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因此有人會想當然以為氧氣濃度越高越好。殊不知,氧氣濃度過高是會引起中毒的。主要是氧氣可以產生氧自由基,會損傷生物膜結構,導致人類衰老,長期吸入高濃度的氧氣會對人體造成永久性損傷甚至導致死亡。

氧療需謹慎,醫學上的氧療多採用60%以下的氧氣,避免純氧對人體的傷害

過高的氧氣濃度對生物體的危害

氧氣是一種氧化劑,而生物體是由具有還原性的有機物構成的,所以氧氣勢必會對生物體造成一定損傷。我們今天的生物體長期生活在氧氣濃度為21%的環境中,已經適應了,我們體內的抗氧化酶以及維生素C、維生素E能幫助我們消滅氧自由基,保護我們的機體正常運轉。

地球本沒有氧氣,氧氣是地球生物的產物。30多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藍細菌,藍細菌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其所需的有機質,同時將氧氣作為副產物釋放出來。這些源源不斷產生的氧氣用了十億年時間將當時海洋中的亞鐵離子全部氧化了,當時淺綠色的海洋從那時起就變成今天的樣子了。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氧氣在誕生之初是一種有毒氣體,因為當時的生物已經適應了幾乎無氧的大氣和水環境。24億年前,當海洋中的亞鐵離子被完全耗盡,大氣中氧氣濃度達到了空前的4%(今天為21%),這給當時的生命帶來了一場大浩劫,科學家稱之為「大氧化事件」。這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絕大多數古細菌和真細菌從此消失了,只有少數的細菌適應了較高濃度的氧氣並活了下來,今天,我們只能在海底火山、鹽鹼湖底等極端缺氧的環境中見到古細菌了。從那時候,好氧動物才開始繁盛,地球生命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恐龍時代的氧氣濃度比現在高嗎?

恐龍時代氧氣濃度高,不知道最初是哪裡傳出來的,這是個流傳很久的謠言了。看一下下圖所示十億年來氧氣濃度的變化,恐龍出現於2.3億年前,當時大氣含氧量處在15%的低谷,侏羅紀前期是恐龍走上大型化的關鍵時期,氧氣含量也只有15-18%(今天是21%)。之後由於當時氣候濕暖,綠色植物繁盛,氧氣濃度開始回升,到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時上升到26%。

恐龍時代

顯而易見恐龍時代的氧氣濃度和新生代沒有顯著差異,有時間比現在還低,因此大家不必擔心恐龍會氧中毒。

氧氣濃度取決於動物和植物的鬥爭

氧氣是生物的產物,大氣中氧氣含量實際取決於兩類生物的鬥爭——產生氧氣的綠色植物和消耗氧氣的動物,而這兩類動物的鬥爭取決於環境氣候。氧氣濃度最高的時期是三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當時地球有大片熱帶雨林,而且植物葉子中含有木質素,節肢動物無法有效取食,所以當時的氧氣濃度達到了空前絕後的35%,比今天高60%,不過當時是巨蟲、兩棲動物和雨林的時代,和恐龍沒什麼關係。

之後發生了石炭紀末雨林崩潰事件,同時四足脊椎動物走上繁盛,氧氣濃度在二疊紀就大幅下降了,到恐龍時代的黎明,大氣中氧氣濃度只有15-18%,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的最低谷。

恐龍滅絕以後,新生代氣候由濕暖漸漸轉為乾冷,人類出現以後更是對環境的改造能力日益增強。隨著森林面積的減少,氧氣濃度在新生代一直呈現下降趨勢。氧氣濃度的短期略微下降可能不會有什麼影響,但長期持續下降將是一場災難。我們必須保護好森林,有環保專家稱森林是「地球之肺」,對人類的生存和大自然的平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地球之肺——熱帶雨林

瞭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