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寫作基本常識沈長金三、詩的章句形式、寫作方法及修辭手段〔一〕章句形式詩的章句形式,分章法、句式兩個方面。章法,是指詩的篇章結構。句式,是指句子的節奏形式。⒈ 章法。章法,也叫詩的篇章結構。詩在篇章結構方面,並沒有明確規則。然而,詩人寫詩時,似呼都不約而同地遵守著起、承、轉、合這一規律。因此,起、承、轉、合就成了約定俗成、共同遵守的章法。起,即開始,起始。承,即承上,承接上句。轉,即轉折,轉出下句。合,即收合,總合。凡近體詩,幾呼每首詩都符合起、承、轉、合的規律。這大概是客觀事物發展和人類思維羅輯使然。因為,任何客觀事物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再到終結的過程。在發生與終結之間,也都有一個承上啟下的發展「鏈結」把二者連接起來。這個「鏈結」中的承上部分叫「承」,啟下部分叫「轉」。這大概是我們寫詩時在章法方面要注意把握的知識。⑴、絕句的起、承、轉、合。絕句,每首四句,其起、承、轉、合以一句為單位。一句為「起」,二句為「承」,三句為「轉」,四句為「合」。例詩〔27〕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起】白日依山盡, 【承】黃河入海流。【轉】欲窮千里目, 【合】更上一層樓。這首五絕,一句為「起」,二句為「承」,三句為「轉」,四句為「合」。「起」句,從鸛雀樓上所見「白日」寫起,把「依山盡」的「白日」用畫筆般語言直描出來。「承」句,承接第一句,繼續補寫鸛雀樓上所見「入海流」之「黃河」。「轉」句,由眼前所見「白日」、「黃河」,而轉到心裡所想「欲窮千里目」這一新的舉動上。「合」句,續接第三句的意思,象抽絲一樣抽出「更上一層樓」這一心裡決定,緊扣詩題,收合全詩。例詩〔28〕唐·杜收《泊秦淮》【起】 煙籠寒水月籠沙, 【承】 夜泊秦準近酒家。【轉】 商女不知亡國恨, 【合】 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七絕,第一句,從夜泊秦淮河所見「煙籠」之景寫起為「起」,寫出了「眼見之景」。第二句,承接第一句,補充說明瞭「夜泊」之地為「承」,寫出了「身處之景」。第三句,轉寫秦淮河畔的「商女」為「轉」,寫出了「心中之景」。第四句續接第三句,寫商女「猶唱後庭花」為「合」,寫出了「耳邊之景」。至此,收合全詩。作者在「合」句,借用陳後主(陳叔寶)荒淫奢侈,沉於聲色,喜聞《玉樹後庭花》終至亡國的歷史典故,借古諷今,表露出對唐朝上層人物荒淫奢侈、醉生夢死行經的憤慨與鞭打,給人以振撼的力量。在古典詩歌中,可以說絕句最容易學、最容易作。因為,一首絕句只有四句二十字或二十八字,押兩個韻腳或三個韻腳,不要求對仗,只須調配平仄就行。所以,初學寫詩一般都從五絕、七絕開始。然而,絕句又最難寫、最難作。因為,要在短短四句二十字或二十八字中,寫成一首主題鮮明、情感深摯,神與竟共、境從句顯,景益目前、意在言外,令人一唱三嘆、回味無窮的好詩並非一件易事。絕句難作,難就難在第三句,即難在「轉」句。起、承二句固然也難寫,然不過平直敘起、從容承之而己。而轉句,既要承上又要啟下,若於此宛轉變化得好,既第三句若能蓄勢給力,則第四句就如順水之舟,脫弓之箭,自然得之。所以,學寫絕句,一定要在第三句「轉」字上費心思、下功夫。⑵ 、律詩的起、承、轉、合。律詩,每首四聯八句。其起、承、轉、合以一聯(兩句)為單位。即首聯(一、二句)為「起」,頜聯(三、四句)為「承」,頸聯(五、六句)為「轉」,尾聯(七、八句)為「合」。例詩〔29〕唐·杜牧《天末懷李白》【起】〖首聯〗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承】〖頷聯〗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轉】〖頸聯〗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合】〖尾聯〗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汩羅。這首五律,第一聯(一、二句)為「起」。本詩首聯從對李白流放到「天末」(夜郎)的懷念寫起。第二聯(三、四句)承接第一聯為「承」。本聯通過問「鴻雁」,寫「秋水」,仍寫對李白的懷念。第三聯(五、六句)則轉到對李白悲涼遭遇的概述為「轉」。第四聯(七、八句)為「合」。本聯通過把李白與屈原放在一起對比思考的方式,指出李白與屈原同冤,無以表達,而只好用這首詩贈給他們,以表達對李白的懷念。例詩〔30〕唐·劉禹錫《酬樂天》【起】〖首聯〗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承】〖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轉】〖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合】〖尾聯〗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這首七律,首聯(一、二句)從自己被貶「巴山楚水」寫起為「起」。頷聯(三、四句)承接笫一聯,借典故寫出被貶期間的悽涼境遇為「承」。頸聯(五、六句)筆峯一轉而轉出新意為「轉」。作者通過對「沉舟側畔」和「病樹前頭」「千帆過」、「萬木春」等自然生機的描述,表現出不計個人得失,要看事物向前發展的闊大胸襟。尾聯(七、八句)續接頸聯,收合全詩為「合」。這一收合,寫出了乘興聽歌和借酒「長精神」的樂觀主義情懷。其起、承、轉、合層次清楚。然而,絕句也好,律詩也好,其起、承、轉、合,並非都以一句,或一聯為單位。有時也有靈活運用的情況。例詩〔31〕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起】〖首聯〗 辛苦遭逢起一徑,干戈寥落四周生。【承】〖頷聯〗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頸聯〗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轉合】〖尾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七律,第一、二句為「起」。作者從感嘆個人身世、關注祖國命運寫起。第三、四、五、六句為「承」。這裡的第五、六句本應用轉而末用轉。作者通過綜合運用排比、遞進和片語重疊等方式,承接一、二句的意思,具體敘說國家「山河破碎」,個人「身世浮沉」,以及內心「惶恐」、自感「零丁」的悲哀命運。最後兩句纔是「轉」。這裡的轉非同尋常,作者通過對「自古人生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自問自答,轉低沉為高昂,展現出作者要以身殉國、誓死如歸的高尚情操。這裡的「轉」,也含有「合」的成份。古體詩(古風),在章法上也存在起、承、轉、合。但沒有近體詩出現的多,而且都是「自在」的起、承、轉、合,而不象近體詩(格律詩)那樣,都是「自為」的起、承、轉、合。然而,近體詩的起、承、轉、合,也不是硬性規定,只是作詩的一種要求。因此,寫詩時不能死扣起、承、轉、合,以免束縛其發展與創新。⒉ 句式句式,也叫句子的節奏形式。詩中句子的節奏形式,分音調節奏和意義節奏兩個方面。其中音調節奏較為單純,意義節奏較為複雜。二者在句子中,有時節奏一致,有時節奏不一致。⑴、音調節奏。音調節奏,多是以兩個字音組成一個音節。偶數句,全部是每兩個字為一個音節。奇數句,大多是每兩個字為一個音節,最後一個字單獨為一個音節。四言句:音調節奏為兩個音節。如「關關睢鳩,在河之州。」應讀作「關關……睢鳩,在河……之州。」又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應讀作「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五言句:音調節奏為三個音節。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應讀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應讀作「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七言句:音調節奏為四個音節。如「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應讀作「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從以上例句看,為照顧音節,把不應折開的「南國」、「幾枝」、「森森」都折開了。由此可見,音調節奏與意義節奏不一致的句子很多。⑵、意義節奏。詩中句子的節奏,按意義劃分,要比按音調劃分複雜得多。僅從五、七言句式組成情況看,句式節奏型式有十數種。先看五言句式節奏形式:①、「二、三」句式。前二、後三句式,是五言詩句中最基本的句式。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按意義節奏可劃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若按音調節奏劃分,應讀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意義節奏與音調節奏不一致。②、「二、二、一」句式。前二、中二、後一句式,是五言詩句中較常見的句式。如「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按意義節奏可劃為「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其意義節奏與音調節奏一致。③、「二、一、二」句式。前二、中一、後二句式,也是五言詩句中較常見的句式。如「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按意義節奏可劃為「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若按音調節奏劃分,應讀作「開軒……面場……圃,把酒……活桑……麻。」其意義節奏與音調節奏不一致。此外,五言詩句按意義節奏劃分,還有「一、二、二」,「一、一、三」「一、三、一」,「一、四」,「四、一」,「三、二」等特殊句式。再看七言句式節奏型式:①、「四、三」句式。前四、後三句式,是七言詩句中最基本的句式。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按意義節奏可劃分為「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②、「四、二、一」句式。前四、中二、後一句式,是七言詩句中較常見的句式。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按意義節奏可劃分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③、「四、一、二」句式。前四、中一、後二句式,也是七言詩句中較常見的句式。如「年年喜見山長在,日日悲看水獨流。」按意義節奏可劃分為「年年喜見……山……長在,日日悲看……水……獨流。」此外,七言詩句按意義節奏劃分還有「三、一、三」和「一、三、三」二種「四、三」句式的變異句式,也是七言詩句中較常見的句式。「三、四」,「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四、一」,「一、五、一」等,都是七言詩句的特殊句式。辛棄疾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就是比較典型的特殊句式。然而,不論任何一種句子形式,讀時,只能按音調節奏讀。我們瞭解意義節奏,主要是為了準確理解詩句的意義,並在使用對仗時,努力使對句與出句相對句子排列組成情況相近或相同,合呼格律詩對仗規則。

〔二〕 寫作方法古典詩歌,與其它文學體裁相比較,有其顯著的特點。如整齊、精練、押韻、對仗、講平仄等。但要寫成一首即整齊精練,又符合押韻、對仗和平仄聲韻規則,而又情真意切,思想性強,藝術水平高的好詩,還必須瞭解並掌握立意、謀篇等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問題。1 意境古人談詩論文,講究立竟。《後漢書》作者範曄說:「常謂情志所託,故當以立意為先,以文傳意。」明代哲學家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由此看來,立意對於寫詩是多麼重要啊!況且,「以意為主」,「意在筆先」,「寓意則靈」等,都是古今大家寫詩作文的經驗之談。因此,寫詩當先立意。所謂立意,也就是確立寫作主題,或叫確立該作品所要表達的基本思想與情感,主要解決寫什麼的問題。但是,有了好的立意,也就是說,有了好的寫作主題,並不等於就能寫出好詩。寫詩要有「意境」,「意境」是詩的精髓和靈魂。全國解放以後,千百萬勞苦大眾都說共產黨好,毛主席好,這是一個很好的詩歌創作主題。但是,如果我們僅用乾巴巴地語言高喊「共產黨好」!「毛主席好」!「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這不是詩,這是標語口號,它只能寫成標語貼在牆上,而不能象詩的語言那樣刻在人們心裡,傳誦萬古千秋。讓我們先看看詩人們是怎麼寫的:「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共產黨,象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哪裡有了共產黨,哪裡人民得解放。」在這些詩句裏,沒有一句直白地說共產黨好、毛主席好。但是,當我們讀完之後,沒有一個人不說共產黨好、毛主席好。因為,我們都知道太陽好,太陽光芒萬丈,送溫送曖,孕育萬物。既然共產黨、毛主席都象太陽,共產黨、毛主席還能不好嗎?又如「糖甜不如蜜,棉曖不如皮;爹孃恩情重。比不上毛主席。」這首詩,先拿糖與蜜比,再拿棉與皮比,最後拿爹孃與毛主席比,從這三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毛主席情同父母、恩重如山,似蜜比糖甜,如皮比棉暖,不是爹孃,勝似爹孃。以上這些詩的語言,為什麼會在我們腦海里留下如此深刻、而又難以磨滅的印記呢?這就是我在下面所要講到的意境構思、或叫意境創造問題。什麼是意境?所謂意境,是指詩人長期積累、孕育在胸的思想情感(意)與隨時隨地、活靈活現的客觀景物(境)相契合,情景交融、神形兼備的藝術境界。簡而言之,意境是情與境的水乳交融與和協統一。具體講:情,指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精神、意識、理念等等。景,指的是物的表現形態,藝術境界。意境,則指的是人的思想情感(意)與景物的藝術境界(境)的有機結合。在一首詩裏達到思與景共,神與物遊,情隨景移,感同景諧,使「欲抒之情(意)」與「所見之物(境)」,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加工提煉,或觸景生情,或揉情入景,並在激烈地碰撞中交融、飛躍、升華,達到情景交融,景情相映。常見的意境創造和表達形式有以下幾種:⑴ 觸景生情。因見到某一景物,引出某種情感的抒發。即將所見之景物和引發之情感概括地寫進一首詩裏。如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因看到菊花在秋天裡迎風開放的景況,而聯想到生活在社會底層廣大勞苦大眾饑寒交迫的境遇,由所見之景而引發出欲抒之情感,這就叫觸景生情。從字面上看,本詩所表述的是「若為青帝」,定要讓菊花與桃花一樣同時在春天裡開放。而實際上所表達的是要為廣大勞苦大眾改變現實窮困狀況,與封建帝王「均平富」、「等貴賤」的一種社會理想。其意境不僅含蓄、完美,而且深刻、高超。⑵ 揉情入景。詩人用孕育在胸的某種欲抒之情看待某一景物,並將這種欲抒之情寫進所見景物之中,叫揉情入景。古人稱之為「有我之境」。如唐·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時值陽春三月,「花開」和「鳥鳴」本來是賞心悅目的事,但讓處於戰亂、國破之中背井離鄉、憂國憂民的杜甫來看,「花開」成了「花濺淚」,「鳥鳴」成了「鳥驚心」。這裡的花和鳥都感染有作者憂慮、感傷的情懷色彩。⑶ 寄情於景。有些詩,表面看來似乎全是寫景,而實際上也有情在,稱寄情於景。如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如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兩首詩,從字面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作者的「意」在什麼地方,杜甫的詩也僅僅用了一個「好」字,似乎在表達對「雨」的感受。但是,當我們讀完詩作仔細品味時,不難看出作者在對廬山瀑布和春夜喜雨的描寫中所寄託的無限情思。⑷ 情濃景略。有些詩,從字面上看全是抒情,正好與寄情於景相反。本來是情由景發,但寫成詩時,卻把景物省略了,而是直抒胸懷。如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是作者登幽州臺時所發出的感慨。這裡沒有直接寫自然景物,但是,我們從作者不滿社會現狀的呼喊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出幽州臺周邊的氛圍,而且可以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由此看來,「境非獨景物也,喜怨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引自《人間詞話》)⑸ 列景陳情。有些詩把景和情分開寫,一句中,一半寫景,一半寫情;一聯中,上聯寫景,下聯寫情;四句中,兩句寫景,兩句寫情;八句中,四句寫景,四句寫情。或先景後情,或先情後景。表面看來,景與情是並列的、分開的。而實際上情與景是一致的、融合的。列景是為了陳情,陳情也需要列景,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如唐·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這首詩,前四句寫景,通過鋪陳的方式,構畫出蜀相祠堂這一古廟的景象。詩的後四句屬抒情,作者通過對諸葛亮末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等遠見卓識和兩朝為相不論先主後主耿耿忠心的謳歌,以及對其未捷先死悲哀命運的惋惜,寄託了無比悲痛的情思。從字面上看,情與景是並列的、分開的,而實際上情與景是一致的、交融的。然而,一首詩僅僅有「意境」還不夠,有「意境」,只是寫詩的最基本的寫作要求。若要想寫出主題突出、思想鮮明、情感豐富、藝術感染力強的作品,還必須在創造深刻、新穎、神奇、絕妙、高超的意境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境近而意遠,境妙而情濃,景新而情殊,景奇而意無窮,化景物為情思,揉情感於景中。力避意俗、景亂,以及有景無意、有意無景等弊病。2 賦、比、興賦、比、興,是我國古典詩歌寫作中經常運用的藝術表現方法。寫詩時,或用賦、用比、用興;或賦、比、興綜合運用,可以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賦、比、興,起始於《詩經》,成長於《樂府》,而後被繼承發展併流傳下來,是詩歌創作經常運用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⑴ 賦南宋文壇大師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由此可以看出,賦,這種傳統的寫作方法,具有直言和鋪陳兩個特點。① 直言式所謂直言,就是直接把話說出來,或寫出來。直言式的運用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直抒胸懷。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又如杜甫《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再如陸遊《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巳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些詩,在運用直言式寫作方法上都屬於直抒胸懷。二是直寫景物。如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又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杜甫《春夜喜雨》等,在運用直言式寫作方法上都屬於直寫景物。三是直敘事件。如白居易《賣炭翁》、《觀刈麥》,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等,都是直敘事件的名篇。(舉例省略)四是直寫人物。如杜甫《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又如《詩經·碩人》:「碩人其頎,衣綿 jiong 衣。齊候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這首直寫人物的詩,不僅刻意描寫一個婦人的長條身材和衣著,而且著重寫了她的社會關係,用以說明她高貴的社會地位。此外,直言式寫作方法還有直描情狀等手法。② 鋪陳式。所謂鋪陳,就是鋪展開來,從各個方面把話說出來、或寫出來。也就是說,要描寫某一人物、景物,要傾抒某一心志、情懷,要從不同角度、層次,及事物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鋪展開來敘述、描繪,反覆地進行抒發和宣染。鋪陳式的運用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心志鋪陳。如屈原的《離騷》,屬心志鋪陳。作者為表現「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心志,則天上、地下盡情鋪展開來寫。二是人物鋪陳。如漢樂府《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行者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看羅敷,脫帽著峭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看羅敷。……。」這是採用人物鋪陳手法寫人物的名篇。這裡寫少女羅敷,既沒有直寫其長相與衣著美,也沒有寫其社會關糸及高貴地位,而是通過運用人物鋪陳方法,寫行者「下擔」,少年「脫帽」,耕者「忘犁」,鋤者「忘鋤」等,把羅敷寫活了,寫神了。這裡雖然沒有一個字寫羅敷美,但是,一個活靈活現的美麗少女的形象己躍然紙上,任讀者馳騁想像。三是情景鋪陳。如《詩經·風雨》:「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巳;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首詩寫的景,是風雨交加,羣雞鳴叫;寫的情是一個久盼「君子」歸來的少婦,在「君子」到來時的欣喜心情。這種景和情,是採用鋪開來寫的。通過層層鋪開,反覆地陳述和渲染,加深了人們的印象。四是行態鋪陳。如《詩經·芣苜》:「採釆芣苜,薄言採之。采采芣苜,薄言有之。采采芣苜,薄言掇之。采采芣苜,簿言捋之。採釆芣苜,簿言秸(ji吉)之。采采芣苜,薄言擷(jie結)之。」這首詩寫的是採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由泛言採集到滿載而歸,將採、有、掇、捋、(秸)、(擷)的勞動過程分階段鋪展開來寫,通過層層鋪開,反覆陳述,從而加深了讀者對遠古先民採集野菜勞動場景的印象。⑵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拿別一事物打比方來說明所要表現的另一事物,設比言志,託物詠懷,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等。一提到比,就容易聯想到作為「修辭手段」的比喻。的確,比喻就是比。但比並不僅僅包含比喻。比,還包括比擬、借代、象徵、寄託等修辭手法。比,是古人的說法,而比喻、比擬、借代、象徵、寄託等,是現代人的提法。因此,關於比的內容,準備放到修辭手段中分開講。⑶ 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詠之詞也」。興,是指先以彼一事物為發端,引出要記敘的人物、事件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興,作為發端,一般用在開頭。所以,也叫起興。起興與所詠之詞之間大多有聯繫,也有沒有聯繫的。常見的用興方式有三種:① 觸物起情。如《詩經·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笫一句是興之發端之詞。以「月出」為發端,「皎」,指月光潔白光亮,寫潔白光亮的月亮出來。第二、三句寫所愛之人——「佼人」在月光下容貌美麗,姿態俊俏。「僚」,惹人喜愛。「窈」,姿態優美。第四句是寫作者自己心情激動,不能自寧。這首詩,第一句是觸物(皎月)起興,二、三句是引出所詠之詞(佼人),二者在意義和情調上有聯繫。② 託物興詞。這種起興,其景物不是當時所見,而是根據所詠之詞的需要,在相關景物中找一個在意義與情調上與欲詠之詞有聯繫的景物,借景物起興,也叫託物起興。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作者根據所詠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愛情故事的需要,借托孔雀南飛的物象,引發欲詠之詞。③ 協音發端。這種起興,主要起協調音律的作用,以便有一個和諧動聽的開頭,與所詠之詞之間沒聯繫。《詩經·鴛鴦》開頭是:「鴛鴦於飛,畢之羅之……。」而此詩寫的是對貴族的稱頌,在意義和情調上都與「鴛鴦」沒聯繫。協音發端這種起興形式,只解決開頭讀起來好聽,所借之物與所詠之詞在音律上追求協調。興,雖經常用在開頭,但也有用在中間的,也有用在結尾的。一篇中,大多用一個興,也有用幾個興的。3 謀篇技巧。一首詩,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以及寫作層次怎樣安排?層次之間如何連接?雖然也屬寫作方法,但確切地說,叫寫作技巧。一首詩,開頭引人入勝,層次清楚明白,連接順理成章,結尾回味無窮,可以增強詩歌的藝術效果。⑴ 開頭。詩的開頭,沒有固定的形式。常見的開頭形式有以下幾種:① 點題式。即開門見山,點明主題。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的開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又如白居易《賣炭翁》開頭:「賣炭翁,伐木燒炭南山中」。再如杜牧《清明》開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些詩開頭都是直接點題。② 寫景式。即描繪景觀,渲染氣氛。如王之渙《登鸛雀樓》開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又如李白《古風》第二十首開頭:「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為寫宦官權貴驕奢橫行,先在宦官驅車揚塵弊日上大加渲染。再如杜牧《泊秦淮》開頭:「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這些詩的開頭都是寫景式。③ 傾懷式。開頭便傾訴胸中之感慨。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開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又如李商隱《無題》開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再如曹操《短歌行》開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陸遊《書憤》開頭:「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這些詩的開頭都是直敘胸懷。④ 發問式。開頭便提出問題,隨即作答,或暫不作答,引人入勝。如杜甫《蜀相》開頭:「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又如杜甫《望嶽》開頭:「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再如元稹《織婦詞》開頭:「識婦何太忙?」這些詩都是發問式開頭。⑤ 交待式。有的交待時間、地點,有的交待人物、事件。有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一併交待。如李白《朝發白帝城》開頭:「朝辭白帝彩雲間」。又如杜甫《佳人》開頭:「絕代有佳人,幽住在深谷」。再如白居易《觀刈麥》開頭:「農家少閑日,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忽壟黃」。此外,還有起興式、突起式、概括式等開頭形式。⑵ 層次。詩,不僅要有層次,而且要層次清楚,波瀾起伏,逐層遞進。常見的層次形式:① 起伏式。即時而起、時而伏,波瀾壯闊。如李賀《夢天》起句是「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從想像中的月光寫起,起句很奇特。三、四句繼續寫月光,應看作是伏。五、六句是「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這兩句轉寫人世間變化象「走馬燈」一樣,由伏變起。② 遞進式。即一層接一層,不斷遞進加深。如劉皁《旅次朔方》:「客舍幷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作者離開鹹陽客住幷州數十年想回故鄉鹹陽,這是一個層次。其遞進法是:往北又渡過桑乾河,離鹹陽越來越遠,幷州又變成故鄉了。幷州已回不去,怎麼能回原故鄉鹹陽呢?③ 映襯式。層次之間相互映襯。有陪襯、墊襯、反襯等情況。如李白《行路難》第一首,開頭兩句:「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著直萬錢」。這兩句寫酒萊好,是為下兩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作陪襯的。又如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為防止直瀉而下,在「千里江陵一日還」後,襯墊一句「兩岸猿聲啼不住」,最後寫「輕舟己過萬重山」,就顯得比較和緩些了。④ 祥略式。在層次安排上,有主有次,主宜祥,次則略,不能喧賓奪主,主次不分。如毛澤東《沁園春·雪》,上片寫「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自然景色用了十幾句,為祥。寫感受僅用「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三句,為略。下片寫人物歷史弄潮,「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用了八、九句,為祥。而寫內心感受僅用「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短短三句,為略。此外,層次安排還有鋪陳、反覆、重疊等形式。⑶ 連接。寫詩不同於寫散文,大多不用連接詞語,而是靠內在聯糸。常見的連接形式:① 順接式。即前後兩層在時間上有先後聯繫,在內容上是並列的。後一層次的內容是前一層次內容的進一步補充和說明等多用順接。如李白《古朗明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雲端。」② 逆接式。與順接相反,即時間在後的安排在前一層次,時間在前的安排在後一層次。如李商隱《馬嵬》:「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裡前一層次寫唐玄宗李隆基逃亡之時,後一層次寫李隆基與楊貴妃逃亡之前相戀之事。「順接」是連接中最常用的連接形式,「逆接」是連接中的特殊形式。此外,還有「反接」等形式。⑷ 結尾。結尾,與開頭一樣,也沒有固定模式。常見的結尾形式:① 抒情式。如李白《將進酒》結尾:「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君同消萬古愁」。又如文天祥《過零丁洋》結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結尾都屬抒情式結尾。再如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以石灰自喻,表現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② 發問式。如曹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煎何太急?」這一發問式結尾何等了得!這一問,使曹丕猛醒,取消了誅殺曹植的念頭。由此可見詩的作用。③ 寫景式。如岑參《白雪歌》。這是一首送別之作,結尾不寫離別時的情感,而寫離別時眼見之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眼看著雪地上剛剛留下的馬走過的蹄印,心想著剛剛離別的人,給人以無限假想,令人回味無窮。又如楊萬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再如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寫景結尾,把情溶入景中,是最常見的結尾形式。④ 扣題式。如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結尾「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句,緊扣送別題意。⑤ 描狀式。如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又如趙師秀《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半夜,閑敲棋子落燈花」。「臥看牽牛織女星」和「閑敲棋子落燈花」,均屬描狀式結尾形式。⑥ 判斷式。如李紳《憐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如東漢未年桓、靈時代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其結尾「粒粒皆辛苦」和「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等句,均屬判斷式結尾。此外,還有反詰、發問、對比等結尾形式。如高適《別董大》,結尾用「天下誰人不識君?」此結尾屬「反詰式」。又如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其結尾屬發問式。陸遊《訴衷情》,結尾用「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此結尾屬「對比式」。4 用典。用典,是指對前人語句,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的引用。用典有以下幾種:⑴直引前人語句。如翁宏《春蠶》中有「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詩句。而晏幾道在《臨江仙》中寫道:「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在用典中,直接引用前人語句,不同於抄襲。因為,從字面上看是照抄,但引用過來並組織在自己的詩篇裏,就融合在新的意境之中了。⑵ 點化前人語句。如杜甫《客從》:「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是從《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未,遺我雙鯉魚」語句點化而來的。⑶ 引用歷史人物、故事。如杜甫《蜀相》,引用的是與諸葛亮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諸如「三顧茅廬」、「六齣歧山」、「白帝託孤」等。又如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引用的是「周公哺政」和「王莽篡權」等歷史故事。再如李商隱《賈生》中「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引用的是漢文帝接見賈誼又不重用賈誼的歷史故事。⑷ 引用神話傳說。如李賀《李憑箜篌引》結尾:「吳剛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引用的是月亮中有吳則、嫦娥、玉兔和桂花樹的神話傳說。又如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引用的也是這一歷史故事。用典,作為一種寫作方法,用好了,可以增強詩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用不好,則令人費解或晦澀難懂。因此,用典應慎重。

〔三〕修辭手段修辭,是修飾詩句語言的技巧。如果運用得法,不僅可以提高詩句語言的表達效果,而且可以增強詩句語言的藝術感染力。修辭,最常用的有比喻、比擬、誇飾、排比、借代、雙關等。此外,還有省略、倒裝、反覆、重疊、連誅、連環等。1 比喻比喻,即拿某一種事物打比方來說明所要表現的另一種事物。比喻作為修辭手段,可分三種:⑴明喻。明喻在彼物與此物之間,多用常用的比喻連接詞「如」、「似」、「若」、「同」、「類」、「猶」、「比」、「於」等,即把二者連接起來,說「甲象乙」。如:《詩經·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唐·李益《攸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峯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王勃《送杜少府》:「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商隱《無題》:「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杜牧《金谷園》:「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又如《山行》:「霜葉紅『於』二月花」。⑵ 隱喻隱喻,在彼物與此物之間,不說「甲象乙」,而說「甲是乙」,多用「是」、「為」、「成」、「作」之類的詞連接。如:唐·李白《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樂府·孔雀東南飛》:「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⑶ 借喻借喻,在彼物與此物之間,既不說「甲象乙」,也不說「甲是乙」,而是直接用「乙代甲」。如:唐末·黃巢《賦菊》:「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裡用『黃金甲』取代「菊花」。同時,也暗喻穿戴黃色盔甲的農民起義軍——「黃巾軍」。李賀《紫石硯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這裡用『紫雲』取代了「紫色硯石」。劉禹錫《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這裡把洞庭湖比做「白銀盤」,把山水翠比做「一青螺」,省略了比喻連接詞。此外,比喻作為修辭手段,在運用過程中,還有「返喻」(變『甲象乙』、『甲是乙』為『乙象甲』、『乙是甲』)、「曲喻」、「博喻」等修辭手法。2 比擬比擬,或以人擬物、以物擬人,或以動物擬靜物、以靜物擬動物,都是比擬。由於比擬多用於以人擬物,也有將比擬專稱為擬人的。⑴ 以人擬物。如唐·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賦予蠟燭以人的情感。又如於謙《石灰呤》:「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贈別》,通過把「蠟燭」比作象人一樣「垂淚」。《石灰呤》,通過把「石灰」比作象人一樣不怕「粉身碎骨」,給物以人格化特徵,使其具有象徵人格,使「蠟燭」和「石灰」的形象鮮明起來。再如張先《天仙子》中的「雲破月來花『弄』影」和宋祁《玉樓春》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其中的『弄』、『鬧』都是表示人的舉動的詞語。這裡用來描述「花」和「春」,立即使靜態的物(花)和抽象的事物(春)活了起來,既生動形象,又逼真傳神。⑵ 以物擬人。如白居易《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作者把壓榨剝削人民的統治者比作『食人肉』的『豺狼』,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內心的憤慨,給人以深刻印象。⑶ 以動物擬靜物。如辛棄疾《沁園春》:「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嶂巒山丘本來是靜止的景物,但在作者眼裡,嶂『西弛』,山『欲東』,猶如『萬馬迴旋』,似呼全都動了起來。古往今來,詩人也好,詞人也好,運用「比擬」修辭手段,或叫運用「比擬」寫作手法,常與設比言志,託物詠懷,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結合在一起,藉以抒發內心情懷。△設比言志。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成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以龜、驥自比,藉以言志。△託物詠懷。如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稱帝後,恐政權不固,欲加害曹植,令其七步成詩。曹植明知曹丕刁難,又不便明說,就借托「豆」的口吻,敘說自己內心的感受。△借事抒情。如唐·朱慶餘《閨意》:「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從字面上看,是描寫一個新嫁娘新婚第二天拂曉要拜公婆、姑舅,不知自已梳妝打扮得是否入時,便事先問自己的丈夫。而實際上,這首詩是朱慶餘在參加科舉考試前,送給朝廷主考官張籍探問自己的文章是否「入時」?這首詩寄託了朱慶餘探問文章和前程的寓意。張籍給朱慶餘寫的酬作是:「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末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對朱慶餘的文章才能給予充分的肯定。朱慶餘不僅中舉入士做官,其詩也被錄入《唐詩三百首》。這種寫法叫「草香美人法」,即以男女愛情抒胸懷、喻政治。曹植的《美女篇》,寫美女「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其實並非寫美女「長嘆」,而是以美女自比,藉以抒發自己正值盛年壯志難酬的感嘆。3 排比排比,是指在一首詩裏把一些類似的句子依次排列出來,造成一貫而下的氣勢,強調所要抒發的情感和內容。如杜甫《草堂》:「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鄰裏『喜我歸』,沽酒攜胡蘆。大官『喜我來』,遣騎問所需。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又如北朝民歌《木蘭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向豬羊。」這都是典型的排比手法。4 誇飾誇飾,也叫誇張,是創造鮮明生動藝術形象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修辭手段和表現方法。誇飾,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而盡情誇張,或誇大、誇好,或誇小、誇壞,誇到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存在,並不是那樣的地步,從而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誇飾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往往與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相結合,以增強誇飾效果。李白是運用誇飾的高手、神手、聖手。他寫詩,極盡誇張之能事。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此等等。我們雖然明明知道「白髮」沒有「三千丈」,「飛流」也沒有「三千尺」,「蜀道難」,也沒有「上青天」難,「燕山雪花」絕對沒有「席」大。但是,我們讀後並不感覺離譜。李白懷纔不遇,士途坎坷,因「愁」而愁白了頭髮,被愁白的頭髮有「三千丈」長,而「愁」又與這被愁白的頭髮一樣長,你說李白的「愁」能不長嗎?這就是誇飾所產生的藝術效果。誇張,雖不要求是現實生活的原樣,即不要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但也要有現實生活作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登「蜀道」絕沒有「上青天」難,「燕山雪花」也絕沒有「席」大。但是,由於「蜀道」,絕對要比「一○七」國道難走,「燕山雪花」也絕對要比江淮流域的雪花大。因此,誇張一點並不為過。如果說「『一○七』國道難於上青天」,「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笑話了。所以,誇張不能離開現實生活基礎。誇張,也不是不著邊際的瞎誇、亂誇、胡誇。5 借代借代,是指詩句中,有關人、物,或事的名稱不直接說出來,而是借用一個可以替代這一人、物,或事的名稱來代替。⑴ 人稱借代。如高適《燕歌行》中「『鐵衣』遠戊辛勤久,『玉簪』應啼別離後。」『鐵衣』,指戊邊的士兵。『玉簪』指士兵家屬。這裡借『鐵衣』代戊邊士兵,借『玉簪』代士兵家屬。又如杜甫《憶李白》中「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因庾信曾官為「開府」,鮑照曾官至「參軍」。這裡借『開府』代庾信名,借『參軍』代鮑照名。我們今天也有借官職代稱謂的,如『張縣』、『李縣』,『王局』、『黃局』等。⑵ 物稱借代。如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本是杜康酒的名稱。這裡借『杜康』代酒。又如溫庭均「過盡千『帆』皆不是」句,『帆』是船的一部分,這裡不直接說船,而是借『帆』代船,使人一看便知。⑶ 事稱借代。如陸遊「『筆墨』極奇峭」句,因筆、墨是寫詩、文的工具,就借用『筆墨』代詩文。又如白居易的「舉酒欲飲無『管絃』」和「田園寥落『幹弋』後」等句,因『管絃』是音樂用的樂器,『戈』是戰爭中使用的兵器,『干戈』指戰爭。所以,白居易就借『管絃』代音樂,借『干戈』代戰爭。從以上舉例中可以看出,在運用借代這一修辭手法時,必須緊緊抓住所借、所代人、物、或事的基本特徵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讓人一看便知。否則,不僅使人費解,還有可能生出異義。6 雙關一個字或詞,表面看指的是一個意思,而放到特定的詩句中,卻含有另一個意思,這就是雙關,也叫一語雙關。如李商隱《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思』)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這裡的蠶絲的『絲』是情思的『思』的雙關語。又如劉禹錫《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這裡的晴天的『晴』是情感的『情』的雙關語。字面是說晴天或天晴的『晴』,而實際上是在說情感的『情』。以上是字詞諧音造成的雙關效果。此外,還有字詞意義上的雙關。如《子夜歌》中「理『絲』(『思』)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匹』)。」第一句裏的『絲』是『思』的諧音雙關。第二句裏的布匹的『匹』是匹配『匹』的意義雙關。7 重疊、反覆重疊,是指字、詞的重疊出現。反覆,是指語句的反覆出現。⑴ 重疊。重疊,也叫疊字。疊字,有字或單音詞的重疊和雙音詞重疊。① 字或單音詞重疊:如孟郊《遊子呤》中「臨行『密密』縫」。又如李紳《憫農》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再如白居易《買花》中「『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以上詩中「密密」、「粒粒」、「家家」、「人人」都屬疊字。疊字在實際使用中頻率最高,如「年年」、「歲歲」、「朝朝」、「暮暮」等等。一首詩詞中連續使用疊字最多、效果最好的是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慼」。使用疊字,主要起加強作用。此外,有些疊字還起到繪聲摹狀的效果。如杜甫《兵車行》中「車『轔轔』,馬『蕭蕭』」。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② 雙音詞重疊。如李賀《苦晝短》中「『飛光飛光』,」是對日月的連聲呼喚。又如白居易《繚綾》中「『繚綾繚綾』何所似?」『繚綾』重疊是為了加強語氣。③ 短語重疊。如李賀《老夫採玉歌》中「『採玉採玉』需水碧」,『採玉』是一短語句,有點類似語句反覆,但與反覆不同。⑵ 反覆反覆,是指同類語句反覆出現,也叫語句反覆。雖然有點類似短語句重疊,但又不是短語句重疊。短語句重疊前後緊密相連,而且只重疊一次。而語句反覆,不僅前後不緊連,而且反覆出現多次,所以叫語句反覆。如《詩經·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對這首詩,如果單獨看『碩鼠碩鼠』,屬短語句重疊。而通篇看,由於『碩鼠碩鼠』這個短語句,在本詩各段首句反覆多次出現,所以稱反覆。又如《詩經·月出》:「『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由於『月出』在詩中各段首句反覆出現,所以不是短語句重疊,而是典型的反覆。8 倒裝倒裝,分倒字、倒詞、倒句。⑴ 倒字。有些複音詞,如名詞「鬥牛」、「衣裳」,動詞「往還」,方位詞「東西」,稱謂「兄弟」等等。雖然己成習慣,但在寫詩時為了押韻和講平仄聲的原故,在不影響原義的情況下,可以把順序倒過來,稱倒字。如「鬥牛」可倒裝為「牛鬥」,「東西」可倒裝成「西東」,「兄弟」可倒裝成「弟兄」。⑵ 倒詞。倒詞的情況較複雜,舉例說明。如王勃《送杜少府》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裡描寫的情景是漁舟浮在水面使得蓮荷搖動,浣女歸來途中聞聽竹聲喧嘩。「竹喧」和「蓮動」本應在後,但為了押韻、對仗、講平仄聲的原故,而將「竹喧」、「蓮動」前置,「浣女」、「漁舟」後置。⑶ 倒句。如溫庭均《蘇武廟》中「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先寫蘇武從匈奴回來,後寫蘇武去匈奴。語句倒裝的情況式樣很多,不再舉例。在實際運用中,只要能熟練運用「倒字」修辭手法就行了。9 省略詩句,因受字數和聲調韻律的限制,在不「害意」的條件下,省去一些字詞是可以的。如劉禹錫《春日書懷》中「心知洛下閑才子,不『作』詩魔即酒顛。」「即」字後明顯省略了『作』字,如不省略,應是「不『作』詩魔,即『作』酒顛。」又如李白《奔忙道中》「『申包』惟痛哭」句中的『申包』和《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中的『白帝』,『申包』是申包胥人名的省稱,因申包胥哭秦庭是眾所熟知的歷史事件,不會造成誤解。『白帝』是白帝城地名的省稱,因詩題巳標有白帝城,也不會造成誤會。再如王勃《送杜少府》中「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前一句省略了主語「我」,後一句省略了主語「我們」,但我們都可從詩句中領會出「我」和「我們」來。10 連珠、連環連珠和連環,有點類似重疊和反覆。但與重疊和反覆又不盡相同。其特徵是:依次相疊,連綿不斷,象珠子串在一起,似連環套為一體。連珠。是將前句句尾的字詞作為後句開頭,並依次連下去。如李白《白雲歌》:「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裡,『雲』亦隨『君』渡湘水」。連環,是在分章詩篇中,上章末句作下章首句,依次連環,把全詩連為一體。連珠、連環,古體詩中較多,近體詩中較少見。此外,還有藏頭、迴文、拆字、藏詞等。此類詩,大多屬文字遊戲。目前,除藏頭詩還有人寫外,其餘大多己無人問津了。關於古典詩歌寫作基本常識,就介紹到這裡。而要熟練掌握古典詩歌寫作規則、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還要靠多讀、多寫。只有在邊讀、邊寫,邊寫、邊讀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古典詩歌的寫作規則、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才能在寫作實踐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新詩脫稿後的愉悅,將伴隨你永生!

什麼是詩?這是一個眾說紛紜、尚無定論的問題。《辭海》說:「詩是文學的一種體裁,文學的重要類別之一。」「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和著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富幹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尚書.舜曲》說:「詩言志,歌永言。」《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嚴羽《滄浪詩話》說:「詩者,吟詠情性也。」白居易《與元九書》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元枚《隨園詩話》說:「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好詩。」高爾基《論文學》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從《辭海》以及詩人、詩評家對詩的闡述來看,詩是一種能集中地表現豐富的現實生活和抒發複雜的人類情感、分行排列、生動形象、言語凝練、有節奏韻律的文學樣式。它是詩人閃光的思想,豐富的情感,振動的心靈,在創造性思維想像過程中碰撞交融而顯現出來的一種精練而富於感染力的文學藝術。千百年來,詩作為文學藝術的驕子,以它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萬千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們可以說:詩應該是生活的蜜,情感的火,思想的光,心靈的歌!正因如此,古代先民才把自己的哀怨和憤怒訴諸於詩,發出「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正義抗爭。也正因如此,屈原、李白、陸遊等詩人,才將他們的憤怒、憂傷寫進詩裏。陸遊臨終時還念念不忘「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http://bbs.sdinfo.net/data/attachment/forum/201402/08/201504stntfztqhx5id2be.swf天上掉下個林妹妹--flash音畫http://bbs.sdinfo.net/data/attachment/forum/201310/13/222828iy4dx4sy46ava93t.swf網情追憶--flash音畫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