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博,汾州介休人,北宋名臣,出將入相56年,歷仕四朝,封潞國公,以太師致仕,活了92歲,文學上,他又是泰山學派的代表人物,為大宋儒學復興做出了貢獻,在北宋集政治家、文學家、學者於一身的璀璨群星中,文彥博是最炫彩奪目的那一顆,家族也因其繁榮昌盛,《宋史》稱「彥博八子,皆歷要官」。

山西介休,三賢故里,三賢為春秋介子推、東漢郭林宗、北宋文彥博。

而無論從《文彥博家族世系表》、文彥博所著《贈尚書祠員外郎文府君墓志銘》、族人修訂的《文彥博年譜》,還是正史《宋史·文彥博傳》,《續資治通鑒》,都明確指出,文彥博家族曾三次改姓,本來姓敬,第一次改為文,第二 次複姓敬,第三次再改姓文,究其原因,就是為了避國諱。

圖為文彥博畫像。

所謂國諱,一般指帝王的名字叫什麼,百姓的名字內不能帶有帝王名字中的某一個字,也不使用某一個字,比如漢文帝叫劉恆,當年的恆山就改名叫常山,再比如漢宣帝叫劉詢,荀子包括其著作改為孫卿,魏武帝曹操,人們不能用操刀一詞,改為捉刀,甚至唐高宗太子李忠,為了避忠諱,有個官職叫中書舍人,改為內舍人。

文彥博家族世系表。

文彥博家族三次易姓,也是這個原因,引用《宋史·文彥博傳》的記載「其先本敬氏,以避晉高祖及宋翼祖諱改焉」。春秋時期陳國公子完,他死後謚號「敬仲」,有支族人以「敬」為姓,文彥博的家世淵源於此,六世祖敬晤為唐鴻臚寺丞,五世祖敬穟為唐汾州參軍,到了五代時期,二世祖跟著石敬瑭鬧革命,官至嵐州錄事參軍,後來石敬瑭成了後晉高祖,為了避諱,取文之象,石敬瑭賜「文」姓,叫文崇遠,這就是文彥博的曾祖。

圖為文彥博墓。

後晉僅10年就滅亡了,後漢開始,文崇遠一系改回了敬姓,誰料還沒叫順口,後漢滅亡,後周也緊跟其後,趙匡胤建立大宋,開國皇帝一般會往上追認幾代,稱為祖廟,《禮記》里有「三子七廟」之說,等於開國皇帝要往上追7代,趙匡胤沒追那麼多,只認了4代,剛好趙匡胤的祖父宋翼祖名叫趙敬,為了避趙敬的廟諱,再次復改為「文」姓,這也就是文彥博家族三次改姓的故事。


感謝邀請,改姓這種行為由來已久,多數是因為避諱的緣故。西漢建立初,為了避劉邦的邦字,所有的書面語「邦」字都改為「國」。比如相國曾經被稱為「相邦」,就是為了避諱。還比如唐代為了避李淵祖父李虎的諱,將虎稱為「大蟲」。都是如此。

文彥博家族也是如此,他們家族本來姓「敬」,在後晉當朝任官時,為了避石敬瑭的諱,就改為「文」姓。不久,後晉滅亡,後漢建立。因為姓氏代表祖先,當時人看的很重。所以後改回了敬姓。可是,五代十國,王權的更換非常頻繁。宋朝建立後,敬姓人進入朝廷為官,為了避宋翼祖趙敬的諱,又必須改迴文姓。在當時,避諱不僅代表著對於王朝的尊重,更是代表了對於皇帝的忠誠度。在「天地君親師」禮教森嚴的大背景下,君王的地位是要比自己的親族還要重要的。歷史上也曾經有為了避自己父親「進」字諱而終生不能取得進士頭銜的情況存在。所以,終趙宋一朝,文彥博家族也就只能姓文了。


北宋時期的名臣文彥博一生為宋朝的四位皇帝效力,——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出將入相50餘年,活了92歲。他曾經舉薦過王安石,卻反對王安石變法;他的幼女嫁給了包拯的兒子,兩個人是兒女親家;他還逼死了北宋赫赫有名的大將狄青。宋徽宗時期,蔡京專權,將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秦觀等309人列為奸黨,立「元祐黨人碑」,後宋徽宗毀掉該碑。(文彥博像)

為何文彥博家族三次改姓?

文彥博是北宋的名臣,大名人,但是其家族在五代到北宋時期經歷了三次改姓。

敬姓源流。

他家族原來的姓氏是「敬」氏,敬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始祖為黃帝的兒子姬敬康。另一個敬姓的主源流是媯姓,祖先為陳國陳厲公(戰國陳國)的兒子陳完(又稱田敬仲),他死後被追謚為「敬」,他後裔中的一支就以「敬」作為姓氏,這也是目前「敬」姓所認可的正宗,文彥博家族就屬於這一支。(文彥博灌水取球)

第一次改姓。

936年,後唐大將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幫助下,自稱「兒皇帝」,建立了後晉。因為避諱石敬瑭的名諱,敬姓被迫改姓,將「敬」字一份為二,敬姓的人要麼改姓「苟」,要麼改姓「文」,文彥博的家族改姓為「文」。(石敬瑭像,文彥博家族因他第一次改姓)

第二次改姓。

947年,後晉為後漢所滅,石敬瑭的避諱也就不存在了,很多「敬」姓改為「苟」和「文」的又改回了「敬」姓,文彥博家族又改回原來的「敬」姓。(趙匡胤像,文彥博家族因他第三次改姓)

第三次改姓。

可是好景不長,13年後的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成了皇帝,他要追謚自己的祖先,恰好趙匡胤的祖父的名字是趙敬,被追謚廟號為「宋翼祖」(簡恭皇帝),這下「敬」姓又必須改姓,好在以前就改了「文」姓,就又改回了文姓。況宋朝國祚319年(包括北宋和南宋),文姓經歷這麼多年後,很少改回「敬」姓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