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是明治時期的元老,被稱為日本憲法之父。 伊藤博文歷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韓國統監等職務。曾四次擔任日本首相,任內作為罪魁禍首之一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使日本獲得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

伊藤博文在日本政壇取得的成就跟中國,跟當時的滿清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甲午戰爭後,伊藤博文作為實實在在的勝利者竟然給予了戰敗一方的李鴻章極高的評價,稱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力和世界列強一較長短的人。而李鴻章只能連連自嘲,說自己只是個裱糊匠而已。

伊藤博文曾勸李鴻章要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日本一定會後來居上。李鴻章嘆息的說: 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又會如何? 伊藤博文思索片刻對李鴻章說: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伊藤博文雖然對滿清重臣李鴻章欽佩有加,並表示在李鴻章面前只是個學生。但伊藤博文從骨子裡是痛恨和蔑視滿清政府的。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鎮國公載澤曾經跟伊藤博文有過一段對話。

載澤誠懇的問道:請教首相是如何看待我大清的?

伊藤博文說:要聽真話還是客氣話?

載澤斬釘截鐵:聽真話!

伊藤博文:真話是殘酷的,就像大日本帝國的武士刀。

載澤:刀在忍字頭,頭可斷,真話一定要聽!

伊藤博文:我恨中國,恨滿清。

載澤詫異道:同文同種,恨從何來?

伊藤博文:我狠貴國,其源有自。自貴國唐朝以來,我國對貴國便俯首稱是,恥辱啊!明治維新之時, 我國要富強,更要改變只能稱『是』的歷史。我們做到了。大日本戰勝了大清國,我們改變了歷史。

載澤欲言又止, 伊藤博文又說:我的老同學,嚴復先生可好啊?

載澤竟不知道嚴復是誰。

旁人提醒說:就是翻譯《天演論》的嚴復啊!

載澤頭上微微冒汗,竟然不知道說什麼好。

伊藤博文微嘆了一口氣,說道:看來他仍不過是個翻譯呀!當年在英國留學時,嚴復才華橫溢,一腔愛國熱忱亦不在我之下,我常常自嘆不如。而今,我為日本首相,他卻仍是一介翻譯。僅以個人際遇而論, 滿清政府是如何對待人才的?如此政府又如何教人不恨哪?

載澤徹底啞口無言了!

伊藤博文對中國和滿清政府的態度,一如日本的民族特性。他們永遠崇拜強者,永遠臣服於戰勝他們的人。 而當時的滿清政府千瘡百孔、腐朽不堪,一般日本平民尚且瞧中國不起。何況他們的首相呢?


伊藤博文,日本長州人,出身藩士,1841年一1909年。幼名利助,字俊輔,號春畝。是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個內閣首相,第一個樞密院議長,第一個貴族院院長,立憲政友會的創始人,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登上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1909年10月,在中國哈爾濱被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身亡,終年68歲,死後日本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第二次伊藤博文內閣成立時,對中國的作戰準備已經進入最後階段。他一直認為滿清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歷史悠久,物質和文化均有相當深厚。幾千年一直是日本追隨學習的老師、強國。但近代已經不行,大清朝對外閉關鎖國,不學習接受外國文明、資本、政治體系,不發展貿易。內,政治落後、腐敗無能、欺壓民眾、矛盾重重。通過對比西方列強,他更是萌發了稱霸東亞,並一舉吞併中、韓、朝等國的野心。1894年,以朝鮮東學黨起義為借口,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並戰勝,派兵佔領台灣,攻打威海,全殲北洋艦隊,以此要挾清朝談判,逼其割地、賠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前,伊藤博文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道 :「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 ( 指1884年伊藤博文因日本想侵略朝鮮來華與李鴻章談判,被李鴻章斷然拒絕一事 ),如今真打了,結果怎樣?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 "。李鴻章嘆一口氣說 :「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 ?」伊藤博文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可見,在伊藤博文心中,面對曾經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古國、強國已經不值一提了。


伊藤博文,日本明治時期的重要人物,被稱為明治九元老之一,對於明治維新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是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在其任期內,發動了對於中國來說難以啟齒的甲午中日戰爭,佔領中國台灣,攻佔威海衛,全殲北洋艦隊,迫使當時的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伊藤博文是怎麼看待當時的滿清政府的呢?

首先,在1909年,伊藤博文就很英國人說過,三年內,清朝必定發生革命,結果,1912年,清朝確實滅亡了。因為當時清政府在大肆改革的時候,伊藤博文就看到了改革當中的漏洞:給下面的權力太大,而清政府根本就管不到。1909年到中國的時候,伊藤博文就曾經就警告過清朝官員,注意不能把權力下放的太厲害,否則一不留神就會爆發革命。

特別是修鐵路的時候,因為清政府急於改革,允許下面官員通過各種方式獲得修鐵路的錢款,於是他們以此為借口,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搞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清政府為了平息民怨,撥放錢糧下去,但基本上被官員剋扣,根本到了老百姓手裡。

其次,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作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奉命與伊藤博文談判,談判之前,伊藤博文跟李鴻章說:「曾經我和你說過,清朝一定要改革,否則日本後來居上」,李鴻章回答:「不是我不想改革,清朝太大,問題太多,改革不容易」,伊藤博文說:「確實,如果你在日本,做得肯定比我好,而我如果在中國,我一定做的沒你好」。可見,對於當時清政府,伊藤博文認為滿清政府急需改革,但奈何慈禧太后把持朝政,為了守住既得利益,不支持改革,有力使不出來,另外當時的滿清政府問題太多了,想改革一時很難完成。


建議你多學歷史!


在甲午戰前,清廷漸次削平太平軍、捻亂、回亂,一手洋務運動搞得風生水起,朝野上下都沉浸在「同光中興」的美夢中,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當時中外有許多人認為,大清削平內亂,重回正軌,並且效法西方大力發展洋務,不數年將重回強國之列。只有極少數的人,對當時的局勢保持清醒的認識。所謂的「同光中興」,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清朝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實際上比二三十年前對抗太平軍時更加兇險。

光緒十一年(1885年),恰為甲午大戰之前十年,後來戰爭中中日雙方的關鍵人物——直隸總督李鴻章和日相伊藤博文,在天津有一次會面。伊藤博文此次來華,主要是與清方就朝鮮「甲申政變」的後續事項進行談判,最後雙方簽訂了《天津會議專條》,就撤兵一事達成了協議。

此次會面,伊藤博文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給清廷的總署,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寄去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伊藤博文)久歷歐美各洲,極力模仿,實有治國之才。……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患而非目前之近憂,尚祈當軸諸公及早留意是幸。」

李鴻章認為伊藤博文是個人才,在他的率領下,日本會迅速走上富強之路,而日本與中國僅一衣帶水,極有可能成為巨大的威脅。可惜李鴻章說此非近憂,十年才會成為威脅,彼時總署已不歸恭親王領導,官員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哪裡還顧得上十年之後的事情。結果李鴻章一語成讖,剛好十年以後,就爆發了甲午戰爭。

與伊藤博文留給李鴻章的日本必將富強的印象相比,清朝帶給伊藤博文的印象截然相反。後來伊藤博文回憶起在中國見聞,認為「有人擔心三年後中國必強,此事直可不必慮」,對清廷之洋務運動,完全持不以為然的態度。

為何伊藤博文認為清朝的洋務運動絕無可為呢?他一針見血地指出:

「中國以時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為更變,則言官肆口參之。雖此時外面於水陸軍俱似整頓,以我看來,皆是空言。緣現當法事甫定之後,似乎發奮有為,殊不知一二年後,則又因循苟安,誠如西洋人形容中國所說又『睡覺』矣。」

自洋務運動興起以來,清朝官方的核心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對其政治制度不作根本性的變革。伊藤博文此次訪華,就看出清朝選拔人才的制度大有問題。

所謂「時文」,即科舉應試的八股文。清朝想搞近代化工業運動,在文方面,應該取懂科學技術的人才,在武方面,則應該選拔訓練現代軍隊,但事實上,卻還是以八股取士,選拔武官也還停留在冷兵器作戰時代。

這些未來能進入權力中樞的人,全然不懂西方,也不懂近代化。朝堂上大多數士大夫都還崇尚經學,以談論洋務為恥,視西方的槍炮輪船為奇技淫巧,那麼洋務運動只是空中樓閣,走不出失敗的命運。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清朝的官員們大多因循守舊,一有變革萌芽的跡象,言官們便交相詆毀,總要守著老祖宗的那套抱殘守缺。結果十年之後,李鴻章在馬關換約,伊藤博文嘲笑道:「十年前我在天津時,已與中堂論及,何至今一無變更?」晚清時頑固思想之根深蒂固,於此可見一斑。


伊藤博文準確的預測了清王朝的滅亡。1912年清政府的垮台來得突然,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沒有預料到,李鴻章沒有預料到,清朝國內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但是清朝的垮台,卻被日本人伊藤博文預料到了,早在1909年時候,伊藤博文就跟英國人說,三年內,清朝必定會發生革命。結果,到了1912年2月,清朝果然滅亡。一切就如伊藤博文的預料。


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對中國有很深的了解,他也一直關注太平天國運動。多年後的1909年,他接受英國記者採訪時,直截了當地說:「你們西方人,特別是你們英格蘭人,與中國交往時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協助滿清鎮壓太平叛亂。」伊藤博文對太平天國覆滅後清廷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回顧,說:「自那之後滿清的所作所為,無一證明他們值得一救。」這從側面說明了,清廷剿殺太平天國運動,對於中國來說,無異於一場更大的災難。這說明伊藤博文打心眼裡看不上滿清,覺得滿清已是山窮水盡,而戈登及其常勝軍阻止它遭到推翻,進而阻擋了一個正常、有益的自然過程。


單從國家利益角度上,是一個強國對弱國的藐視;從歷史角度上,日本羨慕中國能在唐代擁有的影響力:從個人對國家的看法,認為中國已經腐朽不堪,對人才的培養和認知是非常局限,在制度上,依舊封建落後,對著的文明不為所動。不知國家改進之道,在交通便利的現世中對文明事物也並非沒有見聞,但卻視而不見,不為心動,戀戀於古風舊習,與千百年前的古代無異。


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評價大清:舉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


特朗普如何看待黑人統治下的南非,伊藤博文就會如何看待滿清統治下的清國。都是從富裕的強國變成了糞坑國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