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365-448),名謙,字輔真 ,馮翊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北朝時期道教代表人物與領袖,新天師道(北天師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 。

寇謙之從小就無心做官,一心一意傾心道教,他從家中僅有的道器、道書以及搜求學得的道術中,尋得了無限樂趣。他每天在家裡誦經打坐,鍊氣功,服藥餌,想獲得仙道靈效。可是 寇謙之歷經數年,一如既往,卻依然如故,原身凡體,但是他一直堅持不懈。

後來得到仙人弟子成公興的指點,加上自己的刻苦,寇謙之在嵩山修鍊達三十年之久,一副仙風道骨的神韻,就自編自導了一場自己托天神降授的儀式。後來以「天師」身份自居,認為天降重任,只有躋身朝廷,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才能給道教爭地位,於是準備入朝為官!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堯元年(公元424年),寇謙之懷著異常高興的心情,走下嵩山,風塵僕僕地北上北魏都城,幾經挫折,終於打聽到一個能和皇帝接近的人,作為自己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祿大夫,著名大儒白馬公崔浩。

而崔浩是想藉助寇謙之的道教,拉攏太武帝;藉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於是,崔浩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贊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之吉兆。聖上應天承命,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而順天應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聞奏十分高興,立刻派人將「天師」接到宮中,並派人奉皇帛、犧牲,南下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於是「天師」「帝師」,一齊擁來;宣布天下,顯揚新法,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穀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請神,天相多多;畫符鎮災,希冀太平;講經論道,施術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謙之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顯神手,積极參加北魏的軍事行動。太武帝準備西伐大夏時有些猶豫不定,寇謙之就在宮中大作法事,告訴太武帝此戰必克,後來太武帝出軍大夏,大獲全勝,十分高興,更加相信寇謙之。

寇謙之以其道術、法術和權術、謀術,連連相扣,術術應手,終於在鮮卑族的大魏,站穩了腳跟,實現了「國師」之夢,如願以償了。


寇謙之(365─448),名謙,字輔真,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少奉五斗米道,後從成公興於嵩山修道。他自稱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師」之位,又稱老子玄孫李普文下降授其《錄圖真經》。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謙之獻道書於太武帝,倡改革道教,制訂樂章,建立誦戒新法。次年,太武帝更親至道場受,並建新天師道道場。太延六年(440年),謙之又稱老子復降授太武帝太平真君稱號,由是改元太平真君元年。三年,謙之被任為國師。寇謙之是道教史上的改革家,他革新道教,主張唯賢是授,儒道兼修,同時又引佛入道,宣揚六道輪迴,創立道教齋戒符的典章制度,大大推動了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發展。

寇謙之,字輔真,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人,生長在一個官宦家庭,父寇修之,官至太守;長兄寇讚,三十歲即為縣令。而寇謙之從小就無心於做官這一條路,一心一意傾心道教,他從家中僅有的道器、道書以及搜求學得的道術中,尋得了無限樂趣。他每天在家裡誦經打坐,煉乳氣功,服藥餌,心想能獲得仙道靈效,可是歷經數年,一如既往,卻依然如故,原身凡體。

寇謙之在家修鍊,儘管無效,卻依然堅持。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門,見到一個叫成公興的幫工,賣力做活,而形貌卻較奇特,身體魁偉,如象用不完的勁兒。徵得姨母同意,他帶成公興回到家裡幫活。成公興在寇家幹活,不怕臟不怕累,深得寇家滿意。

有一天,寇謙之用《周脾算經》演算日、月和五大行星運行規程時,老是算不對,心焦火燎;成公興無意到他跟前看看,他很煩地把成公興開銷走了。寇謙之又繼續演算,總是得不出個正確結果來。正在寇謙之愁眉緊縐的時候,成公興又來到他的演算桌旁,誠心誠意地說:「我看到先生的演算方法了。你按我這老粗的辦法算一下看怎樣?」寇謙之不屑一顧。「先生不妨一試,不行就算了。」成公興將就著說。寇謙之看到幫工的好意,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按成公興的運籌方法按步演算,果然心到手順,一口氣算出了「七曜」運行的規程,寇謙之好不高興呵!這時,再睜眼看看成公興,覺得他是一個奇人!當下就派成公興為師。成公興因辭不就,反倒讓寇謙之收他為弟子,寇謙之莫名其妙,就這樣成公興為寇謙之的弟子,師徒倆共同研道,暗相默契。原來,成公興是一位仙人的弟子,因火燒仙宮,師傅罰他到民間,勞役七年。成公興以授道來贖罪,七年期滿,就返回仙宮去了。

寇說謙之受道不久,成公興對寇謙之說:「先生如有意學道,當隨公興隱遁深山。」寇謙之欣然同意。於是,潔齋三天,便隨成公興離家修道去了。寇謙之先隨成公興到華山,採得仙藥,服後不飢;不久,師徒勞倆即前往嵩山,潛心修道。

嵩山,居五嶽之中,故稱「中嶽」,屬古都洛陽京畿之地,在登封縣北,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中嶽後被封神為「中天王」。中嶽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極峰、少室山五乳峰為最有名。自漢武帝封禪中嶽之後,中嶽成為仙人道士的修鍊之地。西晉爵著名道士鮑靚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鍊成仙,所以,成公興、寇謙之踵隨前人,來到嵩山。他們選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鍊。成公興將全部修鍊秘訣傳給寇謙之,寇謙之聰明好學,日益長進。

成公興在嵩山傳授道法,不覺己到七個年頭,該是自己回歸天宮的時候了。臨別時,成公興再三囑咐寇謙之:「你潛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塵緣未了,七情六慾未斷,難赴仙路,不過,需加勤奮,將來可做帝王之師,亦為大器。」寇謙之聆聽師教,不敢有絲毫怠慢。成公興去後,寇謙之「守志嵩岳,精專不懈」,並開始招收弟子,講經施術,弘揚道教。

寇謙之在嵩山修鍊達三十年之久,一副道貎岸然的氣派,仙風飄然的神韻,他自知外形可以為國師,但內質上卻空泛無幾,要想更上一層,需在這方面下功夫。於是,寇謙之決定要從道教本身動真格了。寇謙之經成公興點化,悟出了上述的道理,為此,他就製作了自己托天神,降授的暢想曲。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謙之在嵩山少室石室託言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擁護,百靈導從之下,降臨嵩山,告訴謙之說:「往歲,嵩山山神上奏天曹,稱自從天師張道陵去後,地上修道的人無所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處師位。吾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即《老君音誦戒經》)。汝宣吾新科,請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未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服食閉煉。」

自此,寇謙之以「天師」身份,宣揚道教,並對「天師道」進行「三整頓」。使天師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間傳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當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的金秋季節,寇謙之端坐石室,正誦《老君音誦誡經》,忽然少室山顛,雲蒸霞蔚,靈光普照,在五彩繽紛的雲上端坐著一位神仙,這是老君玄孫,上師李譜文降臨。寇謙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謁。上師說:「受老君之命,特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壇位禮拜,衣冠儀式』的《錄圖真經》,並傳授銷煉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望謹慎奉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自此,寇謙之以「國師」的身份,到處遊說,自認為躋身朝廷,給道教爭地位的時機己經到來。也就在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皇帝位。十月,初冬來臨,寇謙之卧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資本積累成了,他戴著「天師」桂冠,離開嵩山施展抱負,而做他的「國師」美夢了。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堯元年(公元424年),寇謙之懷著異常高興的心情,走下嵩山,風塵僕僕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獻上他的傑作——道書。誰知出於所料,皇帝讓他暫住在一個叫張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養了起來。寇謙之不甘閑住,他四處打聽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祿大夫,著名大儒白馬公崔浩。

寇謙之選中崔浩,是最合適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藉助寇謙之的道教,拉攏太武帝;藉助皇權,實行漢化主張。於是,崔浩上書極力推薦寇謙之。先贊太武帝聖德清明,再捧寇謙之如神如仙,蒞臨北魏,為上天之吉兆。聖上應天承命,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而順天應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聞奏十分高興,立刻派人將「天師」接到宮中,並派人奉皇帛、犧牲,南下祭祀嵩山,還將寇謙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於是「天師」「帝師」,一齊擁來;宣布天下,顯揚新法,道業大盛。

寇謙之在宮中辟穀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請神,天相多多;畫符鎮災,希冀太平;講經論道,施術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謙之居帝師之位,便發布遵老君訓誡改革天師道。同時,考慮到大魏治國必須用儒學,而自己幼不好儒,成為缺陷;現在應急起直追,請教大儒崔浩,崔浩有求必應,急需應用,稍稍彌補了自己的儒學空白的短處。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國的方略,在朝中逐漸得到了落實。

寇謙之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顯神手,積极參加北魏的軍事行動。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連勃勃病亡,其子赫連昌繼位。對是否西伐大夏,朝臣意見不一。崔浩主戰,長孫嵩主和,太武帝傾向主戰,意志不堅定,特請來寇謙之「天師」決定吉凶。寇謙之首先同意崔浩的意見,又自認為大夏曆來窮兵擴戰,民心不安;又新喪國君,政局不穩。如出兵征伐,定會一石三鳥,會取勝而歸的。於是,寇謙之在宮中,大作法事,祈禱勝利。後對太武帝說:「此戰必克,陛下以武應天運,當以兵定九州,後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太武帝十分高興,於是親率一萬八千輕騎西征,結果大挫西夏元氣,俘敵軍數萬,繳獲牲畜十幾萬頭,虜夏人萬餘家,凱旋而歸。

寇謙之以其道術、法術、和權術、謀術,連連相扣,術術應手,終於在鮮皓卑族的大魏,站穩了腳跟,實現了「國師」之夢。如願以償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