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進入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階段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標準,人均國民收入低於104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1045美元至412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一般情況下,人均國民收入與人均GDP大體相當。2015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0.865萬億美元,人均7900多美元,處於中等收入國家的偏上水平。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各地存在很大不同,平均數往往掩蓋了內部差異。中國本身也存在著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和落後地區。從各地區發展情況看,現在已經有10個省區市人口超過5億人,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2015年數據)。其中有4個省市(津、京、滬、蘇)、人口1.4億,人均GDP達到1.4萬美元以上,進入高收入國家水平;其他6個省區市(浙、內蒙古、閩、粵、遼、魯)人口3.6億多,接近於高收入國家水平。其他12個省區市(豫、黑、新、冀、瓊、青、湘、寧、陝、鄂、吉、渝)人均GDP在6000—8000多美元,另外9個省區(川、贛、皖、桂、晉、藏、貴、雲、甘)人均GDP在4200—6000美元,全部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水平。

中國一個省區的人口、面積相當於國外一個國家,省域內各地城鄉之間也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以地級城市來看,則有77個城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其中有31個城市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有10個城市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如最高的鄂爾多斯市人均GDP達到33344美元;克拉瑪依市人均27601美元;東營市人均26393美元;深圳市人均26071美元;廣州市人均22217美元;蘇州市人均21988美元。在縣級市中,江蘇崑山市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張家港市人均28586美元;江陰市人均28259美元;太倉市人均24892美元。可以說,隨著劃分區域的縮小,各地的差異更大,總體上各地發展呈現出多點開花、競相超越的格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年均增長6.5%以上,屆時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92.7萬億元,按匯率不變價計算,約合14.88萬億美元,我國人口按年均增長0.5%計算,則全國總人口達到140962萬人,人均GDP大約10556美元,總體上人均超過1萬美元,接近於12736美元的高收入國家水平。按此發展速度,預計到2023年,可以跨越中等收入國家的最低門檻,邁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現實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走的是一條差異化梯度發展道路,由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帶動廣大中西部地區發展起來,進而實現總體跨越發展。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成功道路。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地區差別很大的發展中大國來說,各地發展不可能齊頭並進,而會有先有後、各顯其能。必須從各地實際出發,發達地區率先發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其他地區發展,形成循序漸進的「雁陣」發展格局。

我國東部一些地方提出了「兩個率先」的發展目標,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2010年6月,國務院批准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提出到2015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萬元,按當年匯率摺合1.2萬美元,核心區(主要是上海)達到人均10萬元(摺合1.47萬美元),應該說這個目標已經實現。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萬元,摺合1.6萬美元,核心區達到13萬元,摺合1.9萬美元,目前正在向這一目標努力。江蘇省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蘇南一些地方提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地,也不同程度提出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將有更多地區和人口人均GDP超過12736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水平。下一步,要持續接力,全面邁進高收入國家水平。

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路線圖就是:由局部跨越,到大部跨越,再到整體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繼續向高收入國家水平邁進,建設一個「富裕社會」,部分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到2023年之後我國實現整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只是全國人均GDP達到12736美元以上,並不是所有地區所有人口都達到了這一水平,還會有相當多的人口低於平均水平。同時,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現在全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已超過1萬美元,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已接近4萬美元,即使我國整體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只是剛剛邁進高收入國家的門檻,與其他高收入國家水平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不斷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

實施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發展戰略的重點任務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上高收入國家水平,必須實施綜合性的國家戰略,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牢牢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保持中高速增長,防範化解經濟風險。世界上不少國家之所以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難於自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發展出了問題,發展的停滯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危險。拉美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如委內瑞拉、祕魯、哥倫比亞、阿根廷、墨西哥等國家,長期受困於「中低收入陷阱」。阿根廷1960年就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被稱為拉美首富,然而此後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有1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負增長。菲律賓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71美元,2014年仍只有2865美元。與此相對照,「亞洲四小龍」成功實現了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創造了「東亞奇蹟」。如韓國1987年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1995年達到了11469美元,2014年更是達到了28101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只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國經濟發展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必須做到減速不失勢,保證經濟增速在6.5%以上,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條件。為此,必須創造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特別注意防止拉美國家出現的通貨膨脹、債務風險以及嚴重的經濟危機,有效防範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尤其要管理好股市、匯市和房市,及時處置資產泡沫,打好實體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創造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良好環境。

第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多釋放人力人才資源紅利。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既喪失了與低收入經濟體在製造業方面的競爭優勢,也沒有能力同發達經濟體在高技術領域展開競爭,無法實現由依靠廉價勞動力或能源資源優勢向依靠科技創新的高生產率增長模式轉變,錯失了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以拉美國家為典型代表,其長期享受自然資源紅利,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始終未能形成中高端製造能力,反而使「舉債增長」難於維持。我國經濟發展已到了一個重要關口,從2011年開始勞動適齡人口相對減少,2014年開始勞動適齡人口絕對減少,已經出現農村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有限供給的「劉易斯拐點」。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日趨減少,依靠廉價勞動力生產大量低端產品的增長模式無法長期持續下去,高投資、高消耗、高增長、低效益的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僅相當於美國的20%、韓國的30%多,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必須把經濟發展真正轉變到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和人力人才資源的道路上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加快人力人才資源開發和科技研發,不斷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一方面,加快發展高水平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目前中國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4%,韓國超過5%,美國長期穩定在5.5%左右。要適應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需要,加快發展中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創造出新的更大的人才紅利;另一方面,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我國的研發投入佔到GDP的2%,相比美國的3%、韓國的3.36%、日本的3.4%,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對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大國來說,通過學習發達國家現有技術所形成的後發優勢是逐步遞減的,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需求越來越大。根本出路在於科技創新,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科技強國,成為創新型國家。

第三,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打造經濟增長新的發動機。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是不同的。如果把經濟發展比作一列火車,過去的動力是蒸汽機,後來是內燃機,現在則是高速動力。許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恰恰是在發展動力方面出了問題,過去是用蒸汽機,後來仍然是用蒸汽機,自然動力不行了。歸根到底是從低端製造無法升級到中高端製造,經濟轉型失敗所致。拉美國家至今除了向外大量出口農產品和能礦資源外,其工業製造品在國際市場沒有強大競爭力。東亞韓國在發展中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升級,躍升到國際產業分工的中高端領域。能否在中等收入階段成功轉換增長動力機制,打造經濟增長新的發動機,是一個國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中國正處在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的重要關口,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和工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加快從跟跑到並跑到領跑的轉變,不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形成牽引經濟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第四,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更大程度釋放制度紅利。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受利益集團的羈絆,政治內鬥不止,改革難以推進,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受到嚴重扭曲,腐敗現象蔓延,社會矛盾積重難返。中等收入階段,也是一個各方面矛盾積累、風險隱患增加的階段,需要一個國家擁有強有力的政府主導掌控,超越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以國家發展利益為最高原則,駕馭和處理複雜局面。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的最大優勢所在。要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經濟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堅決破除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障礙,形成推動科學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五,有效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壯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中等收入陷阱」中的「拉美陷阱」,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收入差距擴大,貧富分化嚴重,導致社會矛盾尖銳化,從而引發社會動蕩。如拉美國家,基尼係數大多在0.5左右,高的達到0.6以上,大片的貧民窟就是其突出標誌。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貧民窟大量存在的情況下,發展成為高收入社會。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眾,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社會公平得到較好體現。日本1960年代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韓國1970年代推行「新社區運動」,縮小了城鄉和居民收入差距,使初次分配更趨均衡,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創造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不僅關係到社會公平,也有利於培育規模越來越大的中等收入羣體,建設現代消費型社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中國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積累起巨大的社會財富,人們對如何更加公平合理分配高度關注,社會分配不公已經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中,必須下決心解決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加強國家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建立起有利於調節收入分配的新機制,限制部分社會成員不當過高收入,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提高低收入羣眾生活水平,促進公平正義,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①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