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6個省會城市GDP最新排名出爐,西安位列第八,增速第一。

4月9日,《人民日報》公衆微信號發佈一則《26座省會GDP排名出爐!廣州總量第一,增速第一的竟是…》消息, 文中指出:西安市GDP名義增速接近20%,增速全國第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西安的科技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爲省會城市第一。

經走訪市科技局、市統計局瞭解到,我市不斷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全市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爲大西安大發展提供了強勁“引擎”。

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的企業數量、規模和研發經費投入、科技創新產出等呈正相關關係,企業創新活躍度高的城市,基本上也是經濟比較發達或發展迅速的城市。

研發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研發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而企業研發投入佔其主營業務支出的比例則能反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研發投入大是我市增強對全省貢獻的一大“利器”。

2017年我市研發經費支出資本化帶來GDP增量約200.91億元,佔全省的比重在75%以上。

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848.42億元,連續五年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獲批“國家知識產權運營試點城市”和“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

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有較大幅度增加,人均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副省級城市前列。2017年上半年,西安市發明專利申請量7596個,同比新增1960個。

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新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增長達26.8%。

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39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14.9%,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發展較快,分別增長22.1%、20.9%、15.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比和企業專利授權大幅提升。法士特和樂業光伏產值突破百億,過百億企業突破11家。

加大科技投入,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長64.8%。

衆創空間達到422家、面積1389萬平方米,累計入孵企業11529家,吸引創業就業人數22.96萬人。

……

我市科技研發對GDP的貢獻如此之大,奧祕何在?

奧祕一

充分利用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

西安科研人員密度居全國之首,擁有各類科研開發機構3000多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1家,兩院院士67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80萬人。

西安國防科技資源綜合評價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北京)。擁有全國近1/3的航天科研生產力量和近1/4的航空專業人才和高精尖設備,國防科技工業涵蓋航空、航天、兵器、電子、船舶和核技術等六大領域。

西安是“全國十大創新型城市”之一。擁有普通高校63所,研究生培養單位46個,各類中等職業學校189所,高等教育在校學生120萬人,每年高等教育畢業生超過30萬人,碩士、博士畢業生2萬餘人。

奧祕二

創業經濟顯成效

創新活動增引力。“科技人才峯會暨夢迴長安校友行”+“首屆世界西商大會”+“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夢迴長安——百萬校友迴歸·西安交通大學專場”+“首屆全球程序員節”“第十二屆中國西安國際科學技術產業博覽會”“中韓(西安)高新技術展洽會”“絲綢之路國際創新設計周”“第二屆中國創新挑戰賽”“2017西安國際創業大賽”……

馬雲來了,愛德華·莫澤來了,史蒂夫·霍夫曼來了,董明珠來了……柳傳志回來了、周鴻禕回來了、陳志列回來了……

產生全球影響力的系列科技創新創業活動,點燃了西安高校師生、校友的激情,吸引了世界企業家和投資者的目光,發出了“大西安,最中國”的呼喊!

“硬科技”已經成爲西安的城市新名片。

校友迴歸增動力。201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等17所高校的500餘名校友迴歸參加了“科技人才峯會暨夢迴長安校友行”和首屆西商大會。高校校友投資項目及意向約540項,總規模1688.33億元,校友捐款5.5億元。

國內外院士專家、知名企業家、投資人等各界嘉賓近1000人出席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開幕式

11月,國家部委領導、省政府領導、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相關領域院士專家、科技企業領袖、知名投資人等各界嘉賓近1000人出席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開幕式。

12月,“夢迴長安——百萬校友迴歸”,西安交通大學校友帶着1200多億的項目回來了。

知名創業服務和投資機構、新興產業企業及硬科技領域技術研發中心不斷落戶西安,車庫咖啡、3W咖啡、騰訊衆創、頤高衆創、中興衆創空間(西安CGO實驗室),阿里巴巴、石墨烯產業創新基地、西安量子文化產業城,光啓高等理工研究院、知盛數據中國研發中心等進駐西安,還有遠望谷科技、雋美泰和、摩比天線……

奧祕三

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式

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權改革”“試行科研人員創新激勵制度”“創新技術轉移轉化模式”方面形成了“一院一所”和“一校”成功經驗。

促使企業真正成爲市場化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主體。出臺技術轉移交易補助政策,對於企業通過技術交易開展創新活動的投入進行補助,專門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獎”、“創新企業家獎”;設立領域技術轉移專題基金,引導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開展“高校院所創新型人才服務企業工程”,成立“西安地區高等學校服務企業行動聯盟”。

加快建設技術大市場、金融大市場、人才大市場。推進技術、人才、資本、產權等創新要素的有機結合,以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和服務專業化爲方向,使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躍上新臺階。

奧祕四

推進軍民融合有序發展

加快構築軍民融合發展的新興技術高地。圍繞航空產業基地、航天產業基地和高新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經開區兵器工業基地的發展,加快推進軍轉民、民進軍、軍民兩用技術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促進更多企業和重大項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羣。

推進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支持創新載體建設。全市先後組織了10個協同創新聯盟和產業基地。

建設軍民融合孵化平臺,推動軍工資源開放共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依託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全省軍工資源(儀器設備)信息庫,開展了全省軍工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及信息服務;建設的新型衆創空間和孵化器已經成爲我市促進軍民融合的有效載體。

今後,我市將繼續大力,推動技術研發主體發力,服務大西安大發展。

1、大力培育科技企業小巨人,壯大創新主體。

到2021年,在我市優勢產業領域和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培育行業領軍企業100家、瞪羚企業200家,全市科技企業小巨人達到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2萬家。

2、引導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支持領軍和優勢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以自主研發、委託開發、聯合開發及吸收技術入股等形式取得產業關鍵技術和核心專利;支持企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六大千億級產業和九大戰略新興產業中佈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

3、繼續提升高等院校創新支撐能力。

支持駐市高校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落地建設,推動高校大型科研設備、儀器面向企業開放共享,到2021年,全市大型儀器設備入網共享20000臺(套)。

4、強化研究院所創新轉化能力。

支持院所前沿技術創新研究,攻克一批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推廣“一院一所”模式,探索適用不同類型科研院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新模式。依託院所在成果轉化驗證階段的創新優勢,圍繞優勢專業和產業領域,提供重大科技成果驗證與產業化服務。積極爭取和支持國家科研院所和央企在西安佈局建設研發中心、聯合研究院、先導院等研發機構。

5、打造“創業西安”城市品牌,優化創新環境。

實施“創業西安”行動計劃,加快衆創載體建設,紮實推進“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到2021年,衆創載體數量超過500家,面積超過2000萬平米,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超過1000家。

6、創新絲路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

實施“1233”工程,建設技術轉移創新雲服務體系平臺、打造2大創新支撐中心、設立3大創新智庫、組建3大行業組織,打造西部最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交易樞紐。到2021年,全市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

發揮我市科教人才優勢,助力大西安大建設大發展,潛力巨大 ,前景無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