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冬本身可能也是個泡沫

人人都在說“寒冬來了寒冬來了”,“2018很艱難,2019會更難”,“10年一遇的經濟大蕭條纔剛剛開始”,朋友圈裏充滿了經濟寒冬的論調和哀嚎。

羣體恐慌,媒體狂歡?

“凜冬將至”,一口地道的英國約克郡北部口音低沉的說出“the winter is coming”,多麼具有震撼力!再配上幾組數據和幾個創始人失敗的故事,一篇十萬加的文章就誕生了。沒辦法,人就是這樣的動物,從幾萬年前第一次有人喊出狼來了的時候就是如此,恐慌的蔓延比任何事情都要快。

年初有一天我遠在某4線城市的姑媽打電話問我怎麼買比特幣,我掛下電話之後5分鐘內清倉了我的比特幣錢包。而昨天我樓下足浴店的小妹對我說了一句:“現在經濟寒冬啊,我們生意最近也不好”,我當時就猛然意識到,這個寒冬本身,可能也特麼是個泡沫了啊現在!

媒體的過度傳播,人們的羣體性恐慌。恐懼本身,造成了恐懼;害怕寒冬本身,造就了寒冬;對泡沫的過度認知造就了一種新的認知泡沫。

“寒冬”成了很多人失敗與不作爲的藉口

人們總是習慣於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外部原因,這種歸因謬誤很多時候是人們的主觀意願。

於是“寒冬”成了很多失敗者現在順手抓住的藉口。

一個典型的對話場景:

我失敗了。。。

撒情況呢?

經濟寒冬唄,我有什麼辦法。。。

唉,對,經濟寒冬真沒什麼辦法,來,幹!

自我認同和周圍人有意識無意識的附和性認同,讓很多人真的信了。

寒冬成了最大的替罪羊。

舉例1:“XXX把自己做金融業多年賺來的千萬資金全部投入AI項目,卻屢被投資人放鴿子,幾次談好TS,均被告知因各種緣故融資無法到位。”

之前從事金融業,對AI和互聯網科技圈只有很膚淺的認知,沒有任何核心技術積累,然後盲目追逐AI風口創業,被投資人放鴿子的原因歸結爲資本寒冬。

然而這跟整體經濟的寒冬有關係嗎,這種典型的泡沫最後跟風入場的“每一口翔都沒喫到熱的”的投機我們見的還少嗎?o2o、共享、直播、區塊鏈。。。別讓寒冬躺槍。

舉例2:“xxx手遊公司發現買量價格越來越高,且暢銷榜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主流玩法的一些遊戲類型都被大廠所壟斷,公司明顯入不敷出快要活不下去了。”

靠做換皮遊戲和買量起家的公司,在有流量紅利和玩家認知紅利的時候賺到了點錢,現在抱怨版號暫停、大廠壟斷、遊戲行業寒冬。

然而即使給了你版號,你又能怎樣,你沒有任何的遊戲創新能力和一個做好產品的心,只會做換皮遊戲把用戶洗了一遍又一遍用戶早就厭倦了。你抱怨大廠壟斷買量貴可爲什麼我身邊很多用心做創新遊戲的小公司就活的那麼好呢。Again,你自己不好好做事,別讓寒冬躺槍。

徐新說:“我沒覺得是很大的寒冬。現在是個down cycle,因爲貿易戰,去槓桿。從資本的角度來說,是放緩了一點。但其實項目也挺貴的,沒那麼便宜。一天到晚搶deal的人還挺多的”

寒冬只是對“豬”而言

馬雲說:豬碰上風也會飛 ,但風過去摔死的還是豬。我一般不想在文章中引用馬雲的話(因爲那樣總感覺會帶有一絲雞湯的味道),但馬雲這句話真的完美刻畫了現狀。

浮躁賺快錢的、混日子的、靠忽悠的都將越來越難活下去,真正好好做事的、有能力的、踏踏實實努力的,其實問題並不大。

騰訊市值之前一度跌了將近一半,我一直都不太能理解。政策風險的確釋放了很多利空信號,但對騰訊遊戲的核心競爭力沒有任何影響,況且遊戲只是財報上的大頭,騰訊真正的基本面太穩太優秀了,所以你看騰訊從460跌倒260後最近又漲回了320。

寒冬只是對“豬”而言,如果你是一隻優秀的企鵝,你只需微微一慌,穩住即可。

很少有人能足夠篤定的“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總結一下:

1,要承認經濟週期結構性的調整、各種政策風險的確集中性的發生在了2018年,但對這波寒冬的悲觀判斷本身很可能已經有了嚴重的泡沫,多少有了些言過其實的成分。

2,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你還沒有牛逼到能被這波寒冬影響的地步(是被寒冬影響,不是被海神波寒冬。。。)

3,別把你的失敗和不作爲甩鍋給寒冬,該幹嘛繼續幹嘛去。別跟我扯什麼寒冬修煉內功,你是不想幹活兒了是吧?(不止寒冬要修煉內功,任何時候你都要修煉內功)

4,寒冬就像一場感冒,會難受但也會殺死體內大量病毒,就像這波經濟寒冬會清理大量不靠譜的公司和人一樣。也是件好事,等痊癒之後身體會更健康。

5,你在恐慌和自怨自艾的時候,真正牛逼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洞見者正在悄悄地吸貨、抄底、佈局。。。但告訴你你也不會認同,大部分人依然會以寒冬來掩蓋自己的無能。即便你認同了也沒有用,大部分人根本不敢去“逆勢而爲”,畢竟只有極少數人能“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