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隆棉纸目前仍以外销为主,黄君硕希望未来能够借由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使内销比例提高,让更多台湾人能够使用到手工宣纸。 (初声_林毓芳摄)
福隆棉纸目前仍以外销为主,黄君硕希望未来能够借由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使内销比例提高,让更多台湾人能够使用到手工宣纸。 (初声_林毓芳摄)

现今的生活习惯多使用各种电子用品,例如电脑、手机或是平板等等来打字。利用笔来写在纸上的机会相较于以往已经愈来愈少,更不用说写书法了。大众对于手工纸的认知普遍浅薄。福隆棉纸面对大陆纸的低价竞争以及科技迅速发展的威胁下,依然坚持利用埔里在地的天然地下水制作出柔软、吸水性强的宣纸。希望大众可以习惯使用好纸进行书法练习,对较昂贵但品质好的手工纸提高接受度。业务经理黄君硕表示造纸业不是一个夕阳产业,而是一个需要被保存的文化财。

从小当学徒 品质保证的造纸厂

福隆棉纸创立于一九六一年,一九七二年在南投埔里设厂造纸。创办人黄焕霖是新竹北埔人,年轻时为了经济北上台北打拼,从学徒做起。到了一九六O、一九七〇年代,台湾经济起飞,黄焕霖在承德路上开了店,在台湾各地骑著机车到处卖纸。卖了一段时间,有了一些经济基础。加上当时台湾国内造纸的厂商并不多,不管是国内的民生用纸或是加上日本因经济复苏开始使用书画纸,两边的需求量都相当高。于是黄焕霖到了埔里与当地的一些小造纸厂合作,在原来日本人的造纸所附近,同个水源的地方建造更大的造纸厂。

对于黄焕霖创办福隆的核心精神,黄君硕表示他们是非常讲究信用的,这样才能巩固品质,他说:「我们要保障我们的品质,你看到的,跟我卖给你的,必须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很坚持,从原料到出厂,所有的细节都是自己制作。」

甘甜埔里水 制造柔软吸水性强的宣纸

福隆制作的棉纸和宣纸属于日本式的制法,而非大陆式。大陆一般用的原料是清檀木皮,而福隆所使用的则是日本较常使用的楮木皮。楮木皮所制造出来的纸较柔且细,相对的清檀木皮所制的纸较脆,性质不同则有不同的市场。

造纸的过程相当繁复,从原料取得、蒸煮、清洗漂白、打浆、捞纸、压榨脱水、烘干到最后的裁纸,要造出一张纸,这些程序一样都不能马虎。在原料中的树皮是从树木的枝干将树皮剥下取得。树皮剥下晒干后就可以长时间保存,需要时便将树皮放入水槽浸泡软化。浸泡后的树皮放入煮锅,加入碱性苏打成分,经过数小时至一天的蒸煮。经过蒸煮的树皮放进水槽进行初步浸泡清洗,树皮纤维以外的物质再加以挑选并清洗干净。白色的纸在制作前会加入适当的漂白剂如次氯酸钠进行漂白。

打浆的目的是将树皮的纤维解纤,经打浆机解纤,得到所需的纤维长度,并将纤维羽毛化,纤维的交织更完整就可得到较好的拉力和强度。捞纸是手工纸特有的抄纸方式。纸浆溶解于水中加入悬浮剂搅拌均匀。在桧木木框的纸筛中端起抄纸帘放入纸浆槽中,以摆浪式前后左右摇摆捞起,使纸张的厚度一样。依摇荡的纸浆浓度及时间而得到所需要的纸张厚度,放上尼龙线后再一张一张叠起。压榨脱水是将捞好的纸,经油压机加压排出水分。脱水完成的纸以木棍取下放到干燥铁板上用松针刷子将纸张平整的贴合于干燥铁板上烘干。最后的裁纸则是依照所需大小才好然后包装出品。

水是把所有原料结合起来最重要的元素,相同的原料只要使用不同的水制造就有可能产出不同的纸,福隆使用的水是南投县埔里的天然地下水,与埔里有名的绍兴酒使用的是同个水源,能制造出如此细软的纸,就是因为埔里的天然水是属于软水,软水因为杂质与矿物质较少,相对的硬水杂质、矿物质多,制作出的纸较粗较硬较脆。

对于软水与硬水制作出来的纸的差别,黄君硕表示这必须要是平时有在写字的人才会有较明确的感觉。但是简单来说,从触感到纸与毛笔摩擦的感觉都有差,笔墨渗进去的呈现度也会因为有杂质而不够漂亮。他说:「因为水里面有很多不同的矿物质,比较粗比较硬的话,那造出来的纸,连味道、写字出来的层次都不一样。」

埔里造纸所 开启台湾造纸发展

根据南投县埔里镇公所的媚丽埔里网站资料显示,台湾的造纸业最早可回溯到一九三五年的日治时代,当时埔里凭著好山好水得天独厚的环境被日本人相中,于是开始设厂造纸,也就是「埔里造纸所」的由来。而在台湾设厂的原因是因为日本是个非常注重文化发展的国家,当日本与纸的最大产地中国发动战争之后,造成许多货品断源,他们只好转而开拓新的产地,在台湾设厂自己造纸。

二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开始出现民生用品供不应求的状态,纸张也开始出现大量生产的必要性,埔里的造纸业到了这个时候才慢慢由公营转为民营。

台湾造纸业主要的发展期是光复初期,产品以手工纸为主。除了内部本身需求之外,大部分都是外销日本。到了一九七六年由于日本经济复苏,文化活动兴起,书画用纸的需求量也开始提高。这个时候,造纸厂就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广设,埔里的造纸业可说是欣欣向荣。

随著国际间环保意识的抬头,近几年开始,埔里的造纸业开始面临危机。为了减少排碳量,每砍一棵树就必须再种一棵回去,国际间也开始出现「少纸化」的声浪,加上科技的发展,导致造纸业市场萎缩,原料取得不易。

除了环保问题,还有劳工意识抬头,工资上涨、人力不足等问题都间接提高造纸厂的营运成本,使得许多造纸厂在近年纷纷倒闭。埔里的造纸业陷入低潮。

文化的使命感 面对困境坚守初衷

埔里造纸业所面对的困境,福隆造纸厂当然也遇到了。一包五、六十元工厂大量生产的宣纸与福隆一包两百四十元的手工宣纸比,福隆很难靠价格取胜。由于中国大陆的工厂大,工人多,有能力大量生产,成本就能够被压下来。相反的福隆棉纸工厂相对小,工人数也少,产量不大加上近年遇到的种种困难导致他们无法把价格压更低。原料取得困难、工资上涨、年轻人不愿来上班以及污水处理等等的费用,福隆的克服方式并不是像一些纸厂开始转卖别的品项,或是转型成观光景点,而是选择用心将自己的产品做到最好,做出口碑。黄君硕表示:「我们就把一样的东西做好来,做足、做够,做得好人家自然会看到。」

福隆虽自己设厂造纸,但是在一二十年前曾进口过大陆的纸过来卖。他们发现,拿到的样本与进口过来的实品不知为何品质差了非常的多。业务主任黄维敏表示,不能直接说大陆的纸就是不好,她说:「大陆的纸好的可以很好,烂的可以很烂,比较没有介于中间的。」对于讲究品质的黄焕霖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便放弃进口大陆纸,专心经营造纸厂。

福隆面对困境,选择将品质做好,制造白色的宣纸。让购买的客户相信自己花的钱是值得的。黄君硕表示,他们不需要去跟别人比,只要将品质做好,他们会有自己的市场,她说:「我们有我们的坚持。我们不会用不好的原料,或者是随便就把一张纸做出来。」

对于台湾的造纸业,黄君硕表示希望政府能更重视造纸这项文化财,如此一来台湾的造纸业才能永续经营。他说:「说实话这样的工作我们没办法赚太多的钱,也饿不死,就是一份文化的使命,我们把这个只好做好来传承下去。」

面对造纸业环境萧条,福隆棉纸厂坚守文化的传承,努力坚持制造最好的手工纸。(初声_刘思岑)
面对造纸业环境萧条,福隆棉纸厂坚守文化的传承,努力坚持制造最好的手工纸。(初声_刘思岑)

纸的品质好 写得好就是一份作品

福隆就如同埔里的其他造纸厂一样,从过往到现在大部分是外销日本韩国,为甚么会以外销为主,黄君硕说:「因为日本的国民所得是我们三倍,他们觉得这个价格非常合理,台湾人则会觉得我只是练习,可以不要用那么好的纸。」到了二O一一年,一位在总统府代笔的书法老师认为总统府的用的纸的品质不够好,于是找到福隆棉纸厂,将他们的纸带到总统府,并受到好评。之后的八九年,福隆每年都会去参加投标,在以往外销为主的情况,增加了福隆对内销售的比率。不过到今年为止,由于社会的接受度不高,福隆这种手工纸厂仍是以外销为主。业务主任黄维敏说:「比重大概八十二十,八十还是外销。」

对于在练习书法时愿不愿意购买较昂贵,品质较好的宣纸,书法爱好者詹均为表示平常练习时都是使用便宜的手工宣纸,只有在写正式作品时会比较讲究。对此,黄君硕认为这是台湾人普遍的,却是本末倒置的想法。她说:「写得好就是作品了,希望台湾的消费者从练习的时候就是用好纸,写的好的那张就是作品,不用再有这种分别,如果大家都能接受这个观念的话,我想他们也比较能接受用好纸的观念。」业务主任黄维敏也说到:「其实书法是一个很美的东西,我们几乎都用手机、电脑, 手写的感觉越来越薄弱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拿起毛笔来,每个人去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时间, 然后去做一点书写的动作,找回自己那种内心的心灵粮食,你会觉得那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采访侧记

我们平常都不是有在写字的人,这次采访是我们第一次深入了解台湾的手工宣纸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困境。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都学到了很多台湾造纸业的历史。对于受访者所说,不用去分用烂纸来练习,一开始就用好的纸,写的好就可以是作品,这句话让我们很意外也觉得很有道理。过程中我们也摸了福隆生产的纸,真的令人惊讶的好摸。甚至比一些面纸还要柔软,大开眼界。希望台湾的造纸业有一天能再次繁荣,不要让手工纸这项传统文化消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