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利弗莫爾說過「投機如山嶽一樣古老,華爾街沒有新鮮事」。這句話與所有投要市場的本質都是相似的是一個意思。由於投機原理是一致的,沒有什麼新鮮的,所以自然所有股機市場都是遵循相同的規律,本質都是相似的。

投機性市場的規律是什麼呢?

我們從《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市場規律描述。

比如利弗莫爾認為如果市場一個板塊中只有龍頭股大漲,其它股票都下跌,那麼這個龍頭股的上漲是很難持久的。不久龍頭股就會下跌。利弗莫爾提出這個觀點指在100多年前的美國股市的規律,但是其實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股市規律。即使在現在的A股市場,板塊的炒作也遵循這樣的炒做規律。

再如利弗莫爾認為炒股要做大趨勢,要過濾掉中間的行情小波動,要看清大方向。其實不只是股市,期貨市場同樣要做大趨勢才能賺大錢。

總之,利弗莫爾的書中有很多投機的原理性細節,這些東西即便在100多年後的A股市場的今天的投機中一樣可以拿來運用。


挺對。

1.記得某位管理大師說過:要想讓一家大企業獲取更好的利潤,就是要改變遊戲規則。想想看,多數如此。大企業策略絕非跟隨,而是改變。聯想買了IBM,李書福買了沃爾沃,安踏買了始祖鳥…都不是趕超策略,而是買斷策略。昨天還在討論,這是否是國家戰略?是與不是,都是改變之法。

2.記得某位品牌大師說過:要想讓一家企業獲得更長足的發展,唯有具備獨特的競爭能力。國外有USP獨特競爭力理論,國內其實也差不多。360獨特在於殺毒軟體起家;海爾獨特在於海爾文化;萬科獨特在於房子和物業均牛逼;馬雲獨特在於把中小企業的需求放進互聯網的口袋。


如果從投機交易者的角度看待所有的交易市場,基本都是類似的,「那就是所有的投機市場都是通過承擔一定的風險,賺取相應的收益。」。

無論是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以及現貨市場,最活躍的交易者就是投機交易者,這些交易者期望通過自己的交易技術和交易經驗,力圖是自己承擔最小的風險賺取最大的收益,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交易者都能夠成功。大多數還是以失敗告終的。

原因也是很簡答,市場是存在風險的,資本家創造市場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讓投機交易者實現盈利,而是為了讓他們承擔風險,以此來對沖自己的經營或者是實物持有風險。如:上市公司經營者,將企業的虧損風險分散給散戶交易者,期貨套利交易者將商品上漲或者是下跌風險轉移到投機交易者的身上等等。

既然存在風險,這就意味著每一位交易者都是會承擔的,只不過是有的人恰好做對了交易,有的人恰好做錯了交易,但是從整體來看還是完全符合概率分布的,也就是90%的交易者承擔了90%的虧損風險。這既是為什麼期貨或者股票市場總是虧損的人多,賺錢的人少,這都是嚴格遵循市場的概率的,市場的創造者也是這樣子設置的。

因此,所有的投機市場都是在為大的資本分散風險,這是市場存在的最根本的作用,利弗莫爾這樣子說就是源於此。


謝邀,這貨跟海龜投資方法一樣,全靠拼運氣,這兩位發明的投資方法他們自己都沒有好結果,而講投資的巴爺還能幸福的活著。股票、外匯我不做,不多說。但做期貨他們的交易策略只能定為下策,你用下策去長期做交易結果只能是一九定律,九成的投資人必定虧損。下策靠運氣,上策靠本事,什麼時侯大徹大悟了,開竅以後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上策。


手裡拿個錐子,到處找釘子。所以看什麼都像投機,覺得什麼投機都一樣。我覺得這是小視角的看待問題,大自然的物種特性都不一樣,雖然都可以用陰陽解釋,但是運作各有規律。各行各業都為道提供了樣本,但不是說各行各業就是道。我想這位高人之所以自殺,應該和這句話有關係。雖然他在某個特定領域有所建樹,但是固執的看待世界,必將遭受世界的打擊。


謝謝邀請!

利說的沒錯,他是站在人性的基礎上說這話的,看來你讀了不少利的文章和書籍,人性是一致的,不管你是那國人,人性就兩樣貪婪和恐懼,人的一切行為全部可以歸納為其中,面對虧恐懼,怕虧的更多,面對利也恐懼,怕賬面的利消失,面對虧貪婪,總想反彈減虧退出,面對利貪婪,總想賺的更多!人性使然,誰也躲不過,除非你是神仙,但是世間無神仙!


期貨市場需要散戶來承擔現貨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從而獲得相應利潤,相對國內股票市場更加公平。


一個字:騙!

兩個字:互騙!

三個字:貪與騙!

四個字:同流合污?蛇鼠一窩?……


謝謝邀請,我認為投機市場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通過市場的差價獲利的,只不過在這個市場里有賠有賺,情況不同境遇不同吧!


認同此觀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