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一本書是《哲學導論》,作者是張世英。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入門故事書,貫穿始終的中心思想非常集中,前後篇章在內容上有連貫緊密的邏輯。總而言之,並不可怕。

《哲學導論》張世英

前情提要

西方哲學史上普遍流行的分類法,將哲學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

本體論追問我是誰,我在哪?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

認識論追問我到底能不能認識世界,我所知道的東西到底對不對,怎麼判斷對不對?

價值論就是對我而言什麼是重要的?我看中什麼?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中國哲學中的「天道」相當於本體論,性命方面相當於價值論,基本很少有認識論。

本書結構

這本書按照哲學的分類來安排內容,第一篇講本體論和認識論,第二篇和第三篇講的審美觀和倫理觀同屬於價值觀,第四篇講歷史觀,第五篇簡單回顧了一下哲學史。

整本書的結構如上。雖然分為許多篇,但是中心思想是集中的,一句話總結就是

反對西方傳統哲學史上的主體與客體二分的思維方式,將哲學從抽象的天國拉回到具體的人世和現實生活,強調人與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亦即作者所說「民胞物與」「萬物一體」。

我理解的是,只盯著眼前的六便士,是因為你只懂得主客對立,而抬頭看月亮纔是人活著的目的。所以提倡我們,人生苦短,活出美感。幹了這雞湯!

前後篇章也不是相互並列的關係,第一篇是基礎,也是核心,其他篇章在此基礎上自然引申而出。我想,讀書應該走的是樹狀圖,內容枝枝丫丫延伸而出,而不是像竹子一樣,直愣愣一株。

所以今天只寫第一篇,可以與其他書一起念,第二篇審美觀可以與葉朗《美學原理》一起讀,主要觀點是相似的,而《美學原理》又可以和許許多多的美學書一起讀。

第一篇導圖

第一篇的全部內容如圖所示:

第一篇思維導圖

首先,人與世界萬物關係主要有兩類:「萬物一體」(天人合一)和「主體-客體二分」。

「萬物一體」的關係中,人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觀者,而是「糾纏」在世界之中,這種「糾纏」就是「生活」。

「主體-客體」關係中人將世界萬物當做認識對象,探索、馴服,目的性和功利性強。

二者的關係不是誰優於誰,而是一個遞進的關係。海德格爾的基本思想和意思也就是在辨別此二者的區別與聯繫中闡明的

P7:海德格爾的語言比較晦澀,他的基本思想和意思還是比較清楚的:生活、實踐使人與世界融合為一,人一生下來就處於這種一體中,所以「此在」與「世界」融合為一的關係是第一位,「主客關係」是第二位的。(生活、實踐是最根本的,思維認識是派生的)

在西方

在西方哲學史上,先是經歷了原始的「天人合一」,它讓人有詩意,卻沒辦法科學的認識事物;「主客二分」則必然產生科學,推動了現代科學的發展,但是他讓哲學蒼白無力,讓生活枯燥乏味,讓人的精神境界低下,物慾橫流,還導致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西方近現代哲學則倡導在「主客二分」關係之上追尋更高級的「天人合一」,這種更加高級的「天人合一」是人類精神意識發展的最高境界,它就是審美意識(第二篇的審美觀即是在這個基礎上接著展開探討),海德格爾是西方現代哲學中高級的「天人合一」和反舊形而上學思想的一個主要代表。

定位了海德格爾,也能更容易理解他的存在主義是什麼樣的東西,不過這只是參考,就像看電影不能劇透一樣,看一本書之前最好洗凈腦子裡的標籤,讓它還原成它「原本如是」的樣子。

以上是西方的狀態,他們的原始「天人合一」到柏拉圖開始就有了「主客關係」的萌芽,直到近代,笛卡爾明確提出此關係,黑格爾將「主客二分」推向極致,之後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出現了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開始反對舊的主客關係。這也是西方現代科學發展非常發達的思想根源。

在中國

而中國則在很長的時間裡都處於一種原始的「天人合一」的狀態,模糊的覺得人與自然通靈,「主客關係」也存在,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讓中國成為一個「詩的國度」,但是自然科學卻幾乎沒有發展。

作者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定義為「前科學的文化」,把西方現代文化稱為「後科學的文化」。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的因素比較缺乏,所以中國就個人而言缺乏科學精神或者說缺乏求實的境界:見機行事,不做分析,不追求嚴格的秩序,遇事但求「差不多」、「過得去」就完了。這是我們要去提高的地方。

直到19世紀末,譚嗣同等進步人士為了救國而大力介紹西方的「主客關係」哲學,其實就是學習西方科學。因此中國是沒有經歷過「主客關係」這個階段,直接將西方思想引入,學的不怎麼像。

現今,西方近現代從黑格爾以後,已經發現了「主客二分」思想的弊端,開始有意超越之,而中國仍然陷在其中,仍然慢半拍,所以作者要做的正是超越「主客二分」,但是結閤中國原始的「天人合一」觀念探索一個更有特色的道路(這個道路在哪裡呢,不知道)。

事實上,中國原始的「天人合一」觀念有其高明的地方,這一點是西方缺乏的,這也是西方人眼中,東方既神祕又詩意的原因。現在他們又在費勁達到一種類似中國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者提出對未來哲學和文化的一點期望:在科技繁榮的今天,我們不可能再以簑笠、荷鋤為審美題材,但是仍然可以在高精尖的科技園裡寫出「後科學文化」時代富有中國傳統審美特色的文藝作品。

從更長遠的層面來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的這個發展路徑不一定不好,「置之死地而後生」,中國文化的下一次崛起蘊含在中國古老的「天人合一」云云,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那些精華當中(去除糟粕),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去撿起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因,總有一天我們會去老祖宗那裡尋根,不過先得我們有了錢纔可能發生,我們是看不到了,估計我們的孫子也看不到,且等一等。

雖然國家的未來我們看不到,但是從個人發展來講,個人精神也經歷了這三個階段,而人的境界也由此劃分出四個等級,一個是欲求的境界,第二是功利的境界,第三是道德的境界(沒有脫離功利境界),第四個階段也是最高階段,即審美的境界,這是個怎麼玩味都無法窮盡的話題。

特別有意思的是禪宗關於「自我」「本我」的思想,超越了「自我」將可見到「萬物皆如其本然」「隨處做主,立處皆真」。

P106:萬事萬物既保持了各自的獨特性,又相互融合,圓融無礙,這種禪悅、安寧的境界與主客二分中的「自我」執意以我為中心、把人與我對立起來的焦躁不安狀態迥然不同。這種境界與中國道家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界是相同的)

第二篇會講審美觀,和葉朗先生的《美學原理》有一脈相承之感,可同讀。

文摘

下面是一些精彩的文摘,原本第一遍讀完覺得得畫圖,第二遍讀完覺得這是一本只要get到核心思想就可以拋下的書,第三遍才發現這本書遠沒有結束,得一直回訪。

P7:人在認識世界萬物之前,早已與世界萬物融合在一起,早已沉浸在他所活動的世界萬物之中。

「一切沉思、嚴肅的探索和思維皆源於生活這個深不可測的東西」——狄爾泰

P20:尼采認為蘇格拉底用邏輯推理即他的概念辯證法為道德——「美德」辯護,使人失去了活生生的、自然的生活。

柏拉圖接受了蘇格拉底的改變辯證法,創造出一套理念體系,認為「至善」的理念是最高理念,是「真正的世界」,希臘人原本具有的那種泰然自若的自然生活態度被柏拉圖的「至善」弄得蕩然無存。

(就這樣輕易地否定了人家一輩子的心血,尼采祖宗真的是把空氣都要懟翻了,如此超越時代不死纔怪,又如何能教人不愛)

P28:審美意識的天人合一,其核心在於感情的真摯,真正的使人都是最真摯的人,其活動不是出於應該,而是出於自然的真摯,故有許多詩哲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

P45:萬物相通,萬物一體,這是一個千差萬別而又彼此融通的世界。

P46:哲學的最高任務不只是達到同一性或相同性,而是要進而達到各種不相同的東西相互融合的整體,亦即達到天地萬物之相通、相融。

P51:思維總是企圖界定某種事物,劃定某種事物的界限,但這種界限是不能絕對劃定的。我們應該成人思維的侷限性,但也正是在思維邏輯走到盡頭之際,想像卻為我們展開一個全新的視域。

P62:人生乃是作為有知、有情、有意、有本能的人與萬物融合為一的整體,這纔是真正的現實,纔是真正達到了人與萬物之間無限隔的境地,也可以說是真正的無限。

P65:從個人來說,超越主客關係,達到人與萬物融合為一的境界或海德格爾所說的「此在與世界」的關係,(即「在世」的境域),乃是個人意識發展的更高級的階段,是一種超理性認識的階段。一個完全不能超越主客關係階段的人是根本沒有詩意的人。

P77:境界就是一個人的「靈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於其中的、有意義的世界。

P80:主客關係的哲學思維突出認識活動在人的生活整體中的優先地位。一方面認識活動給人的物質生活帶來了巨大利益,另一方面,人卻成了只有認識而缺乏感情、缺乏慾望的無實際生活氣息、蒼白枯燥的人,認識活動於是脫離了人生的目的,人實際上脫離了活生生的生活世界。

P82:社會歷史是一個無情的大舞臺,它讓具有各種境界的角色在意識不到自己境界的情況下充分自由地進行各種自具特色的表演活動,相互角逐,相互評判。

P113:我們應該生活一天,就做一天的追求,一日至死,就安然無謂的死去,這纔是真正做到不執著,真正做到超脫。

P126:那種以為脫離紅塵、不識不知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聖潔清高的看法,把「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理解為單純的悠閑自在、清靜無為的看法是對超越的誤解,這種所謂超越,實無可超越者,無可掙扎者,既無痛苦磨鍊,也談不上聖潔高遠。

P197:崇高不是高傲自負,那是一種虛假的崇高,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應是悠閑自,而是經受得起痛苦的超越。

天地萬物與人原本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王陽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