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大國工匠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匠人的國度。

早在人類原始時期,古代先民發明瞭石斧、石錛、石鑿、石刀、鋸齒刀等原始生產工具。人類有了生產工具,便開始構築自己的棲身之所。從原始部落的人類穴居方式,到土木混合結構的房屋,勤勞智慧的先民憑著自己的雙手,打造出方便使用的器物,裝點著五光十色的生活。出色的匠人由此應運而生。

本世紀以來,國際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舉國上下全民達成共識的自覺行為。人們意識到,當工業化帶來的喧嘩和商業化伴隨的拜金主義困擾著我們時,我們多麼需要放慢腳步,回眸故鄉與童年,從創造了人類文明財富的民間匠人身上,吸取他們的優秀品德,弘揚「工匠精神」,為民族與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柔軟而精美的寶貝——錫

錫,一種古老而又柔軟的金屬。當它第一次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時候,就註定了要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凡的作用。從遙遠的青銅時代器起,它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青銅合金的重要組成部分,銅與錫結合,兩種柔軟的金屬,立馬變的堅毅起來。而他們也得到了榮耀的稱號「青銅時代」。即使時至今日,錫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擁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機械中的焊接需要用到它,食品藥品等包裝也要用到它。可以說錫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無處不在,它在我們整個人類歷史中承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盛產大錫而聞名於世——錫都

在雲南省南部,距昆明約280公里的一座小城以盛產大錫而聞名於世,是全國有色金屬工業基地之一,素有「錫都」之稱。舉世聞名的錫都——箇舊市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位於北迴歸線上的城市之一,市區周圍羣山環抱,中間鑲嵌有一個0.7平方公里的金湖,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是一個真正的氣候濕潤、景色迷人、四季如春的地方。這座被收入《大不列顛百科辭典》的城市,因錫礦開發歷史悠久(2000多年)、儲量豐富、冶煉技術先進、精錫純度高而聞名國內外,得享「錫都」美譽。

錫這種神奇的金屬在歷經數千年的時間裡,一直以一種簡單的物理轉換方式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作為青銅器的必備原料,大錫曾一度在遠古青銅時代享受過第一波的珍視,但在工業時代真正到來之前,有一千多年時間,箇舊錫礦的開採之所以一直保持在低調、原始的狀態,與它柔軟的金屬特性有密切關係,農業時代的人們更看重的是堅硬的鐵,錫只能算邊緣金屬。因此,當曾盛產錫的江蘇那座城市從有錫變為「無錫」之後,中國人的生活並未因此受到任何困擾。直至近代工業發端,進出口貿易波瀾漸起,箇舊,這座深埋著無數寶藏的城市才開始正式進入世界的舞臺,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

以錫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屬工藝品——錫器

錫器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著與錫器有關的記載:在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80年至1350年)金字塔中發現的錫手鐲和錫制「朝聖瓶」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錫製品;在日本宮廷中,精心釀製的御酒都是用錫制器皿盛放;英國與德國的皇室也喜愛用錫制器皿來盛放啤酒;羅馬帝國是最早將錫制器皿大規模用於家用器皿的文明;而在中國古代,人們早以懂得在井底放上錫板來凈化水質,皇宮裡也常用錫制器皿來盛裝御酒。錫的質地比較柔軟,所以必須要與其它的金屬元素製成合金,才能用來製作成錫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人發明瞭一種由錫、銅、銻組成的新合金,被稱作「大不列顛金屬」,這種合金被廣泛地用來製作錫器。在中世紀以後,錫製品繼續保持流行勢頭,並且很快就替代了其它器皿,進入到尋常百姓家。

在錫都箇舊有一條「錫行街」,因當時製作錫器皿的人家多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長的一條小街上,集中了錫制工藝品的作坊40多家,他們邊做邊賣,從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風箱、敲打錫鉑、叫賣商品的聲音。由於錫器工匠們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因而生產的錫器皿品種也逐步繁多,藝術價值也日漸提高。這些錫製品除了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法國、日本、香港、緬甸、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箇舊的錫工藝品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最早的錫器工匠也多是來自江西一代的手藝人,日子長了一些當地人也學會了這門手藝,而且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錫製品也逐步由生活實用型發展為陳設觀賞型。民國初年,錫制工藝品世家,箇舊當地人李偉卿設計製作的「關雲長勒馬望荊州」錫製品,人像和馬形的神態都十分逼真,雕刻工藝也十分考究,關雲長衣帽邊沿均用錫絲鑲嵌,整件作品完全用小刀小錘敲打而成,打磨極為細緻,顯得格外地光彩奪目、典雅華貴,代表了當時的錫工藝水平,這件工藝品曾參加「巴拿馬亞太博覽會」,並榮獲特等獎。

建國後,箇舊的錫工藝品不僅繼承了傳統的製作技藝,用料也專選四九高純錫,而且在品種花色和構圖製作上也進行了大膽創新,其中「獅頂錫漆座香爐」、「獅頂花耳三足香爐」等錫制工藝品,以較高的製作藝術和觀賞、收藏價值深受國內外業內人士讚譽。由李偉卿的兒子、原箇舊市錫工藝製品廠設計師、已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宗澤設計和參與製作的錫制小水煙筒、筆筒、筆洗、花耳香爐、唐馬、鳳燭臺、牛頂罐七件錫工藝品被國家徵集為一級珍品永久收藏保存。特別是「錫制小水煙筒」,由於取材新穎,設計巧妙,做工精細,紅河風情濃鬱,並融入了新工藝,通過創新加工,使其更具藝術性、觀賞性而被社會團體和個人友情來往作為禮品相互饋贈,以及慶典活動的首選紀念品。

箇舊的高純錫是被公認的無毒、無害、無味綠色環保金屬,用它製作的茶筒來裝茶葉,上百年色味不會變,酒具盛酒冬暖夏涼、且淳厚清洌。有人做過試驗,在茶筒內滴一滴水珠,時隔3個月再打開茶筒,看到水珠還可以滾動。由於錫茶筒無味、結構緊密、不透氣,歷來是裝茶葉最好的器皿,所以錫茶筒在臺灣和沿海一帶空氣潮濕地區一直暢銷不衰。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錫工藝品的種類也在不斷擴大,這當中噴砂、噴塗、打砂、斑花、貼花、浮雕、拼接、履膜、鑲木及「斑錫」新工藝,又為傳統的錫工藝美術製品增添了新的藝術效果。錫畫,是錫制工藝美術品中的又一枝奇葩,它是用浮雕形式同錫傳統手製工藝結合而成的金屬畫,通過解圖、雕模、澆鑄、焊接、裝飾等工藝製作而成,新近又發展為鑲嵌填漆製作,色彩更加豐富,表現力更強,自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也就更高。

大國工匠中國錫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

在一條幽靜復古的小巷被城市的喧囂浮躁的高樓大廈遮擋住的時代,被擋住的不只是平靜安寧的內心,還有那些逐漸被遺落的手藝者。也許,多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後輩只能在博物館中,對不少失傳的老工藝品空餘讚歎,而又有誰能將它們傳承下去呢?我們要做的就是,守住那些快要被遺忘的東西。 我們必須思考在快速消費的時代需要什麼?

快節奏的生活和快消的生活用品,給人帶來焦慮和不安,手作的器物也被工業所替代,失去其原本的色彩,這時候總會有些人站出來只為傳承傳統的珍貴文化。

斑錫龍的創始人賴慶國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師不是一種榮譽,而是一種責任」。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賴慶國如此說道。以大師之責,奉歷史之任。

第一次改革開放時期,斑錫龍創建人賴慶國先生進入錫花工藝廠跟著林尚英、吳學明等一批錫工藝界優秀的老藝人學習,這些老藝人代表了千百年來在錫工藝這個行業當中,代代相傳的一種手工技藝。這三年的學習為賴先生以後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其一是因為賴先生學習到了千百年來製作錫工藝品的手工技藝,如何讓一種冷冰的金屬,通過幾十道的手工和智慧,形成了一些實用且美觀的工藝品。其二是學習到了這些老藝人身上千百年來傳承的一種精神,因為他們本身就代表了千百年來這種技藝的傳承和堅持的精神。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在擁有很多的同時,也在失去很多。我們失去了很多因人本性而發出的非常需要的情感。手工創作出來的東西恰恰能把人們已喪失或將要喪失的情感,通過高超技藝承載在創作的作品上。基於這份因人文因素而產生的情感,不僅彰顯了歷史文化,更通過人與物的交流把這份精神傳達給了得到此物之人。更能利於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人與歷史的溝通。而手工之作就是這樣一種能夠聯繫傳承這份情感的因素。

「最難的是堅持,越是需要堅持的東西就是越難的。這個詞說的很簡單,但對於我們來說包涵了很多。在錫工藝逐漸改變為機械澆築加工的時代,我們選擇堅持了手工技藝,所以我們今天的手工藝品成為了業內有規模有批量的製作的最好的。有很多機會可以誘惑你不再堅持,我們做其他業務可能比我們堅持傳承手工業更賺錢。曾經我有機會去做礦產行業,有機會去做房地產,有機會去從事仕途,但是這樣我們的傳承就斷代了。人生能做好一件事就不錯了,也許你們聽到過企業發展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一切的困難只要你堅持了就肯定能做好。」正是因為這一份堅持,讓賴先生闖過了一個個難關。這也是賴先生為什麼要提倡用手工技藝作為錫工藝品核心的原因。

「一個大師,不只是製作幾個精美的物件擺在那裡,還要為這個行業做出貢獻,起著標杆性作用。」直至今日在賴慶國的堅持之下,斑錫龍旗下的產品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受到了收藏者和消費者的歡迎。其以超高的標準以及產品質量,成為了業內手工製作錫器的第一品牌,真正的起到了「標杆」的作用。

拙具·善藝·融心·出美器,用傳統的工具,通過歲月沉澱的技藝,融入心血,製作出具有人文溫度的錫器。 沉靜浮躁喧囂的心,在一敲一打中靜靜的感受時光的美好,將時光融入作品中,賦予每一件作品靈魂。這就是手作的獨特魅力。

手工製作之所以珍貴,因為它不僅是造物,更是一個人若干分生命之一。效率使時代發展,卻使一切廉價。本應融在物品裏的生命被稀釋的如同滿街沒有西瓜味道的西瓜。如果有人把生命的一段時光物化交給你,請你務必珍惜。

錫如何一步步走來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塊錫的蛻變

錫器——以錫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屬工藝品,目前有機械加工和純手工製作兩種製作工藝,機械加工是應用模具澆鑄成型的加工方式,一般為熔錫---添加合金---熱澆鑄—機械車光—機械拋光,等5道工序;手工製作錫器一般有設計—熔錫—製片—放樣—下料—成型—整型—焊接—銼焊疤—初車—內車—精車—外車—拋光—刮擦—構思裝飾—手繪—雕刻—修整—玄默等大小的50多道手工工序。

由於兩種工藝的不同,其錫器產品就有著不同的感受:手工製作的圖案都是有著書法、美術基礎的師傅雕刻上去的,每個作品細節都會略有不同,飽含著匠人的心血,讓人有一種天然親近感,溫潤而有人文氣息。機械加工的是由模具批量加工,產品千篇一律,形成的器形和圖案都很生硬,冰冷而沒有生機。手工製作的錫器顏色接近銀色,機械加工的錫器顏色會稍微暗一些。手工成型的有明顯的焊接部分,機械加工的機械車紋會十分規矩和明顯,人工車光的紋路會比較細膩。

手工製作的難度與機械加工的難度,有著天壤之別。而由於傳承的沒落,現在擁有手工製作錫器技藝的匠人越來越少。並且手工製作的錫器難度不僅在工藝流程上比機械加工的錫器複雜得多,在每一道工藝都要十分講究。人工製片好以後通過圖紙計算和放樣,還需進行弧度的測量,要對錫器的不同器型下的收縮誤差進行計算。

一個錫器少則六七個部分構成,多則十幾個部分構成,每一個部分都由匠人經過放樣,下料以後藉助輔助模具手工敲打焊接製作而成。這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在製作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很多問題,比如錫器的密封性。

而錫器的密封性又由三個部分構成:

錫罐口的接觸面積:通常就是我們說的罐口的高度。高度應該適量為好,太高會出現罐蓋因為密封太好,罐內壓強比罐外大,而導致罐蓋完全蓋不下去。而高度不夠又會出現密封性不夠的情況。錫器罐口的圓的圓整度:如果圓整度不夠,那麼罐蓋就會出現卡住的情況。為了保證圓的圓度,每一步都需要按照圖紙精準的製作,下料的時候每一塊料都需要精準的切割,鈑金工在敲打成型的時候需要敲圓,車工在進行車削加工以除去多餘毛坯的時候也需要保證車出來的圓整度。假設下料時就出現錯誤則會導致車的時候料不夠或者太厚,就必須返工,把廢料重新熔煉製片。所以每一道工序都非常嚴謹,越到後面越需要認真仔細。罐口的間隙度:罐口的圓要比罐蓋的圓小一些,通常我們說的6到10個司的間隙就是罐蓋與罐口的間隙,6到10個絲的間隙大概就是一根頭髮的六分之一,精細程度可想而知。

還有對錫器焊接的把控。一個錫器少則由六七部件構成,多則由十幾個部件構成。而這每一個部件都需要單獨製片敲打成型再通過初焊連接起來,最後要把這每一個製作好的部分通過成品焊焊接成一個整體,成品焊不可逆,一旦出現失誤,整個作品只能報廢處理,而一個焊接師傅需要五六年才能熟練掌握。有的錫器焊接處出現黑點的原因則是因為溫度不均勻造成,溫度稍微超過一點就會產生黑點。在焊接的時候完全由焊接的師傅憑藉經驗把控。除去這些以外,還需要為每個部件的焊接部分的焊疤進行挫平打磨光整。而且這些工序不是一道流程流水完成,一些部件,在完成的時候,由於無法打磨到內部,所以在焊接部件以後需要去把部件內壁拋光再反回來焊接成一個完整的錫器。

以錫為紙,以刀代筆。雕刻與在平面的紙上作畫又有所不同,錫器是一個立體的載體。在有弧度有立面有曲面有拐角的載體上作畫,把畫畫好只是一方面,還要以刀代筆,最核心的就是在上面創作詩書畫印。在立體的東西上作畫與在平面上作畫除了難度不同,更重要的是掌握流暢的雕刻技法,才能表現出字畫的粗細和深淺變化。在立體的載體上表現不同字畫的立體變化,必須使用不同的雕刻方法和雕刻工具、雕刻力度才能表現出靈動的感覺。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是技術達到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於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並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真正屬於自己理想的刀法。那種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用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它平面材質無法達到的。

採訪手札——後記

第一次見到賴先生的時候,你會莫名的被某種氣場吸引。賴先生說起話來,不急不緩,邏輯清晰。說話間帶著一種只有大師能感悟到的思想,卻總能給你一股親切感。賴先生說責任自始至終貫穿與整個過程之中。大師只是別人給的一個稱號,別人可以認為你是大師,但自己不能認為自己是大師。一旦這麼想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師了,因為學習與成長永遠在路上。

2月份的錫都,天空很藍很透,清新的空氣中帶著濕潤的水分子,四季如春的獨特氣候與周圍的城市區別開來,獨具個性。由於筆者出生於這裡,天生便有對這裡的一份熱愛之情。時隔幾年再次回到故鄉的懷抱,又是採訪故鄉的人物,一種親切之感猶然而生。一湖金波,兩岸山綠,環出一個神奇的如聚寶盆的故鄉。這裡氣候宜人,文化底縕深厚,這詩意的故鄉孕育出一位位傑出的大家和開拓者,他們就像這座城市的脊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