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要理解掌握「難得糊塗」的真諦

  我的本意是提醒大學新生注意,只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大學新生千萬不要迷戀網路與遊戲」、第二句話是「大學新生要理解掌握『難得糊塗』的真諦」、第三句話待等。這是我真情流露,簡單闡述、自然表白。當你們第一次遠離父母親人時,會遇到各種各樣困惑需要面對,當父母長輩日夜惦記你的時候,請你「糊塗」說「我很好,請放心」;當很多活動和學習機會需要你交費,請你「糊塗」說沒錢!當很多同學邀請你請客交友時,請你「糊塗」說沒勁!…。難得糊塗,意思是說裝糊塗的時候難得糊塗,因此大學新生要理解掌握「難得糊塗」的真諦是很有必要的。難得糊塗真難得,糊塗難得假糊塗。難得糊塗真難得,千金難買。糊塗難得假糊塗,萬事易處。  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做到事事明白的又有幾人?如果做到事事明白,其結果又將如何呢?為官者貪瀆枉法,人人心知肚明而又無可奈何;國家的政策法規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卻得不到貫徹執行,百姓看在眼裡也只有搖頭嘆息。很多事情,你知道發生了,有了意料中的結果,或者有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結局,但怎能知曉其中的玄機呢?不是常常在銀屏報端看到一些明白人,無法叫自己繼續糊塗下去,將那些齷齪之事大白於陽光之下,到頭來是遇見了一個又一個「糊塗」的有權勢的人,雖然言之鑿鑿查有實據,卻也被束之高閣,不了了之。倒是這些「明白」人,卻被稀里糊塗地整「糊塗」了。唯有經歷過無數的坎坷和挫折的人,才能真正讀懂理解「難得糊塗」四個字,為了退後一步海闊天空請你現在起「難得糊塗」。  一、「難得糊塗」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清朝乾隆年間,畫家鄭板橋中了進士,做了山東範縣縣令。一天來了個年輕貌美的寡婦朱月姣擊鼓鳴冤,哭訴同村富紳魏善人夜闖民宅,對其欲圖不軌,但魏善人辯稱與她丈夫是舊友,現時常常接濟月姣。那日月姣借得十兩銀子,頓生歹念,誣稱調戲她。鄭板橋在一時無證據的情況下,當即判朱月姣三日內交還銀兩。蒙冤含恨的朱月姣大罵鄭板橋是糊塗官。鄭板橋並不理會朱月姣的哭罵,留下魏善人看他繼續判案。遇到借貸雙方都是貧苦人的案子,鄭板橋叫魏善人拿出十兩銀子做善事。遇到兒子不肯贍養的白髮老婆婆,鄭板橋又叫魏善人代替做這婆婆的兒子。這魏善人發現連連出血,情況不妙,欲想推脫。鄭板橋說:「你對朱月姣肯接濟,對這風燭殘年的老人就不同情?」魏善人脫口而說:「我並沒有送銀子給朱月姣。」終於露出馬腳,被判罰銀二十兩,賠償朱月姣名譽損失。朱月姣再次來到公堂,才知鄭板橋的心機用意,說是「難得的糊塗」。  有一年,鄭板橋先生到萊洲雲峯山觀摩鄭公碑,夜晚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這老人稱自己為糊塗老人,他談吐高雅舉止不凡,與人交談起來十分融洽。老人的家中有一塊特大的硯臺,這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美,實為世間極品。老人請鄭板橋先生為之留下墨寶,以便請人刻於硯臺的背面,於是鄭先生依糊塗為引,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同時還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這硯臺有方桌一般大小,鄭先生寫過之後,還留有很大的一塊空地,於是鄭板橋先生請老人題寫一段跋語,老人沒加任何推辭,提筆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罷也蓋了方印,印文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先生看後,知道是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潔雅士,頓感自身的淺薄,其敬仰之心猶然而生,見硯臺中還有空隙,便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後世的人們感慨這「難得糊塗」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橫聯的形式掛於家中,作為每每處世的警言。  鄭板橋在什麼情況下寫下的「難得糊塗」及聰明和糊塗的那一番話,恐怕知其原委者不會太多。他在山東濰縣(今濰坊市)做官時題寫過多幅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與「喫虧是福」這兩塊。由此悟出,做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稱悟透了人生。然有些「聰明人」往往拿得起卻放不下,做事常常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乃至身枯力竭仍在拚命。還有些人幹大事糊裡糊塗,但在小事上聰明,為蠅頭小利而費盡心機、錙銖必較。如此說來,效法先賢採菊東籬,難得糊塗,方是人生之佳境。  古語說,「察見淵魚者不祥」,這是針對「「明察秋毫」者自誇聰明、恃強逞能而言;也就是說,天地間的祕密,你能把握多少就瞭解多少,把握不了的就寧肯不要去了解,以免反而受到傷害。江湖口訣也叫做「天機不可泄漏」,這說的是:人,不能夠去做壞事;而作為無權無力的小人物,猝然遇見壞人壞事,如果能夠「敬而遠之」,明哲保身就好;對於壞人壞事,沒有辦法揭露制止而又自己不受傷害,那麼最好是糊塗懵懂。據史料記載:王允之年少時受堂伯父王敦疼愛,有次晚上喝了酒睡在王敦家裡,錢鳳來和大將軍王敦祕密商議謀逆造反;王允之聽到他們的密謀,知道自己將有危險,就嘔吐狼藉、裝醉昏睡。王敦來查看,見他那污穢睡熟的模樣,就沒有疑心以處治他;王允之第二天藉故回家,將此告知父親王舒,王舒及時報告給了皇帝。當時王允之若單純老實或者表現「聰明」,可能難逃王敦「殺人滅口」毒手;這也就是「察見淵魚者不祥」吧。可是王允之真聰明,能夠情急行權裝糊塗,逃過了一劫;事後又能迅速脫身,再安全地揭露陰謀;可真是「難得糊塗」啊。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徒」,這說的是:人,不能夠太「清高」而又「明察秋毫」;若要那樣,你就會孤家寡人,既交不到朋友,也處理不好同事關係;更當不好領導、沒有人願意聽你指揮。因為,人生於世,都要喫喝拉撒睡,切身的物質利益總是最基本的;人又都難免犯錯誤,弱點缺點小毛病不斷;如果你把別人的這些,樣樣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以之來評價並且責備朋友、同事、下級,那麼,誰還敢和你在一起呢?所以,人生在世,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難得糊塗」呀。  「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說的是:諸葛亮憂國憂民,鞠躬盡瘁,謹慎勞碌,終其一生;北宋太宗、真宗朝宰相呂端,人家認為他糊塗,而宋太宗評價他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讓他擔當重任,也為國家建立了功勛。兩種脾性,都能有所建樹,各有千秋。這裡同時還提出了一個準則:小事糊塗好,大事決不能糊塗。比如上述王允之聽到王敦密謀,當時「糊塗」矇混過去,好;但是,造反謀逆屬於國家大事,如果也「糊塗」參與,就是重罪,而知情不報也有罪責。王允之那樣處理,纔是執經用權,真正的「難得糊塗」。  蘇東坡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文化名人、聰明人。可是他卻感慨於自己被陷害、遭貶謫,幾十年蹭蹬坎壈,於是寫詩怨嘆「我被聰明誤一生」。憤激之下,他寫詩「我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病到公卿」;這樣說破,也可以說是諷刺攻擊,可就又顯得太聰明,又將遭人記恨了。  剛強勇敢,直道而行,永遠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但是,人的脾性多種多樣,事物變化氣象萬千,豐富多彩才最好;「難得糊塗」,也是人生美德啊。  二、「難得糊塗」的真諦  「難得糊塗」並非真糊塗。現在,很多人也把「難得糊塗」當作一種處世哲學,當作座右銘,常說在嘴邊,掛在牆上,放在書案上。對於「難得糊塗」的理解常常因人而異,也有著不同的說法,其結果也是大相徑庭的。當我們面對現實,要學大肚彌勒佛的笑容可掬,學濟公那種超然的糊塗。現在新出了一學門叫《糊塗學》,它的精髓就是「難得糊塗」四個字,在糊塗學看來,人生的意義不僅僅在塵世,而更在於超越塵世,達到與天地萬物合一的境界。因而,它不沉醉於功名利祿,它大隱隱於市,以出世的心態對待這入世的生活,冷眼觀潮,任潮起潮落,心比天高,看世間這風起雲湧。人生在世,不在於金錢的多少,不在於地位的高低,不在於權勢的大小,真正的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奉獻。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必須是能滿足社會某種需要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句話:「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 風險的生命的意義。」糊塗學是一種道家的學說,以自己特有的大智慧去擁抱人生,以自己固有的方法去展開生命。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令人十分苦惱的事,如果無法自明自己,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去想,那樣是很累的,也很浪費時間,此時學會等待與忍耐是最好的辦法,否則就易玉石俱焚;有時候,人的慾望很高,我們不能一味地被驅使。心靈一旦為慾望侵蝕,就無法超脫紅塵,而為慾望所吞滅。只有降低慾望,在現實中追求人生目的,才會活得快樂。糊塗修身需要快樂的心情,然而快樂是我們一直忽視的最重要的價值。快樂是依人而定的。有的人心靈永遠充滿熱情,需要不斷體會生活,接受挑戰,不會世人的眼光而放棄,抹殺生命的激情。學一學糊塗學,也許會使你恍然頓悟,格外清爽。它會給你一種大智慧,大人生,使人完全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獲得一種從所未有的達觀和從容。請記住:寧靜以致遠,淡薄以明志,以無為的心態去待有為的事業。  難得糊塗不是真正糊塗,而是心中「明白、不糊塗」卻要裝得糊塗,在行動上不僅是裝作糊塗,還要按照糊塗的方式辦事。當學生的一條基本原則是要比老師「笨」一點,不能「笨」得太多,太多就是「無能」,就是隻能「笨」那麼一點,但不能「聰明」那麼一點,比老師聰明一點兒的最終沒有好果子喫。當系主任輔導員提出了任務,你不能比他們聰明,率先提出解決任務的辦法,而是要虛心請求他們指示,他們提出了辦法,不管這個辦法是否行得通,都要接受並按照他們的意圖努力去做,結果碰了壁,但不能說他們的方法不對,而是自己的做法不對,主動承擔失敗的責任。下一步比較困難就是要用各種方式啟發、誘導、將自己的方法從他們的嘴中說出來,如果他們沒有領會或採納,提出另一種完成不了任務的方法,那就還是要遵守他們的意圖辦事,再來一輪,就是「難得糊塗」的做法,功勞要永遠記在他們身上,過錯要自己承擔。當今唯有「難得糊塗」,我們纔是拯救自己的上帝。遠離抱怨的世界,我們才能在自己生活的原點改變自我,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收穫成功的喜悅和幸福的生活。  當今大學生學一學「難得糊塗」,千萬不要在意別人在背後怎麼看你說你,編造關於你的是非,甚至是攻擊你。人貴在大氣,要學會對自己說,如果這樣說能讓你們滿足,我願意接受。並請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絕不會因為那些有的、沒的否定你;當今大學生學一學「難得糊塗」,看到別人頭上的光環時,會感到羨慕,但是當自己真正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時,卻發現「也就那回事,沒啥特別的」。生活中很多事都充斥著羨慕與被羨慕,你在羨慕別人的同時,無形中也有很多人在羨慕你。該努力時努力,嘗試著看到知足,也許生活會豐富些、簡單些,也快樂些!只要自己覺得幸福就幸福!當今大學生學一學「難得糊塗」,有些人表面在一起了,但心卻不在一起;有些人不能在一起,可他們的心還在一起;有些人千辛萬苦在一起了,卻發現他們並不適合在一起。許多事因遙遠而美麗,可以嚮往而追求。許多事因美麗而遙遠,只能無奈的一聲嘆息。雖然有些人不能在一起了,但並不代表不喜歡對方了,人生的冷暖取決於心靈的溫度……  當今大學新生深刻理解「難得糊塗」是極為需要和必要的。世間多少失意人,幡然醒悟須謹記;錯錯錯,錯在斤斤計較;莫莫莫,莫再耿耿於懷。難得糊塗是一種難得的品德,是一種大丈夫的氣度,是一種放眼未來的襟懷,是一種超越俗世的大智大勇。正是難得糊塗的警醒,才能使人們在當今的紛爭世界裡,閑看庭前花飛落,漫隨天外雲卷舒,才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以豁達之情笑看風雲變幻,潮起潮落,用超脫之心欣對暴風驟雨,雲開日出。我們當牢記鄭板橋的「難得糊塗」這一的處世箴言。最聰明的處世技巧是學會糊塗!最實用的處世原則是成在糊塗,敗在糊塗!最靈活的處世策略是該糊塗的時候糊塗,不該糊塗的時候決不糊塗!畢竟,命運並非天定,成敗自在人為。  其一、難得糊塗為人,是一種境界。我們常說,做人難,難做人,關鍵就是面對紛紛擾擾的名利地位金錢美色誘惑,很難把握適當的度量,很難掌控適合的分寸,不到位不好,而過又猶不及,確實費番腦筋、花些氣力。古代對做人,常常分「人上人」、「人中人」、「人下人」三類,今天我們不能這樣區分,卻對怎樣做人的問題不可小視。做人可以很簡單,也可以極複雜。若是抱著玩世不恭,遊戲人間的態度,盡可以嘻嘻哈哈地過日子;假如認為生命實在可貴,應該好好地度過纔有意義的話,那就不可能簡單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人標準與原則,沒有必要強求一致,但大致的為人原則卻總是大同小異。只要抱著「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一切但求無愧於我心」的願望,做人就能面對權貴不低三下四、面對朋友不目中無人、面對百姓不趾高氣揚。做到了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自然就是值得欣賞的人生境界。「「難得糊塗」之所以是高尚的精神境界,因為它是淺薄之人所不具備的,是勢利之人沒把辦法擁有的,是金錢不能買到的,它凝聚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實踐,是浪裏淘沙的結果,也是人生智慧的結晶。它像一面鏡子,映照著一個人所經歷的酸甜苦辣。現實生活中,有人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問題尖銳、入木三分,其中不乏領悟深刻的作用,所以人們常用「姜還是老的辣」來形容為人的老道、處世的老練。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說,「難得糊塗」是人成熟幹練的標誌,是人心胸豁達的象徵,是人深思熟慮的體現。它使你沉著冷靜,深謀遠慮;使你為人大度,做事執著;使你思路開闊,曲徑通幽;使你的靈魂得到進一步升華。  其二、難得糊塗處事,是一種涵養。若說能喫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會喫虧則是處事的一種睿智。一般看來,喫虧決不虧,惜福纔有福!做人要能喫得起虧、受得了委屈,過於計較,得失心太重,反而會捨本逐末,丟掉應有的幸福。人生一世,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斤斤計較,徒然給自己增加痛苦而已。不如看淡得失、放下名利,享受生活的快樂。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裝傻充愚」的表面性喫虧,而是看重實質性的「福利」。人世間有太多的事實證明,喫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貪看無邊月失落手中珠。經常在媒體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看破紅塵削髮為尼,「某某」遁入空門心止如水……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曾經紅極一時、前途無量、為世人所傾慕的成功人士,到頭來卻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經常在報端看到這樣的報道,「某某」領導因貪污腐敗被拉下馬,「某某」官員為美色迷惑跌入泥潭……是什麼緣故使得這些位高權重、一言九鼎、讓羣眾既怕又恨的事業「蛀蟲」,到頭來只能步入了不歸路?有道是「人生難得糊塗,貴在糊塗,樂在糊塗,成在糊塗。不糊塗,則難以在芸芸眾生中保持超強脫俗之態;不糊塗,則難於避明槍暗箭之傷害;不糊塗,則難以嘗人生之真快樂;不糊塗,則難以成人生真正之大業。」  其三、難得糊塗立業,是一種智慧。古往今來,唯有大聰明,才能裝糊塗;唯有大智慧,才能真糊塗。精明反被精明誤、糊塗自有糊塗福。做大事,立大業,需有大志向、大目標,小肚雞腸者、斤斤計較者都難以有成就。大度能容,才能一分糊塗一分超脫;揚長避短,才能不怕挫折迎難而上。心中有大目標的人,自然對枝葉末節不屑一顧,只著眼大方向,為全局負責,做中流砥。但現實中,有些「聰明人」往往拿得起卻放不下,做事常常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乃至身枯力竭仍在拚命。還有些人幹大事糊裡糊塗,但在小事上卻十分聰明,為蠅頭小利而費盡心機、錙銖必較,實在不可取。實際上,認真做事、真誠待人,是一種做人的態度;小事不計較、佯裝糊塗也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其實,認真辦事和佯裝糊塗,二者並不相互對立,而是互補的。裝糊塗,並不是真的糊塗,而是明哲保身或達到成功之重要手段。裝糊塗本身不是目的,成功纔是目的。如果裝糊塗更易於事業的成功,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四、難得糊塗做官,是一種氣度。做官智慧有千條,為民的本分不可忘;做官的智慧有萬種,「難得糊塗」不可丟。今天,我們學習鄭板橋「難得糊塗」經中「積極的糊塗」、「靈活的糊塗」、「寬容的糊塗」,而揚棄其中「消極的糊塗」、「晦暗的糊塗」、「真正的糊塗」,真正在實踐中去掌握和了解為官之道、從政之道,用手中的權力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多做好事和多辦實事,纔是唯一正確的要求與目的。陳先義先生早年曾在《光明日報》撰文說,鄭板橋的墨寶「難得糊塗」,幾乎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其實,崇尚「難得糊塗」者,並非都理解了鄭板橋的本意。作為一句哲理名言,鄭氏用意在於勸導人們不必計較眼前的蠅頭小利,遇事要著眼長遠。他所推崇的是一種處事美德,並非為某些人所理解的「識破紅塵」的處世哲學。實際生活中的鄭板橋,在原則問題上非但不糊塗,而且心明如鏡,清醒得很。他晚年的時候,書畫日富,詩詞盈箱,朋友勸他結集刻板付印,以流傳後世,遺財子孫。而鄭板橋檢視自己的作品時,發現不少非稱意之作,欲付之一炬。朋友反過來用「難得糊塗」開導他,鄭板橋卻以為用良莠相混的作品敷衍讀者,費了紙張,誤人時光,於社會於讀者無補,那無異於害人。他親手對自己的作品「刳形去皮,搜精抉髓」,經過一番嚴格篩選,才挑出少量詩作付梓。他還鄭重向朋友及家人聲明:「死後如有託名翻版,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攔入,吾必厲鬼以擊其腦。」如此較真兒,豈能說鄭板橋乃「糊塗」之人!  三、「難得糊塗」的妙用  有些人是運用糊塗的高手,正因為他們感悟了糊塗的真諦,所以他們纔不會像鄭板橋那樣哀哀地嘆息「難得糊塗」。?說一個大家都熟知的人吧,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國藩。「大抵世之亂也,必先由於是非不明,黑白不分,願諸弟學為和平,學為糊塗。」「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終非載福之道。弟當以我為戒,一味厚混,絕不發露。」這是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家書,能這麼精闢地總結出這些生活的話來,實非常人能學。  「難得糊塗」面對現實還有什麼感情是可以不低頭的呢?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我們肉體凡胎都顯得那麼渺小。當我們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各種挫折我們除了堅定的走下去根本無法去追究結果如何。太多的遺憾我們真的無力迴天。我們眼睜睜的看見太多不公太多錯過太多的不甘心。當我們無法掙脫這個生活大牢籠反而覺得「難得糊塗」卻是一種生存之道。從古至今那些過於較真的人結局何其壯烈啊文人志士也不過如此。難得糊塗是另一種生活境界對於現在這個大火鍋裏更需要我們懂得如何生存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活出自己的價值。對於感情越執著的人傷的越重。小時候常常幻想著曠古的絕世愛情大一點的時候總想著會有一段唯美的愛情但是現在只期盼平淡的感情。也許我們還處在風華正茂的年齡只是這個時代強壓給我們的東西太多了。生活中上演了太多的悲劇生活裏一幕幕的悲歡離合是非黑白爾虞我詐讓人不心酸的放棄對愛情的執著。不是愛情不存在了只是它不在單純的以個體的身份存在在我們之間了。它的出現它的生命力總是攜帶著各種客觀條件的。物質的虛榮心的哪怕是家庭的……無論是什麼總之純潔的、神聖的愛情早就在歲月的流逝中悄悄的煙消雲散了。那些可以將愛情長久的維持下去的人正是那些懂得「難得糊塗」的人們。維繫一段感情經營一段感情不是靠嘴上的堅持心裡的堅定更需要難得糊塗。沒有任何一種感情是沒有瑕疵的哪怕是親情。當愛情經過了歲月的殘蝕少了往日的激情更沒有最初的激情漸漸的轉變成平淡如水的親情後纔是最可貴的而這份情纔是最最斬不斷的情絲。那份依賴那份習慣纔是生活中感情的歸宿。正是因為親情纔有了更多的包容與寬恕那些難得糊塗並不是無條件的、無原則的那是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上的正如很多人所想的經歷的多了腳上的磨得的膙子多了自然懂得的道理也就多了因此明白了「較真」並不是人與人交往的最佳方式反而是難得糊塗纔是王道。所以當下我們無論在任何感情的處理上都應該學會「難得糊塗」慢慢培養一個適合生存的性格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面對現實我們纔能有心力去解決去迎接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不同的挑戰難得糊塗讓自己活的輕鬆一些也讓身邊的人活的的輕鬆一些這樣你的周圍也顯得一片和氣那些原則那些度是需要自己不斷在生活中慢慢理解的慢慢的積累的經驗真正掌握了「難得糊塗」才能真正的活的精彩。  當今中國大學如雨後春筍般湧起,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標誌著大學教育進入一個新時代。現在大學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象牙塔,「經世濟用」的哲學使其牢牢與社會聯繫,也不是如早先傳說充滿神祕色彩的世外桃源,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得不妥協退讓,大眾化教育使其地位大不如前。他的實用功能註定其培養的學生更少有學生味和江湖氣,而更多是充滿金錢味。「天子驕子」淪落為「平民書生」,其地位下降,讓大學生心理產生巨大的落差,幾十年的努力研讀,苦苦煎熬,還要為溫飽愁,倒成了大學生隱隱作痛的一塊傷疤。大學教育的快節奏學習方式與中小學教育大相徑庭,五湖四海的人同住一個屋檐下又導致人際關係的惡化,種種問題導致大學生苦不堪言。因此,大學新生要理解掌握「難得糊塗」的真諦。  大學新生要理解掌握「難得糊塗」的真諦就是做人要會琢磨,既不要過分,也不要太怵;既要有做人的原則,又要懂得變通。做人要外圓內方,剛柔相濟。人生在世。只要悟透方圓之道,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計謀貴在高,策略貴在遠。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琢磨別人所不能琢磨的,推算別人所不能推算的。這纔是用心在算。用腦在謀。心計是一種謀略,更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技能。一個人有無心計,關鍵在於他是否懂得琢磨之道,也決定著他生活質量的高低以及事業成就的大小。 在生活中需察言觀色,做有心之人,洞悉射人的心理,掌握別人的所思所想,琢磨別人之所有所無,實施功「心」之術,為自己的成功打下基礎。別人沒想到的你想到了,別人想到的你要能想得更細更遠。學習如同下棋,庸才只能看到一兩步,而善琢磨的棋手則能看出後五六步。善琢磨的人能處處留心,比別人看得更遠、更準,這樣做出的決策纔可能天衣無縫,決勝千里之外。做人靈活多變,以柔忍處世,藏鋒不露,屈中有伸,進退有度,是琢磨的至高境界。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伸是進取的方式。能屈能伸是生存競爭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和戰術,只要琢磨出其中的技巧與分寸,便會無往而不勝。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