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我是李純-作者老龍說歷史》

旁白:昏暗的皇宮,消瘦的王和他胸前的刀!

主演:祖父,父親,一位偉大的王!

第一幕:經歷戰亂,少年立大志

那時候我還好小,正在皇宮的花園裡玩耍,可是圖片宮女太監亂成一團,祖父身邊的禁衛軍大哥找到了我,我隨著父親祖父逃出皇宮,路上到處都是亂軍到處都在殺人,我怕極了,我發誓等我長大了,我要給這些可憐人一個安定得生活,在外漂泊一年,祖父平定了戰亂帶著我和父親回到家了,我崇拜祖父,祖父教我一定要學習老祖宗以後做一個偉大得王,我根本不懂這些,可是我記住了,我要做一個偉大得王!給與我的夥伴們安定得生活!

第二回: 太監扶持,少年監國

祖父回到京城,我們一家人又過了好些年安定得生活,我也長成了一個大小夥子,有一天我身邊的太監突然跪在我的面前告訴我,我的祖父薨了,父親做了皇帝,我知道父親身體不好,我要早做打算了,我要做一個王,和老祖宗一樣的王,我買通了父親身邊的太監也獲得了他們老大的支持!

第三回: 登基為王,殺父奪位?

父親生病了,突然有大臣說讓我管理國家,而且同時好多各地的大臣都這樣說,我疑惑了,我看了一眼站在父親身後的老太監,他邪魅的笑了!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傳位給我我把父親的屍體搬到了太極殿,告訴大臣們父親已經死了,所以有人說我是由一群太監扶持起來的,最終我也死在了太監手中,有人說我能做皇帝是我弒父奪位的結果,可笑的是有人說我一手提拔也一直信賴重用太監們會敢殺死我!

第四回:他!能算得上一位偉大得王嗎?

我做了一位偉大的王 如果和父親有關撇開這些,僅僅是從一個這個國家命運主宰者所特別需要的一些品質來看,27歲就做了皇帝的我算得上積極進取、理智務實,我的才能、勇氣和剛毅應該不會比老祖宗太宗、玄宗差了吧。 國家遭遇見安史之亂重創、各地強藩林立,我們中央朝廷卧薪嘗膽了幾十,是我帶著我的團隊,收復江山重振大唐的聲威,我搞起了敢於造反的羅令打敗了一直心懷不軌的李誼收回了叛軍的土地,給了我的人民一個安定得生活!我算的上一個偉大得王吧!

第六回:信佛吃丹,曾經的少年命歸西!

我老了,我怕死,我不想再操勞國家大事了,

有個太監告訴我吃金丹可以延長壽命,我喜歡女人,我一直喜歡,作為一個王女人多一些也正常吧!我怎麼也想不到,太監居然真的敢殺死我!

我要死了嗎!父親啊!祖父啊!我來了!你們不會責怪我吧!


唐憲宗李純,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公元788年,封廣陵王,公元805年繼位,公元820年,為宦官陳弘志所殺,享年43歲。是唐朝中後期最有作為的皇帝,史稱「中興之主」。他是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最偉大的君主。

一、幼遭變亂,聰慧早熟。

李純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即公元778年,初名李淳。1歲時,祖父德宗繼位,父親順宗被立為太子。

李純6歲時,長安發生著名的「涇師之變」,亂軍所到之處,滿目瘡瘐,千瘡百孔。

李純隨祖父倉皇出逃,幸運的保住了性命,第二年七月,才隨德宗返回長安。

大唐宗室子弟,有許多來不及撤離,死於亂軍之下數十人,這些,都是與李純有血脈關係的人。

六七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懂事,幼年隨祖父出逃的這段經歷,一定對他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比一般的太平皇子,多了一種經歷,也多了一份歷煉。

二、目標明確,志向遠大。

李純根正苗紅,他從小就知道自己將來是會當皇帝的,所以當年祖父問他是誰時,他朗口答道:我是第三天子(按照祖、父、子三人順序排列,他確實是第三天子)。如此聰慧的回答,既不僭越,又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深得祖父歡心。

他勤奮學習為王之道,立志向開創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祖輩們學習,每讀歷朝卷宗實錄,對那些盛世中興之主,傾慕不已。

李純的祖父德宗皇帝,也曾銳意改革,終因阻力太大,未能成功,父親登基後,也因困難重重而放棄。李純深知祖父和父親的心愿和遺憾,立志將來登基以後,一定要衝破重重難關,將改革進行到底。

三、承繼大統,銳意改革。

李純的父親順宗皇帝,在位時間不長,登基僅8個月,就因中風失語等原因,在多重壓力之下,將皇位禪讓於李純。公元805年,李純登基,是為唐憲宗,年28歲,改元永貞,第二年改元元和。

李純登基後,一反前幾代皇帝對藩鎮的的軟弱態度,決定堅決削藩,不再姑息縱容。為了削藩,他採取了以下措施。

1、肅清瘤毒,重新組建自己的官員團隊。

憲宗提撥了許多支持改革的有識之士和賢才,早朝後,常將他們招到延英殿議政,如元和時期的名相武元衡、裴度、崔群、李絳等,放權並信任他們,讓他們充分參與到改革中,這就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延英議政」。

通過「延英議政」的方式,君臣之間開誠不公,君主廣納諫言,臣下積極參政,團結和鞏固了自己的政策班底。

2、槍打出頭鳥,拉開削藩序幕。

公元805年,西川節度使韋皋亡故,副節度使劉辟擁兵自重,想代為節度使,上書朝庭。按照以往慣例,劉辟肯定會繼任節度使,上書也就是走個形式而已。但憲宗並非如想像中的那樣順從,馬上將袁滋任命為新的節度使,召劉辟入朝為給事中。劉辟不幹了,於是發動叛亂。公元806年,憲宗決定振舉鋼紀,制栽藩鎮,任命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為統帥,兵分三路,出兵討伐劉辟,並將其生擒。

夏綏節度使入朝為官,將兵權交由自己的外甥楊惠琳。憲宗隨即任命右驍衛將軍李演為夏綏節度使,楊惠琳不肯交出兵權。憲宗果斷調集河東、天德兩軍討伐楊惠琳,平息了叛亂。

鎮海節度使,起兵叛亂,也被憲宗派兵果斷鎮壓了。

此三戰,在很大程度上威攝了各擁兵自重的節度使,使他們紛紛放下兵權,入朝為官。使憲宗得以聚中精力,全力以赴的解決更堅勁的對手。

3、分化瓦解,削藩成功。

河朔三鎮的節度使們,已擁兵盤踞幾十年,根本不聽從憲宗的詔令,拒絕交出兵權。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鎮節度使之一的成德節度使去逝,其子副節度使王承宗自封自留,繼承父職,其它兩鎮節度使立即效仿,皆封自己的兒子為副節度使,打算死後子承父職。憲宗立即派兵攻打三鎮,由於一開始任命不懂軍事的宦官吐突承璀為帥,前去平亂,結果唐軍一敗塗地,平三鎮之舉,暫告失敗。

公元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逝,其11歲兒子田懷諫繼承父職,被家僮蔣士則殺死,蔣士則掌權後,又被田氏一族的田興殺死。憲宗聽從臣下建議,主動任命田興為新的節度使,田興因此主動歸順朝廷。從而打開了河朔三鎮的缺口,之後,憲宗用了四年時間,於公元817年,終於平定了叛亂,其它節度使紛分上書歸順,唐王朝重新統一。

憲宗在削藩過程中,充分展示了一個中興之主應有的胸懷和魄力。削藩成功後,唐王朝選賢任賢,政治清明,王朝重新喚發了生機,這段時期,史稱「元和中興」。

四、篤信仙佛,妄想長生。

憲宗自削藩成功,成為一代中興之主後,漸漸驕奢放縱起來,不僅遠離忠臣,信任奸詐小人,還因為信奉仙佛,企圖長生不老,而下令廣招方士入朝,煉製長生不老葯。更有甚者,公然將莊嚴供奉於法門寺的佛骨舍利子迎入宮中,供奉三日後,又下令將佛骨送至京城各侍輪流供奉,興師動眾。刑部侍郎韓愈上書力諫,差點被憲宗賜死,經朝中大臣多方求情,才將韓愈貶為潮洲刺史。

凡此,只要是對憲宗信奉仙佛的妄為稍加勸阻的,憲宗不是殺,就是貶,一時風聲鶴唳。

五、亂服丹藥,為宦所殺。

公元819年,在方士的遊說下,憲宗開始服食長生不老丹,劑量越服越大,身體越服越差。時間越服越長,脾氣越服越大。憲宗的性格開始變得狂燥易怒,捉摸不定,無法控制,對身邊的嬪妃及宦官,不是打,就是罵,動不動就將人賜死,宮中人人自危。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春節剛過,不堪忍受的宦官陳弘志,被迫將憲宗殺死於宮中。

宦官陳弘志,殺死憲宗皇帝後,並沒有被處死,這種情況,就頗值得玩味了。這涉及到宮廷紛爭和皇權爭鬥,種種是非,已掩沒在歷史的煙雲中,徒留後人妄測和評說。


歷史上,對憲宗皇帝李純的評價,還是正面多於負面。他勵精圖治,致力於削藩,使大唐王朝重新歸於一統,避免了藩鎮割據和戰亂,是名符其實的「中興之主」。他雖沒能如他的祖輩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一樣,開創一代盛世,卻仍能與他們並駕齊驅,緊隨其後。唐朝最有成就的皇帝中,前兩位自然不用說了,他排第三,也是史有公論的。他死後謚號武孝皇帝,廟號「憲宗」。



唐憲宗李純是唐朝後期比較有作為的一個皇帝,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成長於唐德宗朝封廣陵王,父親唐順宗時立為太子,唐順宗在位八個月得內禪,二十八歲登皇帝位,改元元和。

唐憲宗元和元年平夏州殺節度留後楊惠琳,二年平鎮海軍殺節度使李錡,五年擒平昭義節度使,八年平振武軍,十二年平淮西吳元濟,十四年平淄青殺節度使李師道,魏博成德節度使田弘正王承宗也先後被迫服從中央。正因如此功績基本解決困擾唐王朝半個多世紀的藩鎮割據局面。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等一批文化名人也主要活動於這一時期前後,唐王朝政治權威經濟文化得到了一定恢復有了中興的跡象!

就在一切都趨於好轉之時,唐憲宗卻死於他在位第十五個年頭的一次宮廷陰謀!關於他的暴崩很可能源於他對儲君之位的處理不當,(唐穆宗很有可能夥同收買宦官弒父奪位)不過唐憲宗自己上位在歷史上本也是撲朔迷離的,這大概就是唐朝皇帝的宿命吧!


李純,初名李淳,順宗李誦長子。李純曾被封為廣陵王。順宗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宦官俱文珍等於公元805年8月逼迫順宗退位後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元和」。李純繼位後,削平藩鎮割據勢力,平定了四川劉辟、江南李琦的叛亂,他整頓了江淮財賦,全國出現了暫時的穩定與統一。但是在他的削藩中他利用了宦官勢力,使宦官控制了政權。


 李純(778—820),初名淳,史稱唐憲宗。唐順宗李誦長子,系子承父位。805—820年在位,共15年。年號:元和。之前,被立為皇太子,820年為宦官所殺。

李純剛明果斷,為鞏固唐王朝的經濟基礎和國家的統一,極力改革內政,改善漕運,整頓江淮財賦,發展農業生產,為削藩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這也是他執政前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歸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改革內政。十分注重納諫任賢。為提高效率,節省開支,精簡機構,裁汰冗員,806年左拾遺元稹上書,懇請憲宗恢復太宗時諫官隨宰相議事的制度,以「開直言,廣視聽」。憲宗親自聽取他對朝政的意見,憲宗807年看了白居易所作反映人民疾苦,諷諭時政的新樂府詩篇,感受頗深,提白居易為翰林學士,作皇帝侍從和顧問。憲宗不僅注意納諫,而且善於選賢任能。他任用的宰相,各具特色,政績頗多。如:杜黃裳任宰相不久,朝廷出現中興局面,杜之後的李吉甫積極輔佐憲宗削藩,成績卓著。李之後的裴垍執政,剛正不阿,執法嚴明,李絳勇於直諫,對於平藩多有建樹。

  二是力圖削平藩鎮割據。憲宗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先後平定了四川劉辟、江南李錡的叛變,整頓了江淮財賦,招降了河北強大的藩鎮魏博節度使田弘正,任用了李愬等將領,全力消滅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使其他藩鎮相繼降服,全國出現了暫時的統一。

  三是注重改革兩稅。對兩稅法進行了兩項改革。(1)調整了納稅物折價標準。(2)改革了兩稅錢物上貢,送使、留州的比例。

  四是改善漕運。安史之亂後,全國經濟重心開始轉到江南,當時唐朝廷的經費基本上依靠江南八道,揚州和長安間的漕運成了朝廷的生命線。因此憲宗繼位後設法改進漕運,先削平運河沿岸的藩鎮割據勢力,又在原通濟渠的要衝,新建一州一宿州(今安徽宿縣),加強運河險要地段的管理。然後派幹練官員出使轉遠使,督運江淮物資以供關中,促進了經濟重心地域與都城的聯繫,鞏固了唐朝的經濟基礎,憲宗削藩勝利與此關係密切,可謂唐代中興之主。

但是憲宗在取得一些成就後,認為立下不朽之功,天下太平,不再改革朝政,驕傲奢侈,迷信佛教,刑部侍郎韓愈上表切諫,險遭被殺。戶部侍郎皇甫鎛、鹽鐵轉運使程異知其意,乃橫徵暴斂,以供其費,尤是得寵,而百姓流亡逃散。這也是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河北三省發生叛亂,唐王朝形成宦官專權局面,牛、李兩黨鬥爭開始的根本原因。

820年王守澄,陳志宏等宦官為立李恆為帝,潛入寢宮謀殺了憲宗李純,並假傳遺詔,命李恆繼位。從此,唐朝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所操縱。

 憲宗李純終年42歲,葬於景陵(今陝西省蒲城縣西北13里的金熾山)。死後廟號為憲宗。

憲宗死後由他的第三子李恆繼位,是為穆宗皇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