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 Leap,一家成立4年的增強現實公司,信息鮮為外界所知。不過去年這個時候谷歌牽頭對它進行了5.42億美元投資,那是繼3月份Facebook 對外宣布 20 億美元收購 Oculus VR後,科技領域又一枚深水炸彈。

近期這個名字反覆被提及,則是因為其新公布的技術展示視頻以及撲朔迷離的10億美金融資消息,刺激著「資本寒冬」下謹慎迷茫的投資者與創業者。

所以,Magic Leap到底屌不屌

Magic Leap的圖像顯示技術,官方的說法是「動態數字光場信號(Dynamic Digitized Lightfield Signal)技術」,ARinChina的CTO趙亮向雷鋒網記者解釋道,這一技術可以將圖像直接映射到用戶的視網膜上。

這次Magicleap視頻中,主要體現了與現實物體的碰撞檢測(機器人能夠撞上桌子底面),以及遮擋處理(桌子腿能夠遮擋一部分機器人的身體);第二部分視頻則展示了有深度的光場顯示技術(中間的焦距變了幾次)。

來自矽谷的凌感科技CTO費越告訴我們,通俗點講,Magic Leap的顯示技術可以稱為四維光場顯示技術,這次展示的視頻,並非直接映射到視網膜,也就是「無介質」的狀態,應該是拍攝的「設備裡面一塊玻璃/或者屏幕向外看的場景」,猜測起來設備體型不小,沒有到量產的程度。

與傳統的二維顯示相比,四維光場顯示最大的特點在於可以呈現不同深度的圖像,用戶觀察近景或遠景時,都可以看到真實的聚焦和失焦效果,目前可以通過光場相機拍攝,或者用電腦渲染生成,但渲染的數據計算量,則是二維場景的百倍甚至千倍。

Magic Leap的創始人名叫Rony Abovitz,曾創辦一家醫療機器人公司,據費越描述,Abovitz的醫療機器人,有與Magic Leap相關的技術,即製作一個微型攝像機,深入人體——腹腔鏡類似的機械結構,與傳統的攝像機不同,Abovitz利用一根光纖,通過其快速、螺旋狀的擺動,在一套傳輸機制的作用下,向外傳輸二維的圖像,這家公司後以16.5億美元價格轉讓。

過去一年裡他們都做了些什麼?10億美金又是什麼梗

拿到前一輪融資5.42億美元之後,這家公司搬進了南佛羅里達州一個廢棄的摩托羅拉生產區,在那裡建造一間30萬平方英尺的工廠。為了控制可穿戴設備里的3D影像光線,Magic Leap要在這個工廠里生產hotonic lightfield chip(光子光場晶元),現在市面上沒有生產此類晶元的製造商。

對於射擊遊戲及鯨魚等場景展示業界有頗多爭議,有業內人士玩笑稱——康師傅紅燒牛肉麵雖然沒有宣傳視頻裡面的大塊牛肉,但是它好歹是有牛肉的,但Magic Leap展示的全都是特效啊。Abovitz坦言,Magic Leap實現AR場景的基礎技術很多都被演示過,但要改良並整合所有的技術,則需要整合光學、電子學、演算法、人類視覺系統感知等領域的技術。

ARinChina CEO張明軍告訴雷鋒網記者,從國外媒體披露的核心成員背景來看,Abovitz有醫療機器人背景、Open CV創造者Gary Bradski,這兩位的經驗和技術分別在硬體顯示技術、軟體圖像識別、圖像追蹤方面應該會讓Magic Leap有不俗的表現。

此外,還有谷歌核心產品負責人Sundar Pichai加盟董事會;來自WETA Workshop的Richard Taylor(《指環王》和《霍比特人》的特效均出自該公司之手);哦,還有一位擔任「首席未來官」的科幻小說作家Neal Stephenson……

Gary Bradski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AR領域專家告訴雷鋒網,Magicleap視頻,是在假設眼鏡硬體充分解決了視場角問題的情況下,配合上Magicleap本身強大的影視特效製作能力所能達到的概念效果。雖然實際效果沒有那麼神奇,但是長期演進的方向是可預期的。

趙亮則認為,Magic Leap 把他們的技術定義成了 「Cinematic Reality 」 ,如同電影般的現實。他們招來的影視內容製作大牛,就是幫他們做好內容,確保觀眾每個角度看到的東西不一樣,這也無可厚非。

此外,也有人質疑Magic Leap放出新的視頻是為了新一輪融資做打算,《南佛羅里達商業周刊》上周報道稱Magic Leap想要進行10億美金的融資,此後,科技新聞網站TechNewsToday報道稱Magic Leap正與阿里巴巴集團就領投這輪融資展開談判,阿里很可能會向Magic Leap投資大約2億美元。

這一消息先後出現了不同的金額及融資進度的版本,國內AR和VR領域的從業者告訴雷鋒網記者,融資消息一出,投資人的電話也接踵而至了,盛況堪比當年Oculus被收購之時,當然,隨後這一融資消息又真假難辨,大家也便開始觀望。

此前曝光的Magic Leap專利圖

費越告訴我們,Magic Leap可能對自己顯示技術太自信了,想要融更多的錢涉足整個生態領域的建設,對此,費越認為,大部分成功的公司一開始都是專註核心技術,例如ARM,微軟、谷歌、Nvidia等,上來就組建垂直生態,包括核心技術、產品、內容、生態,基本上沒見過這樣成功的。

他還告訴我們,要做體積小、可量產的消費產品,他們下一步需要用silicon photonics(硅光子)的工藝 。

光場顯示技術,此前Nvidia 的研究人員發布過一套類似的頭戴顯示系統,M.I.T. Media Lab也發布過類似的產品和方案,原理不同,用的是更成熟的方式。Magic Leap用的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方式——硅光子。

硅光子是很難的物理/材料科學,在高速通訊和未來的高速晶元上都是需要的——在晶元這樣的微小電路尺寸上做出光學器件,包括激光發射,波導,調製、還有衍射光學器件等等。以前用在醫療、光通訊比較多, 真正掌握其核心技術,經驗豐富的人不多。

Magic Leap採用這種方式,則是希望計算速度、系統的信息傳遞速度都可以靠這個大大提升。

聽說這次融錢是要自己建生產工廠,當然只能說這是Magic Leap想達到的形態。能否達到這麼小、省電的形態我覺得困難很大。

對了,還有Hololens

在AR領域,除了創業新貴Magic Leap,老牌巨人微軟的Hololens備受關注,這兩家公司的產品也難免被拿來比較,趙亮告訴我們,二者的顯示技術有所不同,一個採用全息,一個是激光視網膜投影,但交互方式皆為三維手勢識別。

費越告訴雷鋒網記者,Hololens和Magic Leap的區別在於,Hololens不是4D光場顯示;視場角相對要小一些;但基於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 ;也可以屏蔽外界光線,也就是說顯示的虛擬物體可以真的覆蓋現實的背景物體,而Magic Leap只能疊加,還能看見背景。

張明軍從外國體驗者的分析內容出發,對HoloLens 的感測器印象深刻,「可以完成對眼球、手勢的追蹤,同時可以聲控。」通過目光的游移,就可以完成滑鼠的任務,而手指的移動以及在空氣中的敲擊可以完成滑鼠點擊的功能。

而 Magic Leap 似乎與 HoloLens 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在前幾天放出的疑似產品視頻中,除了工具類的應用,遊戲是前者的重點開發方向之一。由於硬體配置所限,Demo 的片段很短。

就目前而言,我們顯然還難以去比較HoloLens和Magic Leap,並評判出誰更優秀。但總的來說,認為,想要創造消費類AR產品,這些公司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想要把如此信息量如此龐大、構造如此複雜的設備做成可攜帶型的,那可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引自吳軍《浪潮之巔》)

要預測未來很難,趕上一次也不能保證它長久不衰,但趕上一次大潮,總是令人心潮澎湃。

編者注釋:最近,但凡關注新技術進展的人,想必朋友圈裡都被一家名為 MagicLeap 的初創公司刷屏了,它發布了炫酷的技術展示視頻,再加上所謂的「10 億美金融資」的傳聞,不僅讓自己像當年的 Google Glass 剛推出時一樣炙手可熱,也激發了人們對裸眼增強現實技術未來的無限遐想。

這會是下一個創新的風口還只是為時尚早的科技概念?或許你早已見慣了各種腦洞系的分析,不如聽一聽真正深入了解過這家公司的業內技術大拿是如何看待的。這篇文章來自於國內一家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創業公司投稿,由於涉及到保密原因,極客公園暫不透露公司名稱。

這家只有特效片的神秘公司為什麼需要,並能融到天量融資?

以現在 VR/AR 的火熱程度,時不時我們就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個網上大火的宣傳片,大家都以為這就是未來;然後過一段時間我們就會發現這只是某個公司用特效技術所製作出來的概念視頻而已,其中的技術離真正實用還差得很遠。但是對 MagicLeap 我卻不能下這種判斷。

今年四月,我通過矽谷的前輩介紹認識了 Magicleap 的 VP of Perception(負責感知研究的高級副總裁),Gary Bradski。他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神級人物,OpenCV 的創始人。我本人也是他的讀者,並且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OpenCV 作為研發工具。

(作者與 Gary Bradski 合影)

能夠跟這樣的大神坐在一起,我也是與有榮焉,甚至一度擔心自己穿的不夠正式:不過 Gary 本人騎著自行車就過來了,穿著一身騎行服與我們在一個優雅嚴肅的矽谷 VC 公司的辦公室里開了兩個小時會。會議中我免不了問一下 Magicleap 的情況,Gary 自己也笑稱他們公司是「the most stealth company」(業內最隱型最神秘公司)。

然而當我們問到關於 MagicLeap 的技術問題時,他的回應則基本上是「我不能說」。但是他在有一個問題上回復了我,而且對我有很大啟發。我問道:為何需要融五億美元(當時 MagicLeap 還沒有開始啟動新的一輪融資計劃)這麼多,Gary 的回復大意是:基礎的,改變世界的研究性工作是需要時間的,需要支撐的,MagicLeap 希望在比較早期的幾次融資動作中拿到足夠支撐這件事情到最後的錢,而不希望短期的一些里程碑要求導致研發進程受到阻礙。

和 Magicleap 的後來幾次接觸都是比較正式技術溝通的場合,我們去介紹設備使用,或者他們的工程師向我們提出一些技術需求。當然,沒有任何一次我們能夠看到他們的研發環境或者演示。演示方面 MagicLeap 非常的慎重,在我認識的全部從業人士中只有一位 T 公司的高層因為某種溝通的需求(我猜測是投資談判盡職調查的技術部分)同時體驗過 MagicLeap 和 HoloLens(另外這位兄台還和我一起去體驗過 The VOID)。據我的一位好友,U 公司的 CEO H 女士說,她有個朋友拿到了 MagicLeap 的 offer,在入職前一天還沒能被允許看到演示,於是憤然拒絕了 offer。在 MagicLeap 的員工列表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除了 Gary 這樣的大神,還有包括特效、計算機視覺等各個領域的頂尖人士。

總而言之,從 Magicleap 的人員構成上,以及前期投資人構成上看,這家公司靠譜的可能性極高;但是從他們對一切信息披露的遮掩態度,以及前期放出來的純特效片的做法上來看又讓人非常的費解。

拍攝屏幕渲染≠人眼實際所見

那麼「增強現實」技術本身,有什麼難點需要解決呢?除了如同虛擬現實技術一樣,增強現實設備需要暢順的,低延遲的渲染出圖像之外,它最大的問題是兩點:一,如何處理虛擬圖像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二,如何處理虛擬圖像與人眼的關係,這兩者都比虛擬現實複雜得多。

處理虛擬圖像和周圍環境的關係,首要的要求是知道設備自己的狀態,與周圍環境的狀態。簡單的說,VR 只需要感知自身狀態,而 AR 需要感知環境狀態以及自身狀態。

MagicLeap 所放出來的視頻里,小機器人藏在桌子底下,被看到了還會打招呼;設備想要渲染出這樣一個小機器人,就需要知道「桌子」是什麼,以及在哪裡,才能夠正確的構造出小機器人和桌子之間的位置關係,太陽系亦然。

這需要先進的計算機視覺技術。當下十分熱門的 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設備進入了一個未知的環境中,通過攝像頭等方法,能夠即時的定位自身並且構建出周圍環境的計算機模型。Google 的 Project Tango 就用到了這樣的技術。

(Project Tango:基於深度攝像技術和 3D 建模實現移動手機的室內定位)

至於 MagicLeap 這個視頻里展示出了他們的 SLAM 技術是否有了突破,並不能得出結論:因為除了即時構建出環境模型之外,還可以在使用之前預先掃描空間建立模型。預先將這個模型輸入到設備里,虛擬元素就知道自己應該在哪裡了。需要預先掃場的話,我們大可以將自己的家裡,自己的辦公室掃描進設備,就能夠在這些熟悉的地方玩著大戰外星人的遊戲;但是那種未來風格的,走在大街上人人頂著 Tag 隨便指一個建築就告訴你地點的增強現實美好前景,大概是一時半會實現不了。

另外一個難點就是處理虛擬圖像和人眼的關係。MagicLeap 並不會是目前有些媒體所渲染的「裸眼全息」顯示,那就不是科技,而是魔法。

MagicLeap 肯定是仍然需要佩戴設備才能夠看到顯示的圖像。在增強現實中,虛擬元素就彷彿在真實世界中存在一樣,這並不是將屏幕做成透明的就能夠解決的:人眼盯著不同距離的東西會聚焦在不同的位置,單純的屏幕不可能讓人在盯著遠處現實中的物體的同時看清虛擬圖像。據我所知,MagicLeap 採用的是光纖傳導圖像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稱之為「數字光場」(Digital Lightfield)技術,至於它如何工作,最終效果如何,只能「眼見為實」。

(由輸出源發出的圖像需要通過光學介質反射後輸出虛擬圖像)

在這裡我們可以明確的說:MagicLeap 的視頻沒有,也不可能展現出其設備投射入人眼的實際效果。從某種意義上,這是所有 VR/AR 設備的展示上的共同問題:微軟 HoloLens 亦然,拍攝屏幕渲染,和人眼實際能看到的東西,根本就是兩回事。

想讓虛擬與現實無縫結合,還早了點

如果我們展望一下,就會發現增強現實設備在原理上有一個基本物理障礙:虛擬圖像無法做到對於現實世界的遮擋。舉一個例子:在一個明亮的環境中,增強現實設備如何渲染一個暗色的圖像?世界上並沒有能夠顯示黑色的顯示系統。從這點也可以看到,MagicLeap 新放出的兩個視頻都是在一個昏暗的環境中拍攝的。或許未來的技術可能會突破這一問題,那也是以後的事情了。

從我們剛才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MagicLeap 所新放出的幾個宣傳視頻,並沒有真正解答我們對它技術的疑慮;它是真的使用實際技術拍攝的也好,還是特效製作出來的也好,都不妨礙這樣的判斷。我們可能只能等到 MagicLeap 的設備真的到達我們手中我們才能夠知道它到底有沒有我們希望當中的那麼神奇了。

(MagicLeap 最近發布的視頻及圖片)

最後,我附上一段短的標準文案,供各位讀者拷貝粘貼回復微信群朋友圈用:

「1.還是要戴眼鏡的,裸眼的話成巫術了,不科學,2. 鯨魚,海馬,大象都是特效 3. 電腦操作和室內射擊遊戲是特效 4. 最新的這個是真的,但是是實拍的屏幕實時渲染,不是實拍人眼所見 5. 據判斷場景預先掃描學習過,難度高,但是不是黑科技那個級別的高」

文中圖片來源:lightfield-forum;Google.com;MagicLeap.com.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