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 | 十四

智能音箱迅猛的發展使之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而開路玩家亞馬遜Echo,也開始逐漸失去它的市場份額——不僅是因為谷歌,更是因為中國出現的新玩家。

在中國,低成本、高容量的智能音箱市場正在模糊競爭邊界。近日,聯發科副總遊人傑預測,國內市場規模將會達到1500萬~2000萬。龐大的規模與激烈的競備,背後是語音助手的崛起。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來自CB Insights的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研報之三:語音助手的崛起,以及智能音箱市場競賽,分析新興市場的參與者、合作夥伴和商業模式,以及中國在推動低成本、高容量智能音箱市場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CBI:The Rise Of Chinese Voice Assistants And The Race To Commoditize Smart Speakers),可以在智東西公眾號回復關鍵詞「nc266」下載。

以下為智能內參整理呈現的乾貨:

一、老外缺席 本土狂歡 大佬絕殺

在全球,智能音箱這一消費電子新品類變得越來越普遍,商品化程度很高。早期參賽者亞馬遜的市場份額不僅遭到了谷歌的擠壓,更面對著中國層出不窮的新玩家。

▲中國智能音箱新玩家入局

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僅在2016年就達到了4.3萬億美元的消費支出(同年美國第一,為12.5萬美元,日本第三,為2.7萬億美元)。而智能家居方面,據研究機構Juniper,中國市場2018年可達230億美元,其中,基於人工智慧(AI)語音助手的智能音箱市場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CBI估計: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2018年將達228億美元。

隨著中國智能家居市場的升溫,谷歌和亞馬遜等老牌企業迎來的新的競爭。

而事實上,不管是亞馬遜的Echo還是谷歌的Google Home,都沒有滲透到中國。除了美國科技公司在中國面臨的嚴肅監管之外,中文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難度(130種方言和30種書面語言)也使得面向該市場的語音識別成為巨大挑戰。

目前,在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中,只有蘋果的Siri在iPhone端支持普通話,其智能音箱Homepod只支持英語,在中國並不可用。美國科技企業的缺席提供了龐大的留白,本土玩家也正在利用這一空檔攻城掠地。

▲2018年第一季度智能音箱市場出貨量

在中國,智能語音是政府規劃的第一波人工智慧應用的四大重點領域之一(其它是醫療保健、智能城市和自動駕駛);中國本土的大型科技企業也正在加速入局,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上一個雙十一,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以15美元的價格試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百度最近也把自家的智能音箱從39美元降價到14美元。本土大佬的低價戰略直接打壓了小型創企,幾乎不留活路。

二、新模式模糊了競爭界限

在中國,智能家居市場新玩家的入場方式有著雙重模式:

1、一方面,他們與美國科技公司合作,將他們的硬體與Cortana和Alexa等人工智慧助手配對,在中國以外銷售智能音箱,以抓住全球市場份額。

2、另一方面,他們與中國的智能語音創業公司合作,或者在中國內部開發僅面向中國市場的室內對話式人工智慧軟體。中國不僅是一個阻隔了大部分「真·美國·科技大佬」市場壓力的良田,更為AI應用提供了龐大數據養分,支持技術和模式等方面的「小步快走,迭代試錯」。

雙管齊下的戰略使得中國的企業在慣例扮演硬體商的同時,在本土市場成為了掌權人,全球各個企業間的競爭界限變得模糊,他們可能即是競爭者,又是合作者。

以下是幾個典型的企業案例:

聯想:聯手亞馬遜

為了打進智能音箱市場,聯想與亞馬遜合作,在美國推出了內置Alexa的智能音箱,發售價比同期同尺寸的亞馬遜Echo便宜了50刀,據稱音效更佳。

此舉與亞馬遜最近的戰略趨勢是一致的,即借與第三方硬體製造商的合作,將Alexa作為語音軟體出售,擴大市場滲透和用戶基礎。

為了進一步提高其硬體能力,聯想還與音頻設備大佬哈曼卡頓(Harman Kardon)合作生產高音質音箱。哈曼卡頓作為三星的子公司,也跟亞馬遜建立了合作,銷售搭載Alexa的自家的智能音箱,進一步模糊了全球市場的競爭界限。

而針對國內銷售,聯想採用了本土智能語音創企AISpeech的語音識別軟體來組建智能音箱。

出門問問:背靠谷歌

2015年,谷歌以60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出門問問(Mobvoi),這是谷歌首次在中國進行直接投資。出門問問圍繞著智能語音,生產智能手錶、智能音箱和智能鏡子。

在全球,出門問問的智能音箱產品TicHome內嵌了谷歌助手;在中國,出門問問的產品內嵌的則是自家的對話式人工智慧軟體。

值得注意的是,谷歌本月拿到了京東的少量股權,據傳正在為Google Home的在華銷售開路。而京東自己,憑著早期推出了叮咚音箱,也成了中國智能音箱市場的主要開路者。

小米:正在找合作的野心家

獨角獸小米正在進入創業後期,除了主業手機,它還在擴張自己的智能生態。目前,小米正在與亞馬遜Alexa合作研發自家的人工智慧助手,並可能集成微軟小娜,形成新的智能音箱產品線。

小米與微軟的合作,有望幫助微軟縮小其在智能音箱競賽上與谷歌、蘋果等對(宿)手(敵)的差距,可以說是臨門一腳。

▲小米槓上了智能音箱

除了智能手機和智能音箱,小米還開拓了智能電視、智能掃地機、智能燈具,甚至電飯煲等新型消費電子產品線。考慮到其對人工智慧的關注(最近成立了一個500人的AI團隊),我們可能很快就會看到它的智能語音助手被集成到一系列其他的硬體產品中。

三、BAT圈地戰

作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科技界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正在加速人工智慧戰略佈局,涵蓋了智慧醫療到自動駕駛等一系列「AI+」產業,包括智能語音。

百度:DeurOS為核 進軍日韓

百度是BAT中最早喊出AI戰略口號的一家,它的目標是將其DeurOS平臺成為全球主要的對話式人工智慧軟體,直接與亞馬遜Alexa競爭。

去年Q4,百度推出了第一款智能音箱產品「渡鴉」(Raven H),命名自它上一年收購的AI助手創企渡鴉科技(Raven Tech)。

儘管百度手握AI平臺DeurOS,它在智能音箱硬體設計方面卻一隻依賴外部合作夥伴。渡鴉是渡鴉科技跟一家瑞典公司Teenage Engineering合作的產品,設計目標是要看起來跟市面上別的智能音響不一樣。(中二筆者的內心OS: 為什麼沒有人定位成不會動的機器人,內嵌模塊整成「手辦」?!)

此外,百度還收購了總部在美國的自然語言處理創企Kitt.ai,這家建立之初是背靠亞馬遜資本(Amazon Alexa Fund)的,是不是很微妙。

今年Q1,百度還在日本推出了基於DeurOS的首個商業化硬體產品:音箱、桌燈、投影儀三合一的PopIn Aladdin,命名自百度日本子公司 PopIn (嗯,中國版的是分開來的三款產品)。

DeurOS的訓練數據主要是中文數據,但2011年百度收購日本輸入法公司Simeji後,就獲得了日語智能音箱市場(對話和語法)的入場券。與此同時,百度也在韓國申請專利,並已經獲得了一些認證。

顯然,公司未來有進軍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計劃。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智能機器人專利(基於人工智慧和終端設備的人機交互方法)是在日韓提交的,而不是中美等主要消費市場。這玩意兒看起來跟亞馬遜的Echo有點像,結合了語音識別和麪部識別。

阿里巴巴:以場景為戰略

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征途正式起始於2017年7月,該公司已經售出超過100萬臺的天貓精靈智能音箱了。

天貓精靈的AI助手是AliGenie,對標亞馬遜的Alexa。跟Alexa一樣,用戶可以給AliGenie設置100項技能,並在阿里的電商網站上實現語音購物。據the Verge報道,這些命令中有很多激活口令是普通話的「天貓精靈」。

AliGenie可以通過手機的攝像頭識別出它「看到」的物體,包括4萬個藥品包裝、兒童書籍封面等,其醫療保健功能特別針對中國老齡化現象和視力障礙患者多的現象進行了設計。

阿里不僅把智能音箱定位在智能家居領域,該公司還給10萬個萬豪國際酒店客房配備了智能音箱,提供禮賓服務。

騰訊:王牌微信

▲騰訊在美語音專利

騰訊最近也加入了智能音箱競賽,它的優勢很明顯,就是近10億的微信用戶。因此,發言人表示,騰訊智能音箱的功能將介入微信,提供相關應用和服務,如語音信息的發送、聊天免提等。在美國,根據CBI的檢索,騰訊有50多個語音專利,包括語音處理和認證方法。

四、老美的市場份額守衛戰

智能音箱的市場競爭步伐正在加速,中國的平價產品正在威脅美國科技巨頭的江湖地位,迫使正在開發硬體的他們專註把AI軟體做優做強。

事實上,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軟體方面的巨頭,都面準著同樣的市場,甚至同樣的合作夥伴。(儘管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在降低,但Alexa卻成了諸多硬體商進入智能音箱市場的敲門磚;而硬體商中也有香餑餑,比如「遭受」亞馬遜、百度爭相合作的哈曼卡頓。)

這意味著,市場競爭的邊界,正在模糊。這可以從索尼最近的動作明顯看出來:推出了內嵌Alexa的智能音箱,並計劃年底前支持蘋果Siri和谷歌助手,還跟中國創企Rokid合作,提供普通話版助手。

毫無疑問,中國企業在智能音箱方面有優勢,但放眼全球市場,對比FAMGA(臉書、亞馬遜、微軟、谷歌、蘋果),他們語言資料庫的建立還是缺乏優勢。如果中國企業想要在全球市場獲得一席之地,類似百度在日本推出PopIn Aladdin這樣的舉動不可或缺。就像CBI年初預測的一樣:預計各大科技企業未來將在非英語語音市場展開廝殺。

智東西認為,國內BAT大佬涉足的情況下,可見的集成創企生存空間並沒多少,大部分中小型AI語音軟體和應用開發商,甚至是硬體製造商也進入了站隊期。本土政策優勢以及龐大的數據優勢,作為新興市場的關鍵養分,有望加速孵化更為成熟的軟硬體產品,其中短期的戰略意義可能比自身尚未成熟時就基於開拓海外市場要來得大。(俗話說的好,有便宜不佔王八蛋。)可以看出,相比於百度早期入場獲得的技術倚仗,阿里和騰訊紛紛瞄準了場景化應用/第三方應用集成和數據流量入口,是更為明顯的市場化打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