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觀點,只要某部電影或小說,裡面的某個點三觀不正,那麼這部作品就是「辣雞」。難道文藝作品的評判標準是以三觀正不正為標準嗎?那麼三觀正不正又該如何界定標準呢?


通常喜歡動輒以「三觀」來評價藝術作品的人,自己一般都還沒形成一個成熟的三觀


因為這些人智力有限,水平低下,無法從藝術、技法的層面上評價一部作品,當然只能對最簡單、再明顯不過的道德問題指手畫腳。至於什麼三觀纔是正的,他們可以討論到世界末日,這樣看來三觀問題倒是和永恆的藝術問題有的一拼。


這裡的"三觀"可以指兩個方面,一是作品中人物通過抉擇行為流露出的價值傾向,二是作者本身通過作品想要表達出的價值傾向。我覺得題主想說的應該是前者。

一個作品的成功歸功於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刻畫的成功,事實上,人物在大部分觀眾心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擁有看過一部作品之後覺得其劇情和表現力不足,但是很喜歡其中的某個角色,從而對這部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經歷,所以一部作品想要獲得商業上、口碑上的成功,想要獲得大眾的認可,對角色的成功塑造是必不可少的。

而讓自己的角色能令人過目不忘,並且在多到數不清的同類型角色中脫穎而出,不僅要求作者的能力,還要求作者謹慎的創作方式,必須一筆一劃、不吝時間地雕刻才能讓一個角色的雕像趨於完美,現在這個作品爆發的時代,讀者的口味很刁鑽,而且會越來越刁鑽,讓他們喜歡自己的角色,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證他沒有缺陷,沒有"毛刺",讓讀者看得順眼。甚至在很多影視劇以及連載小說中,當一個角色(尤其是配角)塑造成功、獲得大批粉絲後,作者也不會採取為其增加大量劇情、支線的方式來獲取更高的人氣,而會減少他露面的次數,這樣就保證了該角色的形象不會發生重大變化,也就不會產生缺陷。這是一種既能保持作品生命力,也能讓讀者保持新鮮感的手法。

那麼,什麼才能叫一個成功的角色,這個標準是由誰決定的?讀者,或者說受眾羣體。能讓他們產生移情效應的角色就是成功的角色,效應越強烈越好。這要求兩個方面,一是人物與環境的契合,二是偶像性質。讀者必須要被告知,該人物在其所處的環境中做出的抉擇是正確的、合乎道理的,而且從中能看出他是具有閃光點的。作者在這方面的工作,是把讀者帶到這個環境中,帶到該人物所處的位置上。價值評判的標準是會發生變化的,角色可以做出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受到道德譴責的行為,但作者應該讓讀者相信,這是無奈的、可以被諒解的,因為自己也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甚至比自己看到的角色還要不如,這種矛盾、這種複雜就是人物的魅力所在。

所以,如果受眾羣體中的一部分對一個正面角色,或者說主角方角色產生反感情緒,一定是因為作者某方面工作的失敗,要麼是對人物刻畫的缺失與粗糙,無法使其成為一個"偶像";要麼是設置的衝突、抉擇不夠多或者不夠精巧,受眾沒有產生對其足夠的理解,所以看到的是一個痛苦與糾結沒那麼強烈的人做出應該被譴責的抉擇,其人性複雜程度無法抵消產生的負麵價值影響,自然會被憎惡。


可能與現代快速閱讀有關,來不及深思細想,又想表達觀後感,三觀是最簡單最粗暴最讓人不能反駁的評價了。而事實上文藝作品三觀往往不是評論其成就的第一標準。


其實各種都還好,畢竟是豐富角色,為什麼要用三觀正不正來評價,大概是因為和我一樣,一時找不到更好的形容,來形容作品中的人。

當了吸煙喝酒打牌,欺騙別人,破壞別人感情,自己作的女生或者男生,你還要標榜你是個好孩子,全程很爽,一直主角式開掛,然後被別人誇你不一樣,再來個好結局。

大家不說挺難的,具有同理心又不想找事的人可能不吐槽,但是管不住別人嘴啊!而且這個主角並沒有明顯的人格魅力被表現出來,我為看這浪費的時間我都哀悼,我肯定會吐槽啊!


大概是…閑的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