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網路

1

你知道嗎?

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幾年前從龍應臺的文章中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的心頭猛地一驚。

她寫道: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而父母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孩子往往已經進入了青春期。

之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集中爆發。

有人說是父母的更年期遇見了孩子的青春期,所以矛盾迸發了。

可真正的問題根源還是在於家庭教育。

2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個「問題家庭」。

最近,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可以說給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之所以取名「鏡子」,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

我也認真地看完了三集。

感觸很多,一時間還難以消化,因為值得思考的地方太多。

而印象最深的是那個不再相信爸媽的孩子。

一個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親身父母,那是怎麼的一種對抗?

哪怕父母說自己參加完父母學堂的課程之後會改。

但他一點也不相信。

父母以為他是因為早戀而不想上學,從來沒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

媽媽的情緒非常不穩定,兒子說不會相信媽媽會改。

40年的脾氣說改就改?不可能。

他不斷試探著父母,但是內心如同堅冰,而將希望放在小小的女友身上。

看看這些孩子,都對我們說了什麼?

「我覺得我們不是中了病毒,而是開始有了自己的感受。「一個12歲輟學的女孩說。

「我覺得這裡挺好,雖然物質條件差一點,但是精神感受上好很多。「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

這是對失敗家庭教育的控訴。

3

有父母說,孩子如今變成了這樣,完成是自由慣了,我們給了孩子太多自由了。

而實際上是行為上放任,精神上卻緊緊管束。

如今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重點,完全不像我們的先輩。

那時候是強調物質上豐富起來,讓孩子喫飽穿暖。

那時的人都很淳樸,社會也不是現在的模樣。

就拿如今風頭正興的共享單車來說。

以前的父母就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有一次在粉店喫粉,一個男孩高高興興地跑進來,跟媽媽說自己找到了一輛自行車。

不要付錢的自行車,等會還要騎回家去。

本來是共享的東西,但是那把鎖被人撬了。

這個孩子像撿到寶一樣想著佔為己有。

父母要不要教?

怎麼教?

如今,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有一個正確地價值觀,成為了重中之重。

因為經濟發展的太快,靈魂跟不上了。

沒有精神的構建,物質的滿足最後讓孩子覺得沒有方向,信仰喪失,理想缺位。

而且情感教育缺失,成為如今的教育之痛。

學校教育無法在情感上彌補孩子的缺失。

比如留守兒童,影片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夏陽。

父親是船廠工人,母親在做保姆。

25歲的夏陽不想工作,沉迷網吧,甚至不談朋友。

沉默的父親借了1萬外債送他去了訓練營,希望能改變孩子。

25歲真的不能說是一個孩子,應該說是一個男人,本應該擔當很多的責任了。

可他一直是留守兒童,好像一直沒有走出來。

他的世界裡,父母是缺位的,沒有父母的愛注入,孩子的心理就會扭曲。

我們村也有一個26歲的「小孩「。

他媽媽在他10歲的時候病逝了,一直由奶奶帶著,但是奶奶非常寵溺他。

一看到爸爸教育兒子,就說沒孃的孩子被欺負,可憐。

然後就一把老淚地把孫子摟著。

而爸爸又長期在外邊打工,管的越來越少。

中考的時候成績一般,沒有繼續讀高中。

敏感的他必須面對一個嚴峻的事實——工作。

可外邊的世界哪裡有奶奶的懷抱那麼溫暖呢?

喫不了苦,流不了汗,幹三天活就玩兩天。

最後回家過年的車費還要爸爸打錢。

如今就常常通宵混在網吧,回家就睡覺。

他敏感而暴躁,讓人無法靠近。

從小沒有父母正確地愛和教養,往往會形成這樣的人格。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格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個片面的階段。

所以看這部記錄片的時候,我發現導演選擇的是一個青春期孩子的切片。

但是我們從這些問題父母的反思中大致能看到。

其實問題在很早以前就埋下了。

只是父母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

4

其實,跟孩子比起來,父母更需要教育。

一個爸爸說,如果自己早5年參加這樣的家長課堂,那跟兒子之間也不致於變成這個樣子。

這個爸爸之前是懷疑一切的,就是不懷疑自己的判斷。

兒子威脅說要跳樓,但他還刺激兒子,說想跳就跳,他覺得兒子沒有那個膽。

而當輔導老師談及孩子的問題時,他會說兒子在騙老師,因為他的兒子他清楚。

而實際上呢,他只是用自己非常武斷地方式給兒子打一些「壞孩子「的標籤。

這樣的親子關係怎麼會不緊張。

更可怕的是,有太多不願面對問題的父母,不願承認問題的父母。

對學習保持一種拒絕的狀態。

其實學習不是說一定要去參加培訓。

但是要有一顆謙遜的心,願意改變。

而拒絕的那些父母,往往有充分的理由拒絕。

比如我自信我的方法是對的。

比如公司離不開自己,必須加班。

說來說去,都是孩子的錯。

但最後發現,原來自己先犯了錯,而且還一錯再錯這麼多年。

有一位做教育的朋友跟我說,「我們常常說要父母自我成長,到底應該成長什麼呢?」

我覺得成長來自「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親身實踐」

這世間沒有完美的父母。

很多人說小小魚很幸福,因為有我這個好爸爸。

其實,我身上的問題還一堆堆的。

但是我會不斷地反思。

有一天,傷害了孩子,我會道歉,更會告訴自己如何去克服。

要及時,不要總是等著。

因為等著等著,孩子就長大了。

到了那時候,你的道歉孩子會覺得沒用。

因為沒有了彼此信任的基礎,沒有了親密的親子關係。

就算你的愛一直在那。

可孩子就是感覺不到。

就好像,你永遠也摸不到鏡子裏的那個你。

當孩子真的到了青春期,父母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了。

這個時候只能靠社會教育了,但是你又變得不敢放手。

為人父母,一定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重視家庭教育,有自我學習的意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