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個問題,如何從相親大會聯想到中國的醫療改革??

今天中午喫飯,幾個每天在一起的同事開始聊天。我說,昨天早上看前天北京雕塑公園有相親大會,有7千人參加,沒想到女的竟然佔7成。同事A說你怎麼沒參加啊。我說我不知道,要知道的話一定去。C問雕塑公園在哪。我說在玉泉路那,離八寶山不錯,公園挺好看的,上次去公圓拍照,然後順道去了趟八寶山,好多名人都葬在那。C說八寶山上的公墓都有誰啊。我說了幾個。D說,現在想在八寶山上佔個地方都要花好多錢。A說在我家那,一個骨灰盒都要好幾千,到時候自帶盒裝骨灰。我說,八寶山的殯儀館蓋的相當漂亮,跟宮殿似的,這人死了從這走一次也值了。B說,是啊,這死人錢都掙發了,要不哪該的那漂亮。我說,現在掙三種人錢最容易,學生錢、病人錢、死人錢。大家都同意。C說,現在做手術,你要是不給主刀、麻醉師紅包,心裡都不塌實,誰知道這幫醫生怎麼禍害呢。D說,禍害談不上,現在國家也在管這個,挺嚴的,但是真碰上手術還就得給,給了即使手術不成功也知道醫生儘力了,你說這要是沒給錢,手術又失敗了,那你怎麼想,還真說不定醫生沒好好做呢。就是這麼回事,錢是好東西啊!什麼白衣天使,全TM白衣魔鬼。我說,別的,也有好的醫生,畢竟天職就是這個。你看我去年看病,到北京口腔醫院,就那個掛號,普通號10塊,專家號就100,把我嚇的,那專家確診就那麼值100嗎?A說,要我說,醫院就該改革,明確收紅包標準,病人們也能塌實,到那個時候還在乎什麼錢啊....

話題討論到這裡就結束了,因為飯喫完了。這個問題就是這麼解決的,是不是很簡單。其實,話題如果延伸下去可以說很多,北京雕塑公園對面就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我當年研究生考試就是在那裡舉行的,那麼話題就可以說到考研的複習,再到讀研的事情,再繼續下去就能說到中科院的老多黑幕,譬如某某院士拿到幾千萬的國家863或者973項目資金,幹著幾十萬的活什麼的(這種事情哪都有的,挺正常的),再繼續可能就會上升到國家的教育培養機制有問題。我去八寶山就是為了瞻仰下林徽因的墓,那麼話題就可以講林徽因,那自然就會提到徐志摩,他的經典《再別康橋》,也許繼續下去就會說到劍橋大學,接著就說到牛津大學,再接著沒準就是英國了。也許繼續下去會說到黃磊的電視劇中《人間四月天》他扮演的徐志摩,黃磊是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自然就會說到北影出了那麼多美女演員.....

這話題要說下去可就沒個頭了,這也只是我邊想邊寫出來的,如果一幫人討論,還不知道搞出什麼呢?說不定都能弄出火星人!這就是這幾年很流行的「發散性思維」引申出來的「跳躍性思維」。

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又叫輻散思維、求異思維。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與聚合思維相對應。例如,一詞多組、一事多寫、一題多解或設想多種路子去探尋改革方案時的思維活動。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具有流暢性、多端性、靈活性、新穎性和精細性等特點。
發散思維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對給出的材料、信息從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徑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題多解的訓練是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一個好方法。它可以通過縱橫發散,使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 。

其缺點是評分難以制定出切實的標準答案,容易滲入主觀因素。

這些思維一直是學生教學中的重頭戲,老師們都努力的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但中國的教育制度大家都知道,無論什麼問題都要有個標準答案,這正和發散性思維的缺點相矛盾的。所以至少我在上學的時候,從來沒在課堂上玩過這個練習。那時候,我們都是乖寶寶,老師說一加一等於四,那就絕對不等於二(有可能確實等於三的,哥德巴赫猜想裏的東西。)。上了大學,這種思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畢竟大學裡,老師和學生的地位在平等化,確實有很多問題,老師都不一定能解決出來。而且,無數事實也讓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著標準答案,人的主觀,事物的客觀都能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於是發散性思維在大學教育裏顯的相當重要。

發散性思維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帶領不止一個人去思考相同的問題。老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在工作中尤為重要,我從事的軟體開發,每次需求都是大家開會一起討論,頭頭把需求說明,然後大家集思廣益,討論解決方法,很多問題就是在大家東一句西一句的討論中得到確定。雖然也會扯到很不著邊際,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這些集合在一起絕對不是一個人能想出來的。這就是國外(國內也開始流行,但始終火不起來)相當流行的「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法(Brain Storming),又稱智力激勵法、BS法。它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於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它是一種通過小型會議的組織形式,讓所有參加在自由愉快、暢所欲言的氣氛中,自由交換想法或點子,並以此激發與會者創意及靈感,使各種設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腦海的創造性「風暴」。它適合於解決那些比較簡單、嚴格確定的問題,比如研究產品名稱、廣告口號、銷售方法、產品的多樣化研究等,以及需要大量的構思、創意的行業,如廣告業。

我很喜歡這種方式,團隊合作在此時變的相當有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對解決問題的時候或許不會有直接幫助,但簡潔的或者無形的給予問題很大的幫助,這就是頭腦風暴的作用。每次開會的時候,我聽著同事們的想法,自己的大腦也在轉,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要害怕,說錯了也沒人會取笑我,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頭頭、同事們考慮問題的方法。這比頭自己定計劃我們去實施有意思的多。

在中國始終不是很好的提倡,我想也是和中國人含蓄的文化有直接關係。西方人說話都直,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會考慮對方想什麼。可中國人不是,說一句話都要想,我會不會讓對方認為我在頂撞他,是不是得罪誰了。這確實導致頭腦風暴的無法正常運行,好在現在的我們這一代更多的都比較受西方影響(記住,是好的影響,而不是同化!!),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頭腦風暴確實幫助我們完美完成了好多事。

很喜歡看《CSI》中幾個CSI探員圍著一大桌子的現場照片和雜亂無章的證物討論,每個人說著自己發現的線索,然後一起推導,一起總結,最後找到整個案子的線索。這整個過程不是枯燥的破案過程,這簡直是一門藝術,工作的藝術。頭腦風暴讓工作變的簡單、有序、有趣。

我想我寫這麼多,也是思維的跳躍吧。我喜歡這種天馬行空思考的狀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