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里潜藏着很多神秘的生物,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尺寸都很大。目前科学家在极地海洋深处找到有身长2米的力士爪鱿、10米长的大王水母、腿长50厘米的蜘蛛......

  过去学界一直有个“氧 — 温度假说”理论,越深越冷的海水含氧量越高,生长在其中的生物,体积就越庞大。原理就是极端低温令生物新陈代谢变得非常慢,生物因此身型更为巨大,这种现象被称为“极化巨大症”。

  由于这些极地海洋生物有巨型身躯,它们理应比较小型的同类生物消耗氧气速度更快更多,在全球暖化下或会更受压力而消失。最新刊于《英国皇家学会报告 B》的研究以南极巨型海蜘蛛作测试,发现这个理论未必完全正确。

  海蜘蛛其实并不是蜘蛛,而是一类原始的海洋节肢动物,在世界各地海洋都可见,通常它们都很小,只不过在极地海洋变得非常巨大。

  夏威夷大学动物学家 Caitlin Shishido领导的团队在南极海捕捉多种海蜘蛛,并于实验室将这些海蜘蛛身体翻转,计算不同身型海蜘蛛能在正常的 -1.8 水温下至 9°C 暖海水中自行翻身的次数,以了解其耗氧量是否合乎理论。

  团队发现,不论任何水温较巨型海蜘蛛的翻身次数均与较小的一样;结果令团队意外,因为他们原以为较巨型海蜘蛛无法在较高温下生存,亦比小型海蜘蛛在高水温下更快耗尽氧气,尤其海蜘蛛没有肺或腮这些高效呼吸器官,只透过扩散作用,以脚的气孔吸入氧气。

  团队利用显微镜,发现随着海蜘蛛长大,其脚部气孔数目也会增加,而体型较大海蜘蛛的脚气孔数目远多于小型海蜘蛛,因此可同样抵受高温继续生活。

  然而,团队表示研究只属短期实验,未知极地巨型生物在长期暖化下会有什么影响,未来将需要更详细研究,了解更多不同巨型生物的生理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