村的遊客,都會發現村口有一塊醒目的牌子,寫着“奔格內”。“奔格內”的黎語意思是“來這裏”,這是瓊中縣打造鄉村旅遊、向中外遊客發出熱情邀請的代名詞。如今,瓊中縣已經形成10條鄉村遊的成熟線路,像珍珠鏈一樣串起原本星散的美麗村寨,與黎母山、百花嶺、雲湖、白沙起義紀念園等重點景區一起,形成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新格局,也讓遊客在黎鄉山水變換之間一步一景觀、一醉一陶然。

  瓊中歡迎您,一起奔格內!遇見瓊中,久久不見久久見!(陳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