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討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問題當然必要,而且應當儘快形成有效的制度。但是,這個問題的討論現在實在太理論,與中國現實狀況距離太大。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心目中,中等收入階層的月均收入應當是多少?在我心目中,在中國東部發達地區,中等收入階層的月均收入應當在5000元左右,年均收入6萬元上下。

但是,我們看到參與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設計的人,它們是在201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附近討論中等收入人羣的問題。甚至有人認為,中等收入階層的界定就該以此為標準。大家知道這個數據嗎?年均37147元,月均3095元。

哈哈哈哈,如果月均收入3000元的人都叫中等收入階層,這是不是太可笑了?我們必須看到,沿海發達城市生活成本正在大幅上升,每月3000元的工資收入,只能勉強維繫基本生活,更談不上買房子,恐怕連租房都很困難,北京 60平方米一套的住房每月2000元租價,這還必須是石景山地區。這能就叫中等收入?

我為什麼強調中等收入階層的界定,因為這關係到政府稅收和社會福利制定的依據。現在看,當年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之所以拒絕5000元,而初次定在3000元,後來是被人大常委會否定,才定到3500元,其依據,恐怕和中等收入人羣的界定密切相關;當然,還有住房。如果政府認為3000元收入者就屬於中等收入階層,那3000元以上收入者,可能就無法享受廉租房的補助。

所以,這是一個核心問題。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每月靠1300元低保收入生活的人譏笑每月起早貪黑工作而每月收入只有3000元的人。不信去問問那些安閑喫著低保的人,在北京,他們是願意出去工作,還是願意在家喫1300元低保?我看大多數人都將選擇低保,因為每月工資3000元的生活水平,一點不比在家哪也不去而獲得1300低保更好,至少在幸福感方面,低保者更強。

更大的問題在於預期。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漲,已經嚴重蠶食利潤,加之近年來企業用工成本不斷提高,已經使企業難堪重負,進一步為員工加薪的希望已經十分渺茫;相反,政府承諾低保跑贏CPI,這將意味著低保會不斷上漲,而且低保收入者維繫現有生活無憂。如此現實,一味強調「提高低保」的政策,到底在鼓勵什麼?把社會引導到什麼方向?現實告訴我們,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不勞而獲,企業用工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高。

如此下去,整個社會都會陷入惡性循環。企業成本大幅提升不能為員工進一步加薪,或乾脆少用工,用機器替代;企業成本上漲推高CPI,低保上調,進一步逼迫企業提高用工成本,企業就更加少用人。對政府而言,一方面是企業效益下滑,政府稅源越來月喫緊;另一方面,低保人羣越來越大,低保價格越來越高,政府支出越發艱難;為了保證政府支出,進一步加稅,企業和工薪層更加不堪重負,社會消費停滯。

絕不能是這樣的惡性循環。為什麼我們今年來所謂「兩難問題」增多,就是因為我們的政策錯誤,引導經濟、社會惡性循環,如此循環下去問題會更大。

一個良性的社會,在收入分配的問題上必須是保持「適度差異」,這是激勵人人奮進的核心動力,是市場經濟之所以成功的根本保障。當然,這個差異也不能過大,因為當「低層人們」拚命跳起來都夠不到的時候,他們將放棄努力。

那什麼是「適度」?第一,要構建臺階,級差不大,但很多,讓人總有希望在前;第二,各級差之間的差距要有足夠的吸引力,3000元的工資和1500元的低保就是完全沒有吸引力的級差。在一些發達國家,有工作就有房有車;沒工作,只能有一張牀和僅僅果腹的食物。這樣人們才會去嚮往工作。

總之,制定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更多的是心理學範疇,而不是計算的過程。沒有大量的心理學統計,收入分配改革一定是失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