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7月起,波黑與保加利亞到處都在大暴動,要推翻奧斯曼帝國在當地的統治;此時的奧斯曼則忙於內訌;

1876年6月4日,奧斯曼蘇丹阿卜杜勒·哈齊茲一世被暗殺,一說是情婦暗殺,一說是大臣暗殺;哈齊茲一世死後,他的侄子穆拉德五世繼位;

6月30日,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公國在俄國支持下,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黑山投入兵力6千人,塞爾維亞9萬餘人;塞軍由俄國退役陸軍中將、狂熱的泛斯拉夫鼓吹者切爾尼亞耶夫任總司令,另有2200餘名俄國人在塞軍效力;

全歐洲都認為塞黑聯軍贏定了,忙於處理宮廷政變內憂外患的奧斯曼顯然不敵;然而戰事進至8月中旬,奧斯曼軍隊連續擊潰塞軍,反而進佔塞爾維亞大片土地;塞爾維亞大公米蘭·奧布雷諾維奇四世請求俄國立即參戰;

8月31日,新任蘇丹穆拉德五世「被患上」精神病,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繼位;

俄國急於挽救塞黑兩國,亞歷山大二世先向盟兄德意志詢問如果俄國對奧斯曼宣戰,德國將如何處理?俾斯麥表示堅決反對,同時也反對列強攻擊俄國;

俄國隨後向奧匈帝國提出構想:俄軍進駐保加利亞,奧軍進駐波黑,英德俄奧法意六國組織聯合艦隊進駐黑海海峽,聯合迫使奧斯曼同意巴爾幹諸國獨立。對此,奧匈斷然拒絕。

10月31日,為挽救瀕於滅亡的塞爾維亞,亞歷山大二世向奧斯曼發出了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停止進攻;哈米德二世只有接受;

在奧斯曼停戰之後,俄國利用休戰期立即開始戰爭總動員;為求一戰擊潰奧斯曼,洗雪20年前克里米亞戰爭之恥,1877年1月15日,俄國與奧匈帝國簽署「布達佩斯公約」:

「1、俄國擊敗奧斯曼後,保證不建立以塞爾維亞為主的巴爾幹大斯拉夫國;

2、戰後俄國獲得比薩拉比亞;(今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各一部)

3、戰後波黑屬於奧匈帝國;

4、戰後希臘獲得塞薩利、伊庇魯斯及克里特島;(相當於今天希臘國土的1/3)

5、奧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為國際共管之自由城市;

6、戰後巴爾幹半島各民族建立主權獨立國家。」

俄國認為,只要對奧斯曼的戰爭獲得奧匈帝國支持,就一定能速戰速決;只要短期內結束戰爭,英德法便來不及干預;

在外交和戰備都做好充分準備後,俄國、羅馬尼亞於1877年4月12日對奧斯曼帝國宣戰;

戰場在巴爾幹半島及高加索同時展開;俄羅塞黑四國聯軍(含保加利亞)共69萬餘人,其中俄軍48萬,塞8.5萬、羅6萬、保4萬、黑山2.5萬,其中有16.5萬俄軍在高加索作戰;奧斯曼軍共32萬人,其中12萬在高加索戰場;

俄方總兵力佔優,奧斯曼武器及海軍佔優,因為從德英美等國進口了大量軍火;戰至1878年1月底,奧斯曼漸落下風,遂向英國求援;英國海軍開赴土耳其海峽,以遏制俄軍對君士坦丁堡之攻勢;英國同時要求德國、奧匈帝國表明立場,制止俄國之軍事行動;

奧匈帝國表示明確反對俄國進入巴爾幹半島;法國則支持俄國與英土奧對抗,其口號為「支持巴爾幹各民族解放!」;

俄國在英德奧的干預下,被迫在距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聖斯特法諾停止了進攻;尤其是英國的干預,英軍艦隊已抵達君士坦丁堡海面,隨時準備登陸,陸軍也大量在馬爾他聚集;而英國國會2月1日通過了俄國若不停戰,英國將對俄國宣戰之議案,這給俄國造成巨大壓力;

1878年3月3日,俄國壓迫奧斯曼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

「1、 奧斯曼承認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三國為完全主權獨立國家;

2、 奧斯曼同意保加利亞建立自治國家,土耳其仍有宗主國地位,但俄國有駐軍權;(這個保加利亞公國包含默西亞、色雷斯大部、馬其頓全部,包括了今日希臘1/3的國土,及土耳其之歐洲部分。)

3、奧斯曼同意給予波黑、塞薩利、伊庇魯斯及克里特島高度自治權;

4、奧斯曼同意將比薩拉比亞、喬治亞及亞美尼亞一部割讓於俄國;

5、俄國軍隊可在黑海沿岸駐軍,並擁有穿越黑海海峽之權利;

6、奧斯曼向俄國賠款軍費開支、財產損失共計8.27億法郎。(摺合中國白銀1.23億餘兩)」

《聖斯特法諾條約》城下之盟雖然簽訂,但其內容卻是歐洲絕大多數國家萬萬不能接受的:

1、英國不能允許俄國艦隊可自由穿越黑海海峽,更不能允許俄國在愛琴海擁有軍港;(保加利亞公國的疆界範圍)

2、奧匈帝國沒有看到布達佩斯公約的承諾:波黑屬於自己、不在巴爾幹建立一個大斯拉夫國;

3、希臘沒有看到塞薩利、伊庇魯斯及克里特島屬於自己;

4、比薩拉比亞屬於俄國,而戰前俄國承諾該地區屬於羅馬尼亞;

5、塞爾維亞對這樣一個疆域廣闊的保加利亞公國感到恐懼,因為它自己想稱霸巴爾幹半島。

俄國要在巴爾幹建立一個大斯拉夫國,是為了透過這個國家使俄國在地中海擁有良港,並主宰巴爾幹半島;而塞爾維亞卻是個內陸國家,而且是否允許俄國駐軍,還要費一番口舌,這自然不如俄國自己隨心所願建一個保護國來的便當。

結果,除了保加利亞、黑山兩國贊成《聖斯特法諾條約》,歐洲其它國家均表強烈反對,英國、奧匈帝國尤其反對;羅馬尼亞反應最為激烈,羅軍與駐羅俄軍劍拔弩張,在布加勒斯特甚至開始交火;

俄國歷史學家反思,高舉聲援斯拉夫民族獨立之正義旗幟參戰的俄國,為何最終變成全歐公敵?俄國史學界認為,最重要原因是當時的俄國政府沒有遵守和奧匈帝國的《布達佩斯公約》,這導致了以後大局的被動和受孤立。我想,俄國史學界如果僅是這樣反思,那麼俄國將永遠走在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上。

《聖斯特法諾條約》的俄國簽字代表,中國人很熟悉,伊格納季耶夫,前俄國駐華公使、《中俄北京條約》的俄國代表;此時伊格納季耶夫已晉陞中將軍銜,擔任俄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1877年12月12日,伊格納季耶夫成為俄國國務委員並獲得伯爵頭銜;在《聖斯特法諾條約》簽約之後得以晉陞上將軍銜;

這場戰爭的源頭,波黑和保加利亞人的起義,便是伊格納季耶夫的傑作,他也因此被保加利亞人視為「國父」;至今在索菲亞還有他的雄偉紀念碑,保加利亞各地都有紀念他的地標;但在俄國,今天沒有對他的任何紀念物;

伊格納季耶夫的另一成就,是憑著口燦蓮花讓英國外交大臣索爾茲伯里幾乎相信,俄國在巴爾幹的所作所為,是讓那裡的基督徒免受穆斯林的迫害,能夠幸福的生活。

另外,所有那個時期的政治人物寫的回憶錄,都提到伊格納季耶夫的夫人葉卡捷琳娜,認為她的美麗可以征服世界。

隨著奧匈帝國也準備與俄國開戰,並已進行戰爭總動員後,俾斯麥終於坐不住了,他不能看到三皇同盟的瞬間瓦解;

1878年6月13日,在德國主導下,列強在柏林召開和會;俾斯麥力爭做一個誠懇中立的調停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