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沒有物慾牽累蒙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陽明則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數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為物慾的蒙蔽。

當今時代,這點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7

心正就是少發怒

原句: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注意和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8

好好吃飯,也是修行

原句: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大意: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感悟:這種狀況恐怕比較普遍——一個忙慣了的人,一旦閑下來就會百無聊賴、無所適從,無聊得要死。人這樣,心也是這樣,平常胡思亂想慣了,腦筋就閑不下來,吃飯時、睡覺前也會胡思亂想。

怎麼辦呢?就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9

人最怕一個傲字

原句: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

大意:謙虛是一切善的基礎,傲慢是一切惡的源頭。

感悟:謙為什麼是眾善之基?因為一個能謙虛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寬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養的,他的行為必定是有教養的。那麼他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語,必定都是合乎仁義禮儀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狹窄陰鷙、封閉自恃,言行之間充滿私心私慾,從而擠壓和傷害到他人,不惡又會怎樣?一謙一傲,值得深思。

10

不要詆毀他人

原句: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大意:用言語詆毀他人,這種詆毀是膚淺的。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只是誇誇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誹謗自己,這樣就嚴重了。

感悟:耽誤人的其實不是詆毀,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顆心狹隘戾氣,不夠寬容和涵養,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詆毀上,那麼就既在加劇心中惡疾,又沒有時間精力去改善這種狀況。

那麼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誤了。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其中的值與不值,一目了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