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

我國茶葉出口在十八世紀80年代爲全盛時期,但自此以後,我國茶葉生產與貿易衰落下來,在國際市場上,漸漸地失去了壟斷地位。特別是上世紀30年代以來,衰落加速,據當時的人士分析,考其衰落之原因,由於印度、錫蘭、日本、爪哇等茶量增加,積極推銷導致的結果。而國人之固步自封,默守陳法,茶商之不能團結,外情之不能熟悉,更以運輸之困難,宣傳之不力,循至茶園荒蕪,生產不足,品質不良,信用消失,應爲其致敗之主因。

至於湘茶產業,與全國其他的茶葉產區一樣,處於破落衰敗的邊緣。“一爲衡量之不統一,一爲捐稅之繁苛,至因外銷年無定額,茶商意存僥倖,對於品質又未顧及,且製茶時季,開秤較遲,專賣粗貨,重量而不重質,遂致養成茶農老摘粗製之惡習,而茶品因亦劣惡。蓋紅茶好壞,原在生葉嫩摘,原料優良,技術超越,操縱自如,方能達到完善地位,而湖紅實與之相反,採摘既失其時,製造不易,技術惡劣,方法陳腐,更以篩揀粗放,省工減料,優良茶品,何由產生。”

“今則幾陷危急,實非其(指湘茶)本質之不良,而政府與茶農、茶商實有積極挽救之必要。”在此情形下,挽救湘茶產業、復興湘茶產業的呼聲四起,1936年夏,國民政府實業部特派上海商品檢驗局技正吳覺農來湘指導,下力氣改進湘茶。吳覺農一到湖南就主持召開會議,與政府官員、茶商、茶農進行座談,收集情況;開展市場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調查研究,他對湖南茶產業發展提出思路:規定標準,提高品質,先就安化、新化着手。具體來說包括幾個方面:

一、先就安化、新化兩縣茶葉產業着手,其他各縣再次第實施。二、減少茶葉水分。湘茶以磚茶所含之水分爲最多,每百斤磚茶中約含水分十三四斤,決定明年之水分將減少,每百斤磚茶中,所含水分不得超過十斤。三、提高茶葉品質。過去對於各地紅茶品質之檢驗,悉以兩湖爲標準,因兩湖紅茶之品質,較祁門、寧州爲次,故品質檢驗,只須超過兩湖即爲及格,以後須分別規定標準,漸次提高茶葉品質。四、改善包裝。湘茶包裝,最初所採用之楓木箱,裝作尚佳,故輸往外國之茶葉,並無走潮或破壞現象,現茶商貪利,茶箱之品質因之減低。每年輸出國外之茶葉茶箱,每多破壞,決自明年度起,派員赴產地指揮,以期改善。對於湘省第三農事試驗場(即茶場)每年補助一萬元,飭令擴充改良。餘建議以安化總場內之製茶工廠,系舊有之精製烘茶廠,建築陳舊,本不宜於紅、綠茶初制之用,故決定撥款另建近代初制、精製兼用之製茶工廠,以便試驗研究,而樹立製造茶業之模範,刻正派技正劉寶書籌劃進行,定明年新茶上市前完成。

吳覺農代表實業部提出的意見引起了當時湖南省政府的重視。省政府在吳覺農提出的四點意見的基礎上,另外補充了四點:一、改良茶業,先從安化、湘鄉、寧鄉、嶽陽、長沙、新化、衡陽、臨湘、衡山、常寧、益陽、瀏陽、武岡、耒陽、沅江各縣着手。二、各茶事試驗場設備,力求改良完成。三、每年製茶時,派員指導,用科學方法,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四、施行出品檢驗。以上各項辦法,決即依照分別實施。

建議的落實對振興湘茶起了積極的作用,隨後,由於抗戰全面爆發,政府對茶業實行統制政策,統制管理機構採取了發展農村茶葉生產、組建合作社、推進茶葉教育、增加貸款、改進工藝、革除陋規等措施,促進湘茶快速恢復和發展。

吳覺農將改進湘茶產業,從安化新化着手,表明了安化、新化在湖南的茶葉生產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湖南最重要的茶葉產地。特別是安化,產茶歷史悠久,茶葉產量非常大,質量優良,品類豐富,抓好了安化、新化,等於抓好了湖南全省的茶葉生產。它對湖南其他產茶縣具有很深的影響力、號召力,並能起到很大示範、引導作用。

1936年,吳覺農受國民政府實業部委派來湘指導湘茶改進一事,刊登在《湘農》雜誌民國廿五年十二月第一卷第十一、十二兩期合刊上。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