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爲兩千年左右,這一時期古人創造出了極其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

  青銅器繁盛於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了1600餘年,體現我國冶煉金屬技術的精湛。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着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一些出土的青銅器都是國寶級的存在。

  一、司母戊鼎大方鼎

  司母戊鼎大方鼎是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爲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

  鼎通體高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重達832.84公斤

  後母戊鼎是用陶範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重達832.84公斤的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且在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鑄造完成,反映商朝中期青銅鑄造業的宏大規模,堪爲震撼!

  二、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

  每邊邊長爲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公斤

  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爲“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爲“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三、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目前出土的40多套編鐘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組,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歷史上,最爲宏偉精美的大型樂器。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爲“稀世珍寶”。

  鍾架呈曲尺形,長11.83米,分上中下三層,整套編鐘共65枚,總重量2500千克

  四、馬踏飛燕

  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一直被視爲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爲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爲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爲國寶級文物。

  “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

  五、秦始皇陵銅車馬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銅車馬模型。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鑄車馬。

  共兩乘,一前一後排列,由7000多個零部件組成。

  六、長信宮燈

  西漢長信宮燈,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內而得名。中國漢代青銅器,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wǎn]墓中出土。宮燈燈體爲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釐米,重15.85公斤。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爲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

  中華第一燈

  七、越王勾踐劍

  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出土於湖北江陵馬山5號楚墓出土。被稱爲“天下第一劍”。1983年又在相距一公里遠的另一處楚墓中,出土吳王夫差矛,其上銘文與此劍如出一轍:“吳王夫差,自作用矛”。

  八、婦好鴞尊

  婦好鴞尊從上可分爲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三類,是容酒器的尊。

  九、毛公鼎

  毛公鼎是銘文最多的青銅器。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爲國獻策之事,被譽爲“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

  鼎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

  十、蓮鶴方壺

  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

  蓮鶴方壺的製作技藝採用了分鑄法、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複雜的技法,工藝精湛,很多技法已經失傳,用現代最先進的科技也無法複製和模仿。

  可以說,十大國寶級青銅器任何一件拿出來都是無價之寶,這幾個國寶級青銅器你聽說過幾個?最喜歡哪一個?理由是什麼?也可以暢所欲言談一談!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