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壓軸的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展出了以下國寶


一、銀雀山《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漢簡

於1972年出土於銀雀山漢墓,一號墓共整理出竹簡4942枚,分長短兩種,長簡佔絕大部分,簡長27.6釐米、寬0.5-0.9釐米、厚0.1-0.2釐米,其長度相當於漢尺的一尺二寸;短簡長約18釐米、寬0.5釐米,相當於漢尺八寸;另外發現少量木牘,長約23釐米,相當於漢尺一尺,所謂「尺牘」。

二號墓整理出竹簡32枚,簡長69釐米、寬1釐米、厚0.2釐米,長度相當於漢尺3尺。銀雀山漢墓簡牘包括四類書,第一類是兵書,第二類是論政論兵之書,第三類是數術書,其餘歸入其它類。其中兵書數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孫子兵法》與失傳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同墓出土,結束了關於孫子其人其書的千古論爭,意義重大。

《孫子兵法》也稱《吳孫子》,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大約成書於春秋末期,歷代多有著錄整理,最終形成現在所見的《孫子兵法》13篇。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大量簡牘,一些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其中包括大量與戰國時期孫臏有關的兵書,包括《禽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十六篇,因此學者認為這就是《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齊孫子》,定名為《孫臏兵法》。銀雀山漢墓中兩部兵法的同時出土,證實了孫武、孫臏實為兩人,各有兵書傳世。

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為古書之抄寫本,所用字體為古隸,我們可以把秦隸和西漢早期的隸書分別稱為古隸和分書兩種。古隸由篆而簡變,用筆自然隨和,波磔雖具,但篆味十足;分書則波勢挑法具備,用筆謹嚴,講究章法,結體扁闊。

二、明衍聖公朝服

朝服是在比較隆重的大朝會或儀式中穿著的服飾。明代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時穿朝服,外任官只在三大節、拜牌及迎詔時用朝服。明代官員朝服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形制,戴進賢冠、穿赤羅衣、裳、白紗中單、蔽膝、革帶、大帶、玉佩、大綬、襪、履等。

梁冠,高27釐米,筒徑18.5釐米。銅絲編織的網狀顏題(即覆額環腦一圈的介壁)、雲翅(即位於額上的顏題延伸到腦後凸起的兩耳),紗質的冠頂,頂上有自前而後五道皮質的橫樑;顏題前後與雲翅的銅網上,裝飾有金質的簪花、雙鳳。

赤羅衣,身長118釐米,腰寬62釐米,袖通長250釐米,袖寬73釐米。交領、大襟右衽、寬袖敞口,領、襟、袖、擺處緣以四寸寬的青羅邊。

赤羅裳,身長89釐米,腰圍129釐米。赤羅裳身,桔黃色圍腰,青羅鑲邊。

中單,身長118釐米,腰寬65釐米,袖通長254釐米,袖寬69釐米。交領,大襟右衽,寬袖敞口。領、襟、袖擺處鑲青羅寬邊。

夫子履,通長28釐米,高12.8釐米。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漢代儒家的正統地位確立之前,就為「禮」所約束。作為上層建築的表現形式之一,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由最早的遮羞蔽體這樣簡單的實用功能演變為社會階層和地位的表現。因此,在豪門大族那裡,服飾就是顯貴的代名詞。

衍聖公是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西漢元始元年(公元1年),漢平帝為了尊奉儒學、弘揚禮教,始封孔子後裔為褒侯。此後的千年時間裡,封號屢經變化。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世襲衍聖公。歷代衍聖公享受各種特權,一直到中華民國的成立。

孔子嫡系後裔衍聖公,在明代的待遇極為優厚,爵位秩同一品。朝廷在賜予衍聖公品級的同時,也賜予相匹配的服飾。因此,孔府裏得以保存下一批明代衍聖公的官服,這批官服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保存至今,顯得彌足珍貴。它的存在,使人們能較完整地、較系統地瞭解明代官服形制。此外,這批官服的另一特點是:全部是傳世之物。今天,見諸於世的明代服裝,尤其是官服,多為墓葬出土。像孔府這樣能私家保存至今的現象,實屬鮮見。

三、戰國銅餐具

1991年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齊魯石化公司勇士生活區的建設,在淄博市臨淄區張家莊村東發掘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墓葬,雖然墓葬槨室被盜,但位於墓室內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青銅禮器和生活用具,其中的生活用具設計精巧,製作精緻,表現出戰國時期齊國手工業發達興盛。

這組銅餐具由耳杯、小碟、盤、碗、盒等組成,共計62件。整套餐具分三部分裝在一個銅盒中,設計精巧,製作精良,部分餐具至今保持著青銅原本的金黃色。

器物坑呈長方形,內有木質的器物箱,隨葬器物均放於箱內,器類有銅鼎、豆、壺、盤、匜等禮器;盆、鏟、盒、餐具、鏡等生活用具;刻刀、削、鋸等工具;還有骨梳、簪等器類。其中出土最精美的是一組銅組合餐具,分別由耳杯、小碟、盤、盒、碗組成,外加罍形的餐具外殼,共達60件,從配套的10個耳杯和10個小碟看,當時已經盛行10人之宴了,而這一傳統至今仍在盛行,追根溯源,10人為宴的風俗大概屬於齊國、齊地由來以久的習俗。

這套銅餐具的出土,不僅反映了當時齊國工匠的高超技能,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齊國的繁榮和興盛。根據文獻記載東周時期,齊國非常強盛,春秋稱霸,戰國爭雄,經濟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當時的縱橫家蘇秦描述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可見臨淄在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東方最大最繁榮的城市,齊地的人民也因「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經常聚首宴飲了。


護寶人林心如果斷玩梗大明湖畔夏雨荷。

事實證明「前世故事」不唱歌很容易成為尬演小劇場。《國家寶藏》是一檔原創音樂節目。

兵書那一節的助演是唱《仙才嘆》的蔡姐姐,演技在線,就是不唱。心疼蔡姐姐這一期被人各種摔倒在地。

林心如飾演滿嘴臺灣普通話的廚娘,這倒不怎麼齣戲。於是我們看到臨淄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除了校長荀子(副部級)的門生智商在線,其他諸子百家都是喫貨,導致一個厭倦工作的廚娘發明瞭自助餐併產生了大一統思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是什麼主義,大一統纔是眾望所歸!於是說出一番大道理的林心如終於齣戲了。

第三節,孔府衣冠,這是本期的最高水準。一方面是護寶人鹿晗真的好棒!另一方面是編劇沒有針對文物明代孔府衣冠就事論事,避免了衍聖公府「留頭不留髮」的歷史尷尬。畢竟請了夏雨荷,講反清復明肯定不合適。這一節編劇的技巧是這幾期最高的,雖然我看著節目中衍聖公的浩然正氣還是想到了後世衍聖公「氣有浩然在別處」的表現。

山東篇與現實聯繫最少,與歷史聯繫較多。好處是,前幾期,鹽井聯繫到油井還是比較順理成章,軍馬聯繫到航母就有點跳躍了。缺點是,現代山東在哪裡呢?倒不是說結尾的民間服飾史專家的努力不精彩,只是我們沒有看到現代山東對先人文明的發展。

難道宇宙青島、大美臨沂、章丘濟南就沒有什麼可以在電視上展示的新風貌麼?難道山東一所遍佈三地市雄踞八校區的世界一流大學沒有繼承稷下學宮的辦學精神麼?好想看到鹿晗在十里風光的綉源河畔啊,能帶動多少GDP!就算像 @Hann Leu 老爺說的,讓稷下的學生根據山東習慣先自我介紹再推讓座次,也算是展示現代山東的崇禮風采了。


第一次見到大神真容!

崇拜!

厲害!

感激!

另外,選鹿晗真是一言難盡。。

「哇,它好大啊。。」

「真的嗎,那它還挺珍貴的」

真的有一種弱智的感覺。。


山西居然是攢底,完全沒想到。

文物的話,孫臏兵法確實挺珍貴,解決了孫臏是否存在的問題。

餐具六十二件套有點意思,周朝應該是分食的,這套餐具是否意味著周朝就開始了合食呢?這套餐具是日常使用還是旅行使用呢?我覺得對飲食文化的研究應該是很有價值的。

朝服是好東西,可以說是古代服飾的第一手資料了。不過至於夾帶的私貨——禮,我覺得看看就好,古代的禮那麼重要是因為禮不僅是禮,更是法,所以纔有「禮法」的說法。現代社會,「法」就是法律,「禮」就是道德,道德的東西可以提倡,可以自律,但是絕不可以律人。畢竟,「禮貌」和「繁文縟節」僅相差一步之遙。同時,歷史告訴我們,任何試圖用「禮」來把老百姓分出三六九等的人,都終將被老百姓拋棄。

說個題外話,林心如居然是守護人。


投票參展估計是兵法了吧


當第二季預告說有山東博物館,我就知道這期得出事。給衍聖公招魂而且還把「禮」夾帶私貨拿到檯面,我知道那些年的努力一定程度上白費了。


……不謝邀,咋說呢,因為看嘉賓名單有林,我當時就直接取消關注了。本來還蠻期待的。



今晚七點半播出的國家寶藏欄目,將展出山東博物館推薦的戰國銅餐具、明衍聖公朝服、銀雀山漢簡,很符合山東人三個特性——熱喫好喝、窮講禮數、多謀難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