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花未央

朋友家做客,正趕上朋友上五年級的女兒放學。孩子進屋後,發現她眼睛紅紅的,朋友剛開口問了句:「怎麼了?」

結果孩子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原來是語文打了88分,沒過90。朋友勸了半天沒管用,最後和我抱怨:「這孩子就這樣,考不好就哭,心理素質不好!」

這讓我想起不久之前,回老家。我讓小侄子和女兒一起玩跳棋,可侄子連忙搖搖頭說:「我不玩,我不玩。」

無論女兒怎麼拉他,侄子就是不肯。

嫂子說:「別叫他了,他怕輸。」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孩子,玩遊戲怕輸、比賽怕輸、學習怕輸。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理解,爲什麼孩子會這麼怕輸?

怕輸,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挫折商低。

挫折商又叫逆商,是指人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孩子的挫折商非常重要,小了說,它可能關係到孩子近期的成長,大了說,它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不怕輸,怕的是父母的態度

楊瀾在一次採訪中說,所有人都怕輸,只是中國的孩子揹負着太多的壓力,更加怕輸。

是的,孩子怕的不是輸,他擔心的往往是結果不能讓父母滿意。

前段時間,洛陽一男孩被母親扔在高速公路上,只因考試沒達到95分以上。當警察聯繫到男孩母親時,這位母親竟稱:「反正我就是不要他了,我就是不負責任,你起訴我吧!」

因爲分數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就被媽媽拋棄在公路上,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該是多麼恐怖和絕望!

試問這樣的家庭,孩子怎麼敢考不好?孩子怎麼敢輸?

或許我們不會像男孩媽媽那樣做出這麼極端的行爲,但你無意間的舉動,可能也在提醒孩子:不要輸。

孩子玩滑滑梯,媽媽在前邊鼓勵:「寶貝,好棒呀,你比別的小朋友都快。」

孩子彈完一首不熟練的鋼琴,媽媽說道:「你看看XX鋼琴彈得多好?」

孩子參加演講比賽時不敢上臺,媽媽說:「你平時不是挺能說嗎?怎麼總是關鍵時候掉鏈子。」

父母這些無意的話都是在暗示孩子,不能輸。

孩子怕輸其實很正常,但父母的態度可能會影響孩子在面對失敗時的態度。

記得《媽媽是超人》中,5歲多的大麟子參加拳擊比賽時輸了,他躲在媽媽鄧莎懷裏不說話,馬上就要哭出來。

這時,媽媽對他說:「你已經很了不起了,即使被打倒了還是會堅持到底,媽媽爲你感到高興。」

因爲媽媽的這句話,大麟子的心情逐漸好轉了起來。

孩子在一生中會經歷各種失敗,沒有人會一帆風順。很多時候孩子面對失敗時,是不能獨自扛過去的,這時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勵。

孩子背後有一堵溫暖的牆,他在面對前路未知的忐忑時,纔會更有信心。

沒經歷過失敗,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好事

美籍亞裔心理學家安吉拉給自己的兒女們立過一個家規:不要在感覺糟糕的時候立刻結束。遭遇挫折的那一刻就立即放棄,可能意味錯過最棒的時刻。

記得高中時,我們班有一個女生,學習特別好。好多同學都羨慕她,班主任曾多次說過,如果她考不上清華,那這屆學生就沒有誰能考上了。

她從不去食堂吃飯,因爲排隊浪費時間;

她的媽媽每天中午會準時給她送飯,外加幾個水果;

她從來不自己洗衣服,都是週末帶回家媽媽洗;

體育課她不想參加,體育老師給她特權;

甚至她上課不聽,在下邊做練習題也是老師默許的。

然而,高考那天,這個女生卻沒能參加高考。

後來才知道,她因爲考試前一晚太過緊張而失眠,早上起晚了,急匆匆趕到考場門口又發現沒有帶准考證,於是她放棄了所有的科目,和家裏鬧着不上學了。

一路上順風順水,從沒經歷過挫折的孩子,對挫折的抵抗能力其實很弱,只有經常面對挫折的孩子纔會無所畏懼。

看過這樣兩個新聞:

廣州一名10歲的男孩發燒在家休息,他想玩電腦,被媽媽拒絕了,於是男孩不吃飯、不吃藥來威脅媽媽,最後導致病情惡化被送到醫院。

成都一個8歲的女孩,因爲被媽媽罵了幾句,趁媽媽外出時把家裏的東西全都砸了。

爲什麼別人眼裏極爲尋常的小事,在孩子眼裏卻承受不住呢?甚至會選擇一些極端的方式來懲罰自己或是家人?

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孩子平時被「保護」得太好了。

也許,你也曾見過這樣的情景:

一家人吃飯,爸爸比孩子吃得快。小女孩大哭:「我要第一個吃完。」媽媽於是對爸爸說:「你就不能吃慢點嗎?和孩子爭什麼?」

孩子和媽媽一起跑步,女孩輸了大哭:「不許比我跑得快。」於是媽媽立刻哄女兒:「好好好,媽媽跑慢點。」

一味地讓孩子贏,會讓孩子一直活在溫室裏,未來,外面的一點點小的風雨都可能成爲孩子艱難的阻礙。

聰明的父母,懂得教會孩子體面地輸

失敗是人生的常態,讓孩子學會接受人生的不如意,做一個輸得起的人,遠遠勝過一個只會贏的人。

教會孩子輸,是父母教給孩子的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女兒小時候也曾經非常怕輸。

5歲時,她非常喜歡一個遊戲,猜石頭剪刀布。爺爺奶奶和她玩的時候總是讓着她,然後誇她,真棒,真厲害。

後來,我和她玩了一次,我沒有故意讓着她,她就開始哭鬧,耍無賴。

「輸很正常啊,沒有人會一直贏。」

「我就要贏,就要贏。」

「你一定要媽媽輸也可以,但你覺得玩一個不公平的遊戲有意思嗎?媽媽可以在家裏讓着你,在外面,別人是不會讓你的。」

女兒哭了一會兒,見我沒有妥協的意思,小聲對我說:「我們再玩一次吧,這次你不用讓我。」

當孩子因爲輸而沮喪時,我們不妨讓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然後再加以引導。

肯定孩子的努力

很多父母會說:「我不知道怎麼安慰孩子啊,我也不會引導。」

其實,你只需要記住一點就可以了,那就是:看見孩子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要讓孩子明白努力的價值。

比如,我後來在和女兒玩石頭剪刀布遊戲時,會有意識地表揚她的優點:

「你這次的速度比上次快了很多。」

「你一定是積極思考了,纔出得這麼厲害。」

慢慢地,女兒對待這個遊戲的心態已經非常平和,完全不會因爲輸贏而影響情緒,反而有點「越挫越勇」的意味。

記得去年,美國馬里蘭州一名8歲的小學女生莫拉雷斯,競選班長失敗了,非常失望。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知道後,特意給她寫了一封信:

「我知道你沒能當選,或許感到失望,但我爲你決定參選感到驕傲。」

「最重要的是,你爲自己所信仰的東西而戰,這總是值得的。」

「你在未來幾年會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永遠不要停止做正確的事情。」

莫拉雷斯收到希拉里的來信,十分感動和興奮。

希拉里看到了孩子的努力,並且對她足夠信任。我相信,這封信會對這孩子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看到孩子的努力,給孩子希望,是安慰孩子的最佳解藥。

「輸不起」只是孩子行爲表現中一個非常小的維度,也許它會反覆出現,也許它會讓孩子一度陷入悲觀、焦慮,但這些都是孩子成長路上必然經歷的過程。

作爲父母,我們切記不要放大孩子「怕輸」的負面影響,或是給孩子貼上「心理素質差」「你不行」的標籤。

只有我們自己從心裏認爲「輸」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孩子纔會被感染。

孩子有了不怕輸的底氣,未來纔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 End -

作者:花未央,資深童書編輯,兒童心理學碩士,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與孩子一起成長。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