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衆號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爲己任,所載詩文均爲原創,內容遍及書畫理論,書畫批評,散文隨筆,格律詩詞。歡迎關注,歡迎互動,所有留言號主均會認真閱讀,並擇要回復。

  吾國斯文 第690期

  書家品評

  李一:承上啓下 貫之以道

  斯舜威

  我與李一兄同肖,認識亦早,旨趣相近,意氣相投,這些年來手札往來,詩詞酬唱,相互切磋,引爲知音。

  他已在全國多次辦展,嘉評如潮。這次到浙江美術館展示新作,讓我有機會得近水之便學習觀摩,其快何極。展覽名稱“一以貫之”,我一聽就叫好,深感切題,激賞不已。這個展名,不但嵌入了他的名諱,蘊含了多重內涵,而且與他藝道兼修的追求是十分契合的。這是一個能夠點燃作者創作激情、引發觀衆品賞熱情的富有張力的題目。

  “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的核心內容。莊子認爲“通天下一氣耳,故聖人貴一。”《道德經》和《淮南子》都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論斷,《太平經》亦認定“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衆心之主也”。可見“一”是道的最初生存物,而後纔有陰陽,纔有萬物。故歷代文人養生也好,做學問也好,都強調“抱一”“守一”,“人知守一”是“一以貫之”的基本前提。

  當然,李一兄“一以貫之”的最重要的出發點,無疑源於孔老夫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李一兄在書畫和詩詞落款時,不忘標明“魯人李一”,我理解他這樣做,所要強調的決不僅僅是地域概念,而是一種文化身份,一種使命擔當。他以“魯人”爲傲,以與孔老夫子同鄉爲榮,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孔聖人“吾道一以貫之”的期望。

  歷來文人墨客,往往胸懷經天緯地之志,視詩書歌賦爲“雕蟲小技,壯夫不爲”,但最後傳之名山的,偏偏是詩書歌賦,數千年文化長河,正是有賴於此而匯聚成的。好在孔子早就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提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觀點。李一兄數十年如一日、今後數十年仍將“一以貫之”的“道”,恰恰也是詩書歌賦。他藝德兼修,藝術理論和創作並重,對古典詩詞尤爲用心研習,成果豐碩。他以詩書爲雙楫,暢流於傳統文化長河,上溯源頭,下探新流,左右逢源。其功不但在承上,更在於啓下。“一以貫之”的重要收穫,在於打通兩端。

  誠然,“文墨俱美,詩書貫通”是李一兄的美學追求,也是他迥異於一般文人墨客的價值所在。實際上,他的“一以貫之”理想,其輻射度或許比他自己預計的要大得多。比如,南北“一以貫之”,他出生於山東,學習工作於北京,其學術、藝術淵源卻在浙江,據他自敘,他早年受沈尹默影響,後轉習章草,由王遽常而沈寐叟,詩歌則非常欣賞龔自珍,這種文化上的南北交融,對他而言是春風化雨式的。這次他帶給浙江的,我相信也不會僅僅是書法和詩文,還會有南北交融的精神感悟,“一”展學人風采。再比如,作爲一位社會活動繁多的藝術理論家,他能夠放到個人創作上的時間是少之又少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知行合一,也正是他“一以貫之”的重要表現形式。這種努力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爲社會公服務衆、爲文化事業服務的做法,也恰恰是將藝術上升到“道”的範疇,從而“一以貫之”的絕佳途徑。

  “一以貫之”還可以做出多種解讀,“一以貫之”之“一”,可以理解爲“李一”,可以理解爲“我們一起”,可以理解爲“一直”“一定”,更可以還原爲“一”的起源“道生一”,讓我們迴歸原點,迴歸自然,迴歸大道。

  最後我想說,我的“品題”只是談談對展覽名稱的一孔之見而已,離品鑑李一兄的藝術人生還相差太遠,他的展覽內容,也肯定遠比題目豐富而精彩。據我所知,他爲這次展覽精心準備,量身定製了一批與江南文化、杭州風情相吻合的作品,比如集宋詞西湖84字長聯,上聯爲西湖風光,下聯爲西湖人文,風流雅緻,似與白居易、蘇東坡等西湖文化名人遙相對話。再比如他展出了一批詩詞手稿和文稿,以體現他作爲一位知名學者的特點。這些,實際上都是出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都是爲了“一以貫之”。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9日)

  微小編:夢野間怪

  歡迎關注「吾國斯文」

  “吾國斯文”公衆號以傳統文化、書畫藝術、藝術批評爲主,主要欄目有:

  “畫壇鉤沉”:刊登美術史稗史逸聞。

  “老斯說話”:書法時評選登。

  “每日一禪”:刊登禪聯賞析。

  “晤對老莊”:老子莊子賞析。

  “妙手偶得”:散文隨筆選載。

  “平閒吟稿”:原創古典詩詞選登。

  “鴻爪雪泥”:工作生活軌跡記錄。

  “美在斯”:美術評論、書畫作品分享。

  敬請關注,歡迎批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