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狹隘、愚忠、迂腐

古代文人有兩條命,一條是姓名,一條則是使命。古代文人看自己的使命高於生命,氣節高於一切,為了自己的氣節,甘願赴死。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為了自己的氣節,破口大罵朱棣,最終捨生取義。

他取的真的是「義」嗎?

姚廣孝曾經警告朱棣,萬萬不能殺了方孝孺,而方孝孺也絕對不會投降。朱棣有了這位軍師的警告,也不敢怠慢。當朱棣召見方孝孺的時候,希望方孝孺替他起草一份詔書,來安撫天下人心。然而方孝孺卻絲毫不給面子,痛斥朱棣造反的行為,將朱棣貶低的連街頭混混地痞無賴都不如。在此情況下,朱棣也是無法容忍,也顧不得姚廣孝的警告了。於是乎,方孝孺的結局:凌遲,誅十族。

朱棣創造性的在九族的基礎上加上了方孝孺的學生和朋友,總共873人遇難。873條人命,起碼一大半都是無辜的吧?自己殺身成仁,寧死不屈。為世人傳頌,成了讀書人楷模。

迂腐、自私

方孝孺為了自身名節,拉上了自己親朋好友族人一起墊背。談何朋友?為了自己的名節,將自己的朋友推入地獄。方孝孺指責朱棣「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他為了一己之私,害死873人,這就是忠孝仁義么?忠,方孝孺做到了。孝呢?為了自己的名利,家中長輩被殺光。仁?義無反顧的將自己親友推向朱棣的刀下。義?自己要好的朋友受自己牽連而死。

再來說說他這個忠,很多文臣武將,在城破之時便找個沒人的地方自盡了,方孝孺如果是忠,那就也隨皇帝而去就行了。再者,無論是朱棣還是朱允炆做皇帝,江山依舊是大明江山,無非就是換了個領導人而已。忠君、忠君,愚忠而已。方孝孺究竟是忠於朝廷,還是忠於朱允炆個人?遙想當年魏徵轉投李世民麾下,同樣千古流芳,後人也並未指責他不忠。

不孝,不仁,不義。

名節方孝孺是得到了,然而,在我看,方孝孺在生命最後時刻更多的則是冷漠無情、無情無義。為了榮譽,拉著八百多人墊背,數千人因自己而流放。借朱棣殘酷的屠刀,留下自己萬世「美名」。


有愚忠的成分,但是他卻被很多人認為是忠義之士。

就實際情形而論,成祖起初並無殺害方孝孺之意。方孝孺在所有殉難文臣中,是最有資格也最有可能存活下去的。他只要憑藉自己的名聲稍稍遷就成祖,委曲求全草擬一份詔書,就能登上飛黃騰達的階梯。但方孝孺卻毅然放棄了這一選項,選擇了抗爭與死亡。

方孝孺之所以蹈死而不顧,是因為有比生命更可貴的信念在支持著他。這種信念是什麼呢?

一是普世濟民的仁道,二是維護倫理秩序的正義精神。

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是難得一見的清官,父親愛民親民的言行,為其仁義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示範作用。其後,方孝孺師從宋濂,學習治國之術,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懷抱如此志向的方孝孺,終於在建文帝那裡尋找到了實現理想的機遇。

方孝孺對仁義治國的渴望與對建文帝知遇之恩的感戴,使其真心視建文帝為千古一遇的聖主,並將自己的命運與之緊緊捆在一起。建文帝已成為方孝孺的精神偶像,儒家治國理念的價值符號。

由此觀之,方孝孺的死決不能被視為一種個人的行為,它是明前期士人追求的儒家政治理想曇花一現後破滅的標誌,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

此外,如果僅從為建文帝殉節的角度來考慮,方孝孺確實帶有愚忠的成分。但毫無疑問,嫡長子繼承製是維護當時社會秩序的一條根本法則。方孝孺之所以被稱為忠義之士,就是因為他維護了這條天理。替成祖出謀劃策的道衍也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道衍所謂的讀書種子斷絕,就是指讀書人對忠義操守的放棄。李贊說:一殺孝孺,則後來讀書者遂無種也。無種則忠義人材豈復更生?就人格魅力來講,方孝孺屬於忠正之士中的佼佼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國家的正氣所在。

因此,成祖所斫傷的絕不僅是受難者的肉體,還有他們堅守的人格精神,這也正是靖難之役留給明王朝的最大損失。明成祖以靖難為借口起兵謀反,最終奪得皇位。他懷著不以叛逆處此輩,則吾等為無名《明史陳瑛傳》的陰暗心理,以極其殘暴的手段,對建文遺臣及其家屬大肆誅戵,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

而建文遺臣則視成祖為叛逆,為維護神聖的綱常秩序,紛紛以血肉之軀與明成祖誓死抗爭,抗節不屈和自殺殉難者比比皆是。從而在明初政治史上抒寫了一部氣吞山河,蕩氣迴腸的悲壯史詩。成祖起兵時為了避免樹敵過多,所謂除奸惡主要是指齊泰,黃子澄二人。但當成祖攻入南京後,將打擊面擴大到建文的六部大臣,其中被列為奸惡的左班文臣有二十九名。而且成祖公開發出賞格,允許軍民人等捉拿未降服的建文朝官吏。

綁縛奸臣的人,為首者陞官三級,隨從人員升二級,綁縛官吏的人,主使人陞官二級,隨從人員陞官一級榜文一下,原來高高在上的父母官,竟成了百姓,士兵的搖錢樹,很多人因擒獲在逃官吏而獲得封賞。有的人則藉機公報私仇,劫掠財物,社會治安陷於混亂。成祖發現苗頭不對,立刻收回成命,但趁火打劫的仍屢見不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