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黃觀光路北上榆林市第二站即抵達綏德,這座有著陝北「旱碼頭」之名的城市,最響亮最該被記住的符號是「天下名州」和「綏民以德」的得名;「米脂婆姨綏德漢」的說法以及說書、民歌、剪紙為代表的民間藝術,當然還有天下第一筆、薛家渠遺址為代表的古遺迹遺址。  歷史故事裡了解古名州   榆林市東南部的綏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舊稱「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漢名邦」、陝北「旱碼頭」之美譽。綏德文明的篇章從石器時代就開始譜寫,在仰韶、龍山文化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代曾長期設立郡、州等縣級以上建制,名將能臣在此駐守主政。秦太子扶蘇、大將蒙恬在這裡駐守長眠,漢代名將李廣在此戍邊禦敵,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漢武巡邊都從這裡經過,綏德還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的故鄉。   綏德其名始於北魏時期,取「綏民以德」之意。《綏德縣誌》記載:綏德「金州名,本後魏綏州,宋為綏德城,金升為州,因城舊名也。」清道光二十八年,江士鬆手書「天下名州」四個大字,每字1.5丈,寬1丈,故後名「天下名州」。秦設上郡,漢立并州,唐置綏州,宋時歸屬西夏,時至明朝,成為明邊陲九大軍事重鎮之一的延綏鎮在陝北政治、經濟、軍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說到綏德,不能不提起秦將蒙恬和秦太子扶蘇。秦統一中國後派蒙恬率兵30萬與監軍扶蘇駐守上郡,修直道、築長城,逐匈奴,蒙恬戰功卓著,臨死前用狐尾狼毫造筆奏章,名垂青史。清人閻秉庚曾題詩曰:「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筆,難寫孤臣一片心。」而秦始皇長子扶蘇,因諫父皇焚書坑儒而被貶往上郡監蒙恬軍。始皇駕崩後,扶蘇受誣陷獲罪,並被賜死,放聲痛哭三天三夜,而致石壁上淌出數股淚滴般泉水,滴流而下,其聲似嗚咽,後得名嗚咽泉。歷代文人墨客對此多有題詠,唐代胡曾有《殺子谷》,曰:「舉國賢良盡垂淚,扶蘇屈死戍邊時。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當年恨李斯。」  賞石獅 吃美食  見證綏德味道   綏德位於榆林市東南部,東鄰吳堡,西鄰子洲,南接清澗,北連米脂,東北與佳縣接壤,東南與山西柳林縣隔(黃)河相望。黃河、無定河、大理河、淮寧河、義合河自境內而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風土民情造就了綏德獨特的民俗文化和建築藝術等。   綏德被稱為中國秧歌之鄉、民歌之鄉、嗩吶之鄉、石雕之鄉、剪紙之鄉。「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一首《三十里鋪》唱紅大江南北,至今仍是國內外很多音樂教材的必選曲目。綏德民歌手更層出不窮,從上個世紀50年代馬子青、楊巧、白秉權等陝北革命紅歌的傳唱者到楊進山、李治文等一代民歌宗師再到如今的「雒氏三傑」(雒勝軍、雒翠蓮、雒傑),完美演繹了綏德味道。   而綏德味道另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炕頭石獅。炕頭石獅產生在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帶,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一簇石雕藝術奇葩。陝北炕頭石獅分布在榆林、延安、渭北地區的每一個縣,但在綏德及子洲更為普遍,綏德文化館收藏有不少炕頭石獅,除少數是在世的老藝人雕刻外,絕大多數都是名家名戶經歷了許多代人傳下來的。   綏德是陝北文化的濃縮地,其建築藝術、生活民俗是陝北民俗的典範,窯洞、婚俗、嗩吶等充滿了濃郁的地方味道,尤其是婚俗,程序繁雜,禮儀齊備,規模盛大,紅火熱鬧,電影《人生》的婚禮就是依據綏德婚禮的程序設計並在綏德縣的一個小山村舉辦的。而最為代表綏德味道的還數炒黑塄塄、黑粉、碗砣、油旋兒、拼三鮮、煎餅、油膏、雪花等風味飲食。  看天下名州石牌樓  游漢畫像石展覽館   來到綏德,除了聽到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歷史,品嘗風味美食,還可以走進綏德歷史遺迹和遺址,感受這座天下名州的歷史與現在。   首先推薦的是天下名州石牌樓,牌樓位於綏德縣城南五里的學子大道與210國道丁字交匯處,石牌樓為五門六柱十九樓,雙面單式結構,長36.9米,高16.9米,有一千一百六十八塊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正上方有書法名家鍾明善的雅題「天下名州」四個大字。位於綏德縣城疏屬山扶蘇墓側的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也值得一去,這裡漢畫像石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累計出土漢畫像石500多塊,其中200多塊先後調往北京、西安,由國家和省博物館收藏。目前,館藏漢畫像石300多塊,占陝北各縣出土漢畫像石總數的80%以上。主要反映了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至永建三年(公元128年)前後的社會生活風貌。   綏德還有一個推薦去處是綏德師範,這個1924年在李子洲等共產黨人的爭取下創建的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是邊區政府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如今舊址還在,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除了這些,綏德韓蘄王廟、天寧寺、合龍山祖師廟、龍泉洞、陝北特委會議舊址等景區景點,都值得慢慢遊覽、回味。  >>專家點評  點評人:張艷茜   陝西省政府優秀編輯獎、柳青文學獎獲得者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  穿越歷史烽煙  說說從古到今的知名「綏德漢」   陝西沿黃觀光路要經過的綏德,乃歷史上塞北的軍事重鎮。綏德曾經以州府建制設立,故素有「天下名州」之譽。今天綏德縣城所在的城關鎮就叫做「名州鎮」。「米脂婆姨綏德漢」,就這樣,綏德人在民謠中出了名。綏德人不僅以聰明、勤勞、儉樸、堅韌不拔的性格令人敬佩,高大、剽悍、英俊,頗有北方陽剛之氣的綏德漢,更是聲名遠播。   綏德縣城中心十字街頭佇立著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的石雕塑像,這位有著錚錚傲骨,因憤懣憂鬱客死他鄉的英雄,成為綏德人心目中真正的綏德漢子。歷史上還有兩個人不是綏德人,但他們都把自己的靈魂永遠託付給了綏德。秦時的扶蘇與蒙恬,他們長眠於綏德,是不是應該被稱為「綏德漢」?   順著沿黃觀光路北上,除了聽聽故事和歷史,綏德正在打造的紅色文化、秦文化、漢文化構成的三大核心板塊,以六大景點中的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漢畫像石展覽館、秦扶蘇文化苑為主體的旅遊項目,值得你穿越歷史的烽煙和路途走進它們,走進現代感十足的名州——綏德城。 華商報記者 李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