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代馬輸卒手記」享譽文壇的作家張拓蕪,昨(29日)晨以90歲辭世。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表示,前日她才剛到張府為張拓蕪過90大壽,沒想到一天後已天人永隔。不過,張拓蕪應封德屏之邀為紀州庵調製的私房牛肉麵,將繼續飄香。

紀州庵2015年推出文學私房菜,邀作家提供拿手菜食譜,做為紀州庵的私房菜。張拓蕪獨家配方熬煮的「張家牛肉麵」,便是紀州庵作家私房菜的天字第一號作品。

這碗「張家牛肉麵」得來不易,牛肉選自北港黃牛肉,以番茄、洋蔥熬湯,以慢火煨三個小時,最後再點上辣豆瓣醬。試吃時,紀州庵邀來作家廖玉蕙、九歌總編輯陳素芳試菜,眾人皆讚「好吃」,唯獨張拓蕪落筷便嘆氣:「當年一起吃牛肉麵的六個朋友,只剩下我一個。 」

據食家考證,台灣牛肉麵發源地是高雄軍營。1949年來台的四川軍人,將成都菜「小碗紅湯牛肉」加上麵條,改造成紅燒牛肉麵。1947年來台、在高雄鳳山軍營當兵的張拓蕪,便是牛肉麵剛在台灣誕生時的見證者。

張拓蕪當時回憶,1955年他第一次吃牛肉麵,便是在高雄鳳山軍營福利社吃到。當時一月軍餉十元、牛肉麵一碗要五元五角,許多軍人省

吃儉用,就是為了下個月能吃到一碗牛肉麵。張拓蕪和同袍集資買一碗牛肉麵,玩撲克牌贏的人可以享用,他便憑「贏牌」贏得人生第一碗牛肉麵。

退伍後,為了老友周夢蝶愛吃牛肉麵,張拓蕪吃遍各家麵館,「無師自通」學煮牛肉麵。當時他有五名好友,包括周夢蝶等六人常聚在一起吃「張家牛肉麵」。

張拓蕪煨牛肉要三小時,六位老友就圍坐在鍋邊、在漸濃的香氣中談天說地。當時他說,嚐遍眾家牛肉麵,總覺得牛肉「像鞋底」、 味同嚼蠟。因為現代人缺乏耐心,用快鍋煨的牛肉火候不足、也缺乏感情「調味」。牛肉麵對他來說是「好友共享的記憶」,他希望來紀州庵吃 「張家牛肉麵」的食客,也能和好朋友共享。

如今拓老與好友已逝,但這碗蘊藏友情滋味和大時代滄桑的牛肉麵,將在紀州庵繼續飄香。

張拓蕪見證時代的滄桑,把感情留在一碗牛肉麵中。記者陳宛茜/攝影
張拓蕪見證時代的滄桑,把感情留在一碗牛肉麵中。記者陳宛茜/攝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