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開了一家網紅咖啡店,在紫禁城腳下就著古風古韻品味一杯熱巧克力別具風情。試問誰能抵擋巧克力的甜蜜誘惑?

但有沒有想過,清代時它就曾在中國短暫地出現,之後卻被官方抵制進口。別問為什麼,問就是康熙的鍋。

康熙是記載中,中國第一位接觸巧克力的人。但他的一個決策卻把美味拒之門外。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繁多,不少西方傳教士帶著新奇的食物來華訪問。他們經常飲用一種名叫「chocolate」的褐色飲料。清朝人滿懷好奇,口舌相傳地學著稱這飲料為「綽科拉」。

此前康熙曾患上瘧疾,病情嚴重,嘗試了許多方法都沒有用。後來,法國傳教士進貢了一種西洋藥物金雞納霜,竟神奇地把他的瘧疾治癒了。

康熙皇帝自此才對西洋葯放下心來,不再抵觸。他看這「綽科拉」分明和熬出來的中藥一樣,就誤以為是西方藥品。

1706年,康熙下令向最近來京的義大利籍傳教士要一些綽科拉品嘗。當時宦官不敢怠慢,特意精選了八種不同配方的巧克力,放在精美的白銀器具中呈上。

康熙嘗了幾口,就忍不住開啟了吐槽模式。這「葯」味道甘苦、屬性熱,對疾病也沒有明顯效益,外國使者不必再進貢了。這就相當於官方呼籲「巧克力滾出中國市場」,老百姓自然也無緣享用。

59年後的1765年,美國的第一家巧克力工廠開張。當時的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與康熙的態度完全相反。他對巧克力喜愛有加,稱讚其「具有健康和營養的優點」。

於是在中國和美國,巧克力面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市場環境。

別看現在的巧克力美味可口,放在以前它卻苦澀得難以入咽。一度被嘲諷為「豬飲料」的巧克力曾經被用作貨幣、祭祀品、藥品。

古人也許根本不會想到,它有一天會成為飽受追捧的情人節零食禮包首選。在他們眼中,現代人就像捧著一盒健胃消食片向情侶求婚表白「愛你一萬年」。

食用可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可可樹起源於拉丁美洲中南部,也就是現在的墨西哥南部。在這一帶生活的瑪雅人開創了巧克力的食用史。

他們把可可豆烘烤發酵之後研磨成糊狀,加上辣椒、香草等配料泡水或泡酒。這就是最早期的可可飲品,而此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巧克力在人們的認知中都只能「喝」。

這飲料雖然苦澀,但喝過後卻有著提神醒腦的神奇妙用。人們不明就裡地迷戀著巧克力帶來的這種興奮感覺。他們甚至堅信此物只應上帝有,於是把巧克力稱為「神的食物」。被神化的巧克力因此被賦予了神聖的宗教信仰意義,倍受敬仰。

如今的西方婚禮現場,總是常備巧克力,寓意愛情甜蜜。而當時的瑪雅文化中,巧克力的出鏡率也很高。但不一樣的是,它被當作是神的見證,也不止出現在婚禮上。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出生、結婚、死亡儀式中,巧克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渴求「可可神」的保佑,所以在先給神靈的祭祀品中,也有了巧克力的一席之地。

瑪雅可可神

今有婚禮交換鑽戒,而瑪雅人的婚禮也不失浪漫。新郎和新娘也得交換些什麼來表達心意,接受洗禮。在他們的傳統中,如此神聖意義的物品落在了可可豆身上。

而在喪禮儀式上,食用巧克力後帶來的興奮感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喪者家屬常常因為傷心過度而無法參與儀式中的舞蹈。

為了解決這種窘境,族裡的長輩通常要給他們食用沾有死者鮮血的巧克力。這既是讓他們振奮精神,也是祈求神靈保佑的一種方式。

雖然巧克力作為飲品的習慣早已養成,但它也一度衰落。後來,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可可豆的產量急劇減少。要喝上一杯昔日流行的可可飲品也成了奢侈。

於是可可豆的價值凸顯,用來製作飲料顯然太浪費了。瑪雅人把可可豆發酵、乾燥,用在市場上交換物品,逐漸演變成了交易貨幣。

在當時,用1個可可豆可以買到1個牛油果。用10個可可豆就能買到1隻兔子,或者買個妓女共度一夜良宵。要是想加菜買1隻火雞好好享受,或者買1個奴隸回家幹活,就要花費100個可可豆。

明碼標「豆」的貨幣制度維持了瑪雅文明的市場秩序穩定。

雖然貨幣可以食用,但料想誰也不會把值錢的貨幣吃到肚子里吧。然而還真有人這麼做。

對於富人而言,這反而是彰顯自己高貴奢華生活的炫耀方式。所以在當時的上流階層,他們仍然保持著飲用可可飲料的習慣。炫富到了極致的帝王甚至身邊常帶一罐包裝精美的巧克力,以便隨時享用。

14世紀之後,阿茲特克人統治了瑪雅人。他們對口味苦澀的可可豆不感興趣,但神聖的屬性和貨幣功能被保留了下來。

直到哥倫布時代,西班牙人來到了這片土地。開拓新大陸後入侵者瘋狂掠奪,其中就包括的極具價值貨幣可可豆。

西班牙人自此把巧克力帶回本國,還不免生疑,這麼苦的東西怎麼吃啊?苦的反面就是甜,於是他們機智地加入了蔗糖和蜂蜜,用來消除原本的苦味。

沒想到簡單的原料混合後,可可飲品果然具有煥然一新的獨特美味。這種古老的飲品經過改良後的全新版本,在異國他鄉重新流行了起來。

但是最初引進西班牙後,巧克力大多被用作保健食品和藥品。雖然當時還不知道效用機理,但人們同樣驚嘆於食用後的興奮感。巧克力甚至成為官方使用的正規藥物。醫生給病人開出巧克力的藥方治療發燒、幫助消化和減輕疼痛。

也有別出心裁的人把巧克力當作催情葯,享受其帶來的短暫歡愉。

藥物通常給人不好吃的印象,但西班牙改良版巧克力卻讓病人都喜歡。一段時間後,人們覺得巧克力太好吃了,只有生病的時候才能吃未免讓人心裡記念。於是人們開始在平常也飲用巧克力飲料,成了當時的「網紅」時尚飲品。

隨著巧克力稱為一種流行飲料,它的喝法也越來越豐富。有人在其中添加肉桂、牛奶等材料製作成創意飲品。

大眾化的飲用環境也促使了巧克力食品的快速發展,而這也離不開科學的本質。國界無法阻擋美味的傳播,巧克力很快打出西班牙,闖進歐洲市場。

1828年,一位荷蘭化學家發明了一種可可壓榨機。它能把可可豆碾碎,排出其中的可可脂*,形成粉狀的可可。泡上熱水的可可粉就成了現在的熱可可飲料。

*註:可可豆中的可食用油脂,大概占可可豆50%的重量。

雖然巧克力歷史悠久,但真正出現如今廣泛食用的固體巧克力,還近在19世紀50年代。經過漫長的發展,人們好不容易抽出可可脂製作成可可粉。而一位詭計多端的英國人卻重新把可可脂加到可可粉中,這反而促成了固體巧克力的誕生。

他把可可粉和糖混合,用一定量的可可脂代替熱水加入其中,再經過簡單的烘製等技術,就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塊固體巧克力。

此後,業界奇才不斷改良巧克力的口感體驗。比如添加牛奶做成牛奶巧克力棒;比如發明一種機器,用旋轉混合的方法,製作稠度適中的光滑巧克力……

這種曾經被嫌棄的食品一步步逆襲成口味繁多的創意零食。而巧克力更被奇思妙想的商家包裝成代表愛情符號的商品。在營銷手段的玩弄下它具有了全新的內涵。

美味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苦澀的可可豆被歷代人類的智慧釀成茶餘飯後的美味。

這時我們也許就該抱怨起當年康熙的一時猶豫。但如果非要找個慰藉,那就說這些年中國人少吃了巧克力,換來比歐美人更纖瘦的身材吧。

*參考資料

Historyof Chocolate. Wikipedia, on 19 February 2019, at 16:47 (UTC).

DeannaPucciarelli. The history of chocolate[Video]. TED-Ed, 2017.03.16.

AmandaFiegl. A Brief History of Chocolate[J]. Smithsonian, 2008.03.01.

Hurst W J , Tarka S M , Powis T G , et al. Archaeology:Cacao usage by the earliest Maya civilization[J]. Nature, 2002,418(6895):289-290.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