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58):西藏江孜

江孜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日喀則地區東部、年楚河上游。總面積3771平方千米。總人口61431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江孜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江孜鎮是西藏重要城鎮,隸屬日喀則。由於地處薩迦、日喀則、亞東關口通往拉薩的必經之地,土地富庶,所以很早以來即成為佛教徒、商賈、遊人彙集之處。

  江孜簡介

  該縣地處岡底斯山與喜瑪拉雅山之間,地勢南北高。年楚河兩岸為峽谷地帶,最高海拔為7197米。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溫暖濕潤,冬季乾冷太陽輻射強烈,日溫差大而年溫差小。

  江孜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原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與不丹、錫金、印度等國通商的商品集散地。江孜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青棵、冬春小麥、油菜籽、豌豆等,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此外江孜還素有「藏毯故鄉」之稱,主要產品有地毯、壁毯、藏被等。江孜卡墊聞名全國。

地名由來

  江孜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因年楚河流經這裡,歷史上人們又稱江孜地區為「年」。江孜全名為「江卡爾孜」,藏語意為「勝利堡壘之頂」。用當地藏民的說法就是:江孜在西藏是塊風水寶地。1904年英國「遠征軍」侵略此地時,該地軍民進行英勇抵抗,故歷史上有英雄城的稱號。著名影片《紅河谷》的故事便是以此為背景誕生並在此拍攝。江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南去亞東,西去日喀則等地的交通要道。

  歷史沿革

  江孜,藏語意 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清代為江孜宗,屬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轄。1959年7月31日江孜縣成立,劃歸江孜專署管轄。1964年5月江孜、日喀則兩專區合併,江孜縣隸屬日喀則地區管轄至今。轄1鎮18鄉,縣政府駐江孜鎮,距離日喀則市區90千米。(根據《政區大典》整理)江孜鎮(JiangziZhen) 縣政府駐地。1987年前屬城關區,1987年2月撤區並鄉時,撤城關區設立江孜鎮。位於縣境中部偏南。面積220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加日交、拉則、宗堆3個居委會。

  交通

  江孜縣交通較便利,從江孜向東可去拉薩、山南;向北可到日喀則;向西可經崗巴、定結直到定日;向南可經風光秀美、橫穿喜馬拉雅山的亞東溝,直達邊境口岸亞東。現全縣通車裡程達543公里,其中區道2條,共106公里;縣道4條,共127公里;鄉道2條,共54公里。

  旅遊資源

  江孜旅遊資源豐富。江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迹甚多,唯一性強,旅遊價值甚高。縣城中心的宗山,既是江孜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歷史見證,又是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宗政府建築遺址。

  白居寺始建於1418年,是唯一的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聚於一寺的寺廟,寺中的「十萬佛塔」在西藏獨樹一幟。

  距縣城不遠的帕拉農奴主莊園則是舊西藏八大貴族莊園中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莊園。著名的乃欽康桑雪山集中了各種冰川遺迹,是青藏高原上最易於接近的大陸性冰雪活動中心。滿拉水電站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確立的最大的建設項目,滿拉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10多億元,已於1999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滿拉水電站集農業灌溉、防洪、旅遊、發電為一體,已成為江孜旅遊的又一道靚麗風景線。

  旅遊景點

  江孜古城

  江孜歷史悠久,相傳早在1200年以前,蓮花生祖師在日偉切山(今江孜東郊)靜修念經,為眾生祈禱。又傳500年前,當地首領曲傑·饒敦貴桑·帕巴在江孜宗山修建了第一座宮殿,名為「傑卡爾孜」,江孜因此而得名。

  歷史上,江孜是一個商業、民族手工業和軍事重鎮,噶廈在這裡設有「宗基」(商務總管)。自古以來,遊人、信徒、旅客、商賈雲集此地,誦經朝佛、旅遊商貿,英國、印度、尼泊爾等均在此設有商務機構。

  這裡的白居寺萬佛塔和宗山古堡都是古城江孜的標誌,電影《紅河谷》就是在這座古堡拍攝的。1904年,英國從印度來犯,曾深入到江孜,正如《紅河谷》中所反映的一樣,歷史上西藏軍民3000人在江孜進行了一場可歌可泣的反英鬥爭,江孜由此被譽為「英雄城」,江孜宗山城堡也因而成名。每年7月,江孜的田野深處,金黃色的油菜花開得燦爛,田攏邊長著幾棵粗大的綠樹,一座藏房掩映其間,令人陶醉。

  宗山古堡

  江孜宗山古堡遺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懸崖峭壁上,海拔4020米,相對高度125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顯得非常雄峻,幾乎成為江孜縣城的標誌物。江孜宗山古堡至今仍保留著1904年江孜軍民保衛祖國領土的抗英炮台,和宗土崖殉國紀念碑。

  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過去的西藏是行政單位,相當於縣。所以這個城堡實際上就是縣府。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政教合一,縣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很濃,城堡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座宮殿式的寺院。江孜是一個盆地,農業非常發達,在一片蓊鬱的色彩當中,突兀拔起一座赭黃色的石山,在石山上又突兀拔起一座白牆紅頂的城堡,就顯得特別的突出、搶眼。

  站在江孜城最佳的觀景點--- 宗山古堡最高處四望,江孜城新舊分明,大大小小的平屋頂,五彩的經幡、晾曬的衣物、窗欞與門楣幔帳,植滿花草的小露台等,在沿著宗山及白居寺一帶密集分布的,土灰色主基調的舊城民居群中飄飛舞動,將無數江孜人的日常生活裝點得溫情而平靜,而偌大的白居寺,則被築於光溜似鑄的宗山脊上的一圈暗紅色高牆穩穩地護著,透過雲層的陽光不時照在寺內大白塔的金頂上,光影燦亮,令山後以及更遠處山腰的寺廟也同樣增輝,於城東南不遠綠樹成蔭處匯合而成的年楚河,靜靜流淌在江孜城西南側,綠波兩旁農田阡陌縱橫。在更大的視野里,宗山也不過是整個河谷中的一個小突起,更高更多的山體從四面八方延伸至白雲天際。如此氣象,以及文化、歷史、宗教和傳之甚遠的名聲,令旅行者對江孜古城情有獨鍾。

  宗山是國務院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也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聳立在江孜古城中央,屹立在白居寺對面的懸崖峭壁上,它有一個響亮的別名叫「英雄堡」。

  1904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軍600人佔領崗巴宣洩,同時從亞東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軍民的拚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築起炮台,用土炮、土槍、「古朵」、刀劍、梭標和弓箭與入侵之敵展開了英勇的血戰,戰鬥持續了8個月之久。宗山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抗英炮台和宗土崖殉國紀念碑。

  宗山,還是西藏舊政府江孜宗所在地,在這裡可以依稀找到當年江孜宗辦公、生活、念經等情況的痕迹。清朝乾隆年間大臣巡邊的四塊石碑至今仍保存完好,故宗山也有其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關於古堡,除了它悲壯的故事,還有個有趣的傳說。據說當初江孜人去到拉薩後,被布達拉宮的宏偉與莊嚴所折服,決定在當地也蓋一座這樣的宮殿。當時前往拉薩的工匠們無法得到布達拉宮的建造方法,於是就把布達拉宮的外形刻在蘿蔔上,再快馬跑回江孜讓當地的能工巧匠按樣建造,可乾燥的高原氣候很快就把蘿蔔變得干扁,江孜工匠們就是按著乾的蘿蔔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的宗山古堡。所以古堡也就被稱做「小布達拉宮」了。

  抗英炮台:江孜抗英保衛戰中西藏軍民在這個炮台上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福康安大將軍曾使用過的「黃色兄弟」大炮英勇抵抗外強侵略。

  抗英勇士跳崖處:江孜保衛戰歷經三個月,最後在寡不敵眾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勇士們絕不向敵人投降,從宗山北側懸崖跳下。此處現立有紀念碑。

  駐藏大軍巡邊石碑:石碑刻於清乾隆六十年,記載了駐藏大臣松筠、和寧巡視邊防的經過和戊邊要領。

  江孜宗政府議事廳:以塑像形式再現了宗政府官員辦公情形,展廳內的江孜宗政府土地清冊等原始資料極為珍貴。

  法王殿:建於明代,亦稱如意寶寺。殿內留有英軍侵略我國西藏時的罪證。歷史文化陳列館:江孜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這裡土地肥沃,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江孜人民在這裡留下了許多藝術瑰寶。

  江孜歷史文化陳列館是由上海援藏幹部投資興建的,建築面積650平方米。建築設計具有古樸典雅的民俗風格,與宗山古城遙相呼應,溶為一體。這裡濃縮了江孜悠久的歷史,將向我們集中展示江孜民俗文化的精髓,是旅客認識和了解江孜的一個窗口。

  民俗館中主要包括舊式民宅展廳、新式民宅展廳、抗英紀念館、歷史民俗畫廊、民族服飾展廳、江孜民族節日展廳和民族手工藝展廳等。

  白居寺

  白居寺位於江孜縣城東北隅,拉薩南約230千米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公里,海拔3900米。是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廟。白居寺是漢語名稱,藏稱為「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樂寺」。白居寺有兩大特色: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特色之二是菩提塔,又名「十萬佛塔」,它是白居寺的標誌。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座佛塔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們倒不大提起。

  白居寺始建於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歷時10年竣工。有人說是1418年由克珠傑和熱丹兗桑帕二人共同修建的。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薩迦、格魯、布敦等各派和平共存於一寺。每個教派在此寺內都擁有五六個「扎倉」(殿堂)。因而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該寺現有16個扎倉。主寺有三層,殿內掛滿各種風格的「唐卡」,還有一尊近8米高的銅佛坐像。據史料記載,鑄造這尊佛像,用去14噸黃銅。大殿二層東廂殿內,供有文殊菩薩和泥塑羅漢共20多尊,為明代藝術珍品。白居寺旁,有「十萬佛塔」白居塔。塔有九層,高達32米多,有108個門、77間佛殿、神龕和經堂,是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殿堂內藏有十餘萬佛像,千餘尊泥、銅、金塑佛像,堪稱佛像博物館。2008年熱播的電視劇《西藏一年》就是在江孜拍攝。

  白居寺佔地14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2.4萬平方米。以土木為主的建築宏偉壯觀。漢、藏、尼泊爾三種建築風格融為一體。主寺共三層,一層主殿措欽大殿是全寺各教派僧眾集中修課誦經的地方。措欽大殿正中窗下掛滿了民國時期杭州「都錦生」織造的彩綿羅漢唐卡,唐卡環繞著一尊用2.8萬斤黃銅鑄造的8米高釋迦牟尼座像。主殿左右分別是南巴朗雜殿和強巴殿。珍貴的金粉手寫《甘珠爾》和《丹珠爾》經書以及珍貴文物,稀世之寶貝葉經《八千頌》和重達百餘斤鑲滿寶石的金嵌《八千頌》經板就珍藏在這裡。主殿二、三層不但有立體壇城殿和卓瑪堂,特別是二層東殿內的十六泥塑羅漢以其形象逼真,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造型獨特而聞名於世,是明代的一項藝術珍品。矗立在主殿旁的佛塔便是著名的十萬佛塔——吉祥多門塔。塔基直徑62米,高32.5米,共九層,有108個門、77間佛堂和龕室。每間都供有佛像並繪滿了壁畫,統加起來達十萬尊之多,故稱十萬佛塔,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佛像博物館。菩薩、金剛、度母、賢王、祖師、英傑等應有盡有而且塑像性格鮮明,造型各異。各層之間皆有彩繪裝飾的石砌轉經圍廊。第五層為覆蓋狀塔肚,塔肚以下四面十二角。六層呈圓形,四面門上的飛龍、跑獅、走象等浮雕造形異常精美生動。塔東南有通往各層直達塔尖的門殿和梯階。塔的第九層是金剛持殿。塔的頂部有寶傘、十三天和金幢。

  白居寺的壁畫風格獨樹一幟,是西藏三大壁畫繪畫流派之一的「佩孜」派的代表作。壁畫中的人物動作舒暢獷達,造型的異國情調尤為明顯;色彩艷麗,線條細膩、惟妙惟肖,繪畫手法甚為高超。白居寺的壁畫是西藏古代藝術的傑作,為我們今天研究西藏美術和壁畫演變發展史提供了寶貴場所。十萬佛塔右側的甘丹拉康和塔後半山腰的仁定扎倉也是白居寺的重要建築和景點。每年藏曆正月初一,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仁定扎倉供奉年前精心育植的青稞嫩芽,向三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和西藏許多寺院一樣,白居寺的展佛台在北面山頂,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這裡將展出寺藏的珍貴大唐卡供信徒摩拜,同時寺內還舉行跳神等一系列佛事活動。因為在白居寺身可以依菩提佛,語可以依《甘珠爾經》,意可以依吉祥多門塔。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信徒和遊客穿行在寺內各個殿堂間。

  熱隆寺

  熱隆寺建於1180年,目前已經恢復,雖然規模較小,但它的存在對主巴噶舉來講,至關重要。這座寺院位於江孜縣熱隆鄉境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一個夏季牧場上。在這裡除了短暫的夏季風景優美氣候爽朗外,其餘漫長的春秋冬三個季節均寒風刺骨。所以,與其它寺院相比較,到熱隆寺起早摸黑拜的香客較少。由於這種原因,熱隆寺平時常將各個殿堂上鎖,並養幾條大型藏獒常年守護寺院。儘管如此,熱隆寺作為主巴噶舉的祖寺,不僅在國內主巴噶舉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外的主巴噶舉界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因為主巴噶舉在國外特別在不丹、錫金等國具有一定勢力,有時熱隆寺還得到這些國家內的主巴噶舉寺院的資助。熱隆寺現有住寺僧人20名。

拉孜尼姑寺

  白居寺對西藏人來說幾乎是家喻戶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著名寺院的背後,還有一座以植樹造林而聞名當地的尼眾道場,它就是拉孜尼姑寺。

  拉孜尼姑寺坐落在白居寺背後的一個小山坡上,坐北朝東,寺前有一條小河蜿蜒而過。寺的斜對面便是著名的白居寺。傳說,拉孜尼姑寺的前身是一個叫仁青崗的歷史悠久的寺院。據有關史料記載,寺院修建於五世達賴喇嘛時期。「文化大革命」之前,這個寺院有尼姑70多人,是當地很有影響的尼姑道場之一。80年代以後,早年的仁青崗寺才從別的地方遷移到了今天這個地方,以前的寺名也改成了今天的拉孜寺。

  目前寺里有尼姑30人。這些尼姑從1985年開始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活動一直到現在。當時她們只有7個尼姑。一個大喇嘛捐錢修建了三座大佛塔。後來到這個寺院出家的人也多了起來。寺里的尼姑,大多數來自附近的農牧民家庭。除了在寺院念經舉行佛事活動外,她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一個原因是這裡的風很大,冬天十分的寒冷,另一個就是解決燃料問題,為了防風也為了取暖,另外也為了美好環境,所以才開始種樹。

  經過多年的努力,寺院周圍以及村子境內的小環境得到了改變,風沙小了。夏天的時候整個山坡綠樹一片。近年來,在拉孜尼姑寺的帶領下,江孜境內的其他寺院也開始在寺院周圍植樹造林。這讓辛苦了數十年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尼姑們感到十分地歡喜和欣慰,多年來的艱辛努力終於得到了社會的認同與百姓的稱讚。1987年以來,她們的寺院多次被西藏自治區林業廳以及其它部門評為植樹造林先進集體,也受到日喀則地委和政府的多次表彰。

  除了種樹之外,拉孜寺的尼姑們還開闢了4畝多的蔬菜基地,主要種植蘿蔔、土豆、白菜等。去年她們的蔬菜收入一項有3萬多元,不僅解決了寺院的吃菜問題,也方便了當地老百姓買菜難的問題。

  拉孜寺自1985年以來,也十分重視年輕的尼姑們在戒律、佛經等方面的學習與培養。她們一般請白居寺的格西或是堪布給她們上課。現在的經師仁欽·旦貝堅贊就是白居寺的堪布,已經81歲了,身體不太好,所以她們要去經師那裡聽課。一個星期要講三四次課,內容包括學習佛教的起源,印度佛教,藏傳佛教的歷史,藏族歷史上各個時期高僧大德的佛學著述等。

  帕拉莊園

  帕拉莊園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隸主莊園,全稱帕覺拉康,位於江孜縣城西南約4公里的班覺倫布村,位居十二大莊園之列。是目前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三大領主貴族莊園。莊園現存房屋57間,主體樓高三層,建築配套完整,裝修考究,設有經堂、會客廳、卧室,還有玩麻將的專用大廳。至今仍保持原貌的朗生院13間,其朗生住房,擁擠,低矮、陰暗,形同牢籠,與貴族的豪華住宅形成鮮明對比。而今帕拉莊園多花樹水石和家禽畜類,整體布局類似園林,平時非常安靜。

  1994年,西藏將帕拉莊園列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為全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建築和財物基本保持原貌。帕拉莊園是舊西藏貴族和農奴兩種不同階層生活的真實寫照,是舊西藏社會的縮影;也是考證舊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場所。

  帕拉家族

  西藏封建農奴社會的貴族分為四種:贊普後裔、亞奚家族、第本家族,其餘統稱為格巴,帕覺拉康系第本家族,因此,帕拉莊園屬貴族莊園。

  帕拉家族是一個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老家族。據考證,帕拉家族的祖先是藏堆王(1618)從年楚河上游強旺地方一座寺院中抽到不丹管理普拉康寺的喇嘛,後來成為不丹一個部落的酋長。再後,因不丹內亂遷到西藏,因率五百戶丁返藏有功受封江孜重孜沙魯地方作為薪俸。帕拉家族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並步入西藏大貴族行列。到十九世紀末,帕拉家族發展到帕拉家族在江孜縣、拉薩、白朗縣、亞東縣、山南等地區擁有37座莊園、1.5萬餘畝土地、12個牧場、14000餘頭(只)牲畜、3000多名農奴,成為西藏十二大貴族之一。

  在西藏地方政府中,帕拉家族擔任孜本、代本、卓尼欽姆,直至噶倫的人丁不少。在家族興衰史中,先後有5人擔任過西藏地方政府的噶倫,總管西藏行政事務。在政教合一的舊西藏,帕拉家族有著很大影響。

  帕拉莊園原建於江孜江嘎村,1904年,英國侵略軍燒毀了原在江孜縣城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家族主莊園。1937年抗英戰爭結束後,帕拉莊園重建於江孜城西南年楚河的另一側,即目前距離江孜4公里的班覺倫布村。

帕拉莊主

  帕拉莊園主扎西旺久為逃避服兵役當過林布寺小喇嘛,還俗後主持莊園日常事務。他整頓莊園經濟,擴充莊園規模,加強對農奴的統治,到西藏民主改革以前,雖不能與先祖時的帕拉家族相比,但地位依舊顯赫,其中主莊園--班覺倫布莊園就擁有農奴100多。

  1959年,帕拉旺久參與叛亂並外逃,其莊園被全部沒收,當時的江孜分工委考慮到帕拉莊園系西藏十二大莊園之一,具有特殊意義,對其進行了妥善的保護。隨後,縣委、縣府對其進行了多次維修,因此,帕拉莊園是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舊西藏貴族莊園。

  莊園現狀

  帕拉莊園頗為壯觀,現存房屋57間,面積5357.5平方米,主體樓高三層,建築配套完整,裝修考究,設有經堂、日光室、會客廳(上接待室)、卧室,還有玩麻將的專用大廳。房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經堂陳設考究,經書、佛龕保存完好。經堂是帕拉莊主念經或舉行法事活動的地方,堂內雕刻、繪畫、擺設等多為內地樣式,可見中原文化對其有著較大的影響。卧室中,金銀玉器琳琅滿目;還有帕拉貴族當年遺留下來的名貴食品、餐具、進口酒、進口白醋、珍貴裘皮服飾,極盡奢華之能事,生動再現帕拉家族當年的豪華生活場景。

  此外,帕拉莊園內還有釀酒坊、磨坊、農奴大灶等。莊園釀酒坊釀製的青稞酒大部分自用,少部分出售或它用。帕拉莊園的磨坊可分為水磨和人工磨,主要加工糌粑和藏面,所加工的糌粑分為三等:一等莊主食用,二等親信傭人食用,三等農奴和牲口食用。帕拉莊園的農奴大灶,主要為農奴做飯,據說,早晚各一頓,早上糌粑,晚上吐巴,無肉無菜,十分清淡。

  主體大樓樓道中,陳列著皮鞭、腳鐐等刑具,這些都是舊西藏貴族壓迫和統治農奴的工具。為了懲罰農奴,帕拉莊園設有各種刑具,如站籠、鐐銬、鞭子、牛皮筒等,刑罰有鞭笞、掌嘴、割鼻、斷足等,手段極為殘酷。莊園中還保存著舊時的監獄,這是西藏貴族統治農奴的工具。帕拉莊園多花樹水石和家禽畜類,整體布局類似園林,平時非常安靜。

  農奴院子

  莊園對面,有一座農奴院,叫帕拉朗生院。朗生就是家奴,這些家奴是從帕拉所屬各地莊園和屬民中搶征過來的,他們在莊園內擔任馬夫、炊事員、侍衛,從事織氆氌、織卡墊、釀酒、紡線、裁縫等繁重的勞務。莊主根據不同的工種確定每個家奴的薪水,有的每年只有24甲克(1甲克相當於24斤)糧食,有的僅有16甲克糧食,有的每天只有一勺糌粑,靠這些薪水養活全家人。

  據介紹,在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下,生產力水平低下(平均畝產約90斤左右),廣大農奴不僅沒有自己的土地,還要承擔相當重的無償勞役,繳納數十種實物或貨幣租。廣大農奴過著苟延殘喘的生活,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朗生更是如此。位於班覺倫布莊園的班覺倫布村,那時有131人,其中20%是莊園的朗生,該莊園的朗生與舊西藏其他地方的朗生一樣,沒有生產資料,沒有教育、文化權力,受莊園主絕對支配,絲毫無人身權,被視作會說話的工具。朗生的子女亦為朗生,無論什麼原因,一旦淪為朗生,不僅自己,連子孫後代也永遠無出頭之日,受到莊園的殘酷剝削和人身摧殘。

  在這座僅有150.66平方米使用面積的院子里,解放前夕共住有14戶人家、60多名奴隸。最大的房間有14.58平方米,最小的僅有4.05平方米,平均每個農奴只有2.5平方米,而帕拉莊主兩口人佔有建築面積為5357.55平方米的82間房屋。

  農奴們祖祖輩輩住在這些低矮的只有幾平方米的房屋內,當時一戶最多的達7口人,因人多房屋小,除了冬季寒冷季節外,大多數時間晚上只能睡在露天的院內。

  至今保持原貌的朗生院,一間間擁擠、低矮、陰暗、形同牢籠的房間,與莊園貴族的豪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些農奴的房間內,除了極簡陋的生活用具外,一無所有,據說,農奴年老失去勞動能力後,還會被莊主一腳踢開,過著更為困苦的生活。

  其中有間是一名叫加布的農奴一家人的房屋,加布的母親米瑪片多從小開始在帕拉莊園內任紡毛線工,年薪只有16甲克糧;加布的父親拉貴是帕拉莊園的「多多」(「多多」是強勞力或打手),後替帕拉去當藏兵;加布還有個兄弟叫羅傑,解放前,全家兩代4口人就住在這間只有11.35平方米的房間內。

  據介紹,現在的加布一家,共有23畝土地、6頭奶牛、1匹馬、20隻羊、2輛自行車、1部馬車、1台拖拉機、1部電視機,並蓋了面積為460平方米的新房,一家子吃、住、用,全不愁,翻身農奴的日子真是不錯呢。

  年楚河

  中國西藏自治區河流。源出珠穆朗瑪峰(埃佛勒斯峰)北坡冰川,西北流至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河谷為由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通道。下游地區為西藏重要的耕作區。

  是雅魯藏布江中游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寧金抗沙峰。年楚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的是日喀則市,其上中游還有著名的江孜城。該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美,自古是後藏糧倉,為西藏大農業開發中「一江兩河」工程的重點開發區域。

  年楚河年楚河是雅魯藏布江中游最大的支流,發源於西藏中南部的寧金抗沙冰川,河流全長217公里,流域面積11130平方公里。年楚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的是日喀則市,江孜城在其中上游。該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美,自古是西藏發達的農業區,有「西藏的糧倉」之稱,為西藏大農業開發中「一江兩河」工程的重點開發區域。

  年楚河意為「嘗味水」。相傳蓮花生大師所持盛甘露的寶瓶寄放在寧金崗桑雪山處。此後,甘露水就不斷從雪山流下,讓人們品嘗甘露,故名「年楚」,亦稱「釀曲」、「娘曲」、「年曲」、「年普」、「年曲河」、「羊曲河」。江孜以南河段為花崗岩陡岸,河谷狹窄;江孜以北河段貫穿沖積平原,河谷寬廣,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沙礫河底。流域內有天然牧場和農田,是西藏重要的農業區。沿河兩岸擁有眾多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河內產裸裂民魚等。滿拉水利樞紐工程是年楚河流域規劃的一期工程。

  滿拉水利樞紐工程

  位於江孜縣龍馬鄉境內的年楚河上,壩址距下游的日喀則市113公里。該工程以灌溉、發電為主,兼有防洪、旅遊等綜合效益。是「一江兩河」地區綜合開發的骨幹工程。擋水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壩長287米,壩高76.3米,壩頂寬10米,有「西藏第一壩」之稱,距縣城28公里,距日喀則城113公里。

  滿拉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7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8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5.3立方米/秒。工程式控制制流域面積2757平方公里,壩址以上流域地處高原,海拔高程在4200~7200m,高程高於5000m的面積占流域面積的54.6%。流域內冰川發育,冰川覆蓋面積約130平方公里。上游多冰川終磧、側磧,源頭附近有大小49個冰川終磧呈東西向排列。

  水庫設計總庫容量1.57億立方米,水庫正常蓄水位4256米,死水位4235.0m,相應庫容1.32億立方米。調節庫容0.83×108立方米,死庫容0.49×108立方米。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為15.1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為393立方米/秒,兩千年一遇洪峰流量為644立方米/秒。校核洪水標準為兩千年一遇加20%的安全保證值;並以上游冰川湖泊潰決洪水作為一種非常洪水標準進行校核。

  大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75.3m,壩頂長287m,廠房尺寸51.5×13.68×25.23m,電站裝機4台,總裝機容量為2萬千瓦,水輪機型號HLA562-LJ-135,裝機4×0.5萬kw ,保證出力3.65萬kw,年發電量0.61億kw·h。樞紐工程由粘土心牆壩、泄洪洞、引水發電洞、調壓井及地麵廠房等組成。滿拉工程屬大(Ⅱ)型工程,是年楚河上的「龍頭」工程,壩址區高程4200~4300米,乾旱缺氧,冬季嚴寒,全年實際施工期僅7~8個月,施工條件艱苦。

  滿拉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將使拉薩、日喀則、山南兩地一市連成藏中電網,從根本上解決日喀則地區的用電問題。江孜縣年楚河流域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全流域人口占自治區總人口的7%,耕地面積(70餘萬畝)卻佔全區耕地面積的21.1%。這裡農作物播種面積為31.9萬畝,僅佔耕地面積的45%,農業發展潛力巨大。滿拉水利樞紐工程式控制制灌溉面積40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5萬畝,每年可增產糧食3700萬公斤,為西藏自治區實現糧食自給創造條件。而且可調洪削峰,把年楚河下游洞段的防洪標準提高到20至30年一遇,這對發揮江孜、白朗、日喀則市的糧倉作用將會產生巨大的效益。

  滿拉水利樞紐工程是西藏水電建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它的建成,將使拉薩、日喀則、山南兩地一市連成藏中電網,從根本上解決日喀則地區的用電問題,對提高「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的綜合開發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加強民族團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一顆顆"夜明珠"在龍馬山鄉亮起,不久的將來,人們還會在滿拉庫區看到一幅幅由旅遊業和養殖業編織的畫圖,魚兒漫遊、鵝鴨戲水、遊艇穿梭。

  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是近南北向展布的乃欽康桑峰的組成部分,位於西藏浪卡子縣與江孜縣的交界處。公路通過水嶺鞍部的海拔是5045米,乃欽康桑大雪山是西藏中部四大雪山之一,山體雄偉,頂部尖錐突兀,坡嶺溝壑間終年積雪發育了多條冰川。主峰海拔7191米,卡若拉冰川的冰舌前緣海拔為5560米,最低冰層高度每年隨氣溫變化而略有升降,卡若拉冰川的融水是年楚河的東部源地。傳說古時江孜土地貧瘠乾旱,蓮花生大師便派侍從「乃欽康娃?桑布」化為一座大雪山(乃欽康桑大雪山),雪水融化後潺潺流向江孜,變成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沿河人們初嘗了乳汁般的甘露聖水,人們就把這條河叫「年」(嘗試),把這條河流經的地方叫「年堆」(年河上游),「年麥」(年河下游)。

  乃欽康桑峰由於高寒,常年終日白雲繚繞,飄撒粒雪,終年累積、壓實形成厚達20—100米的冰層,冰層受本身重力影響緩慢移動形成冰川。卡若拉冰川前緣由於基岩山丘起伏,促使冰舌前緣緩慢移動的冰層頂部發生張裂。冰雪沿冰層張裂消融,形成壯麗多姿的冰塔林。在冰塔林上由於雪塵相間顯示出各種雲卷狀的奇異褶曲,猶如能工巧匠精心細雕的花紋圖案。在冰舌前緣的基岩冰蝕台地上可見數條長達10餘米、寬10—20厘米、深8—10厘米的楔型刮痕平行分布,這是其它冰川罕見的跡象,形如「創床」的導軌,使人讚歎大自然的魅力。冰蝕台地的陡崖處,由於冰雪消融形成水花飛濺的溪流瀑布,陽光斜射彩虹起舞。冰川穀下部低洼開闊地帶,由於冰層消融和冰川退縮形成了數條扇冰緣壠崗和蜿蜒的蛇形丘。在崗丘的坡上長著高山草甸,遠處眺望猶如蒼龍飛舞,蟒蛇躍竄。車行卡若拉冰川,您不妨在路邊專為遊人搭建的藏式帳房中小憩片刻,喝一杯奶香撲鼻的酥油茶,聽一段牧女甜美的擠奶歌,騎一頭氂牛在雪山冰川下留影,采一朵雪蓮……

  金嘎溶洞

  金嘎溶洞位於江孜縣金嘎鄉,距江孜縣城45公里。傳說金嘎一帶曾是一片湖水,四周山上森林茂盛,猛獸出沒,人類無法生存。為弘揚佛法,解救眾生,蓮花生大師用法劍劈山倒海,斬妖驅邪,便形成了現在的地勢地貌。金嘎溶洞外觀尤如堆放著的鋒利兵器,形同度母靜坐,洞內如同雞尾。溶洞洞口寬約8米,高近2米,洞深約40米,其空間能容納108名僧人誦經。自上而下有自然形成的蓮花生大師、南木朗?多吉堆窘大澤師等6位高僧的修行洞以及形態逼真的米拉日巴、十六羅漢、大象、蠍子、天龍、地蛇、日、月等80餘種畫面。由山羊指路,經21級台階,藉助大鵬鳥嘴中繩子,通過量刑洞,越過長短通道就可以品嘗傳說是蓮花生大師、金剛手菩薩等加持的聖水以及無量壽佛恩賜的壽酒。在蓮花生殿堂可以看到天然形成的蓮花生大師石靴和空行母康珠益希加措8歲時的腳印。金嘎溶洞,洞深路險,身臨其境,極富有探險意味。溶洞西北側有一處溫泉,富含多種礦物質。對治療外傷有奇效。

名優特產

  主要有卡墊、地毯、掛毯和女式金絲帽等。江孜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從江孜向東可去拉薩、山南;向西可到日喀則;向西可經崗巴、定結直到定日;向南可經風光秀美、橫穿喜瑪拉雅山的亞東溝,直達邊境口岸亞東。

  江孜扎西潔白糌粑糌粑江孜是全國農業百強縣之一,氣候怡人、土壤肥沃、水質好、無污染,盛產優質青稞,因營養豐富、口感好糌粑而名揚全區。江孜扎西潔白糌粑由江孜青稞精心加工而成。歷史上的江孜高級脫皮糌粑曾是江孜法王饒丹貢桑帕和一世班禪克珠等貴族使用的主要食品。糌粑加工廠的原料青稞特別的優質新鮮安全衛生。主要通過對青稞清除灰塵、水洗乾淨,手工烘炒、撿掉燒黑青稞和石頭、脫皮、水磨加工而成。

  江孜優質大蒜

  江孜大蒜已有220年的種植歷史,江孜大蒜頭大、辮齊,高5—6cm,橫徑6—7cm,含蒜素高出普通大蒜40%,1992年全國農業展覽中獲得銅牌。

  江孜酥油、奶渣

  江孜草料資源豐富,能源充足,有天然草場300萬畝,人工草場8萬畝。盛產的優質酥油、奶渣,聞名區內外,其採用新鮮牛奶提煉而成,原料純凈、營養豐富、味道香醇、新鮮爽口、使用方便。江孜酥油,奶渣營養價值高、口感好,長吃有利於身體健康,是你日常使用及饋贈親友的良好選擇。

  江孜地毯、卡墊

  江孜是著名的卡墊之鄉,卡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縣地毯廠初建於1973年,經過近三十多年的努力,已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生產能力,為全國重點出口地毯生產定點企業。江孜地毯廠「宗山」牌系列產品全部採用藏北純羊毛紗手工織成,主要產品有:地毯、卡墊、掛毯、靠背等一百多種。產品在繼承和發揚悠久的西藏民族傳統卡墊圖案的基礎上,還根據國內外用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不斷創新,設計出具有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和時代感的新穎圖案。它的織法十分别致,結構緊密精緻,經久耐用,色澤鮮艷,圖案新穎,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深受區內群眾及海外人士喜愛。經過近千年的生產實踐,形成了獨特的梳、紡、染色、倒線、手工編織、平剪、洗毯等一條龍生產工藝。獨特的藏式穿桿和扣法,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格,豐富多彩的花色品種,深受中外顧客青睞,並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民俗

  在聖地拉薩,一年中最激動人心的就是那眾多神奇的民族傳統節日了。幾乎每一個月都有一、二個節日。這些節日,或是傳統的約定俗成,或者因宗教感發,再或是一些習俗久而久之地演變成了民眾的節日。形成了祭祀、農事、紀念、社交遊玩等豐富內容的西藏節日文化體系。

  雪頓節

  (藏曆七月初一到初五) 是拉薩也是西藏最大的節日之一。雪頓節是一個傳統節日,雪頓意為「酸奶宴」。僧侶經苦行修鍊之後,家人攜乳酪相迎並伴歌舞。從十七世紀開始,雪頓節舉行藏戲表演,各地各流派的藏戲藝術家匯聚在拉薩羅不林卡表演比賽,持續數天。同時,哲蚌寺舉行一年一度展佛儀式。

  藏曆新年

  藏曆新年是西藏最隆重的節日。藏曆新年——是送舊迎新的日子。除夕夜晚,人們舉行驅鬼儀式,全家食用象徵圓滿的新年面塊。元旦清晨,人們互敬青稞酒,互獻「切瑪」,互祝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藏曆新年的慶祝活動從初一一直要持續到初十左右。主要的活動如朝佛、傳昭法會等都集中在大昭寺。但是藏曆新年的時候也是西藏旅遊的淡季,按照傳統,初一到初五的時候飛機會停航,商店也多不會開門。

  薩嘎達瓦節

  (藏曆4月15日) 相傳佛主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圓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藏曆4月15日,在西藏是一個特有的日子。這個月要舉行各種活動加以紀念。在薩嘎達瓦節那天,拉薩的老百姓幾乎傾巢而出,圍繞大昭寺、布達拉宮的外牆轉經,這一天,整個拉薩都充斥了焚燒香料的煙氣,3條主要的轉經路上滿是或快或慢或健步或長叩的信徒。薩嘎達瓦節是春季拉薩最有特色的節日。

  江孜達瑪節

  江孜達瑪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說在薩迎王朝時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眾中享有根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後,他的弟子每年做祭把以表紀念,後因戰亂中斷。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兒子貢桑繞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復祭把。這一年藏曆4月10日至4月27日,貢桑繞帕為其父念經祭把,並進行娛樂活動,內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動和角力、負重等娛樂活動。到了扎西繞丹任江孜法王時,也就是公元1447年,還增添了騎射、藏戲、歌舞等娛樂活動。江孜達瑪節由此延續至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