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此話甚是犀利,在自我考量後於事態嚴謹情況下毅然開闊的胸襟及難言的處事之態。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利必有弊,在澤被後代長遠的考慮下,不應畏懼與提前斬殺或打壓對世界有益的人或新事物及人造事物這類新生命新創造的蒙芽與成長及興起,在自身不足的前提下應持平常心以對順其自然。當然,於當事人而言,事件無大小在自己反覆再三斟酌自身利弊後在決定自己對此事此物此人此狀態的干預程度,是好是壞這其中的過程及結果只能是盡人力看天意,於前半句的於有於利而言平淡是福。在則於後半句而言,好言好語好人好的事物或反之相應不理想不良的人或事物上,於人而言凡事不應做的太絕自斷生路。另看似無用之地的人與事物上,只需合理安排和適當調整都將成為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於後則而言是沒什麼話語權的,只是個人命定如此,又何必自尋煩惱強求那些不屬自己的東西呢?更何況現今的生活甚好,自食其力各種滋味都是自己人生中最好的美味佳肴,人這一輩子,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嘛,所以有時看開了也沒有什麼。只是現今文明這麼好,只希望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家大業大,難免家務不斷,家亦如此,國亦如此,只望黨中央和天下所有人才共同捍衛這來之不易的文明社會。


此語出自《老子》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段話說白了,車要做成空的,裡面才能裝人裝貨。碗要做成空的,裡面才能裝飯菜。房子也要做成空的,裡面才能住人。

意思是,空才有用,實心的就沒辦法用了。但什麼都沒有,也就沒有車的空,碗的空,房的空,還得有實的東西做成空的範圍和承載、包容。在這裡,實就是「有「,空就是「無」。有實有空,就有利用價值。

老子的學說,人稱玄學。不具體,很恍惚,不直接說事物。所以只能聯想、聯類。或者用法國哲學家的話說:異延defferance,這是德里達造的一個詞,用延續和不同兩個詞合成。

異延什麼呢?比如說,我現在學數學,學的時候沒什麼用。但將來或許有用。關鍵是我現在就有個數理思維的頭腦了,可以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莫名其妙的用處。得先有車 ,有碗,有房子,才可以駕駛,吃飯,住房子。

又比方說,你想當校長,但是校長的椅子有人坐著,沒空。你得想法子,把校長趕走,讓位置空出來,然後你才可以坐上去。

再比方說,你今天想去釣魚,可是又要赴約。你只好空一邊,不能又釣魚又赴約。

還比方說,你自己去說。說太具體,太多,就不是玄學了。留許多許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你去自己想 ,或者不想,才是玄學。


古代哲學為什麼叫做樸素的辯證思想,就因為它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有平常就有玄妙,角度不同理解不同。

體用關係,有無共存,形而上來說,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關係,無為是體,要達到無不為這個用的目標途徑是無為。與民間常說的「不爭是爭」表意完全一致,這個道理,在《道德經》里的敘述是升級版,民間的土語是通俗版。

就形而下來說,輪船中空才能漂浮,大致事地上走的靠肺,水裡游的有嘌才能生存,有些事兩套設備,因為有了這些實體的「空無」,才賦予了使用功能。

哲學不是玄學,是很實在的樸素道理,你看到也罷,看不到也罷,他一直在,靜靜的等待著有緣人的慧眼。


利人方為利已,用智才能用人。


出自老子 《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意義很深刻的。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是在講那出非物質形態的事物的「存在」方式,或其「存在」價值。

我們通常認為的「有」,就是依託於物質形式的「有」,脫離物質形式以後,這種「形而上」的東西,就變得難以理解了。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提供了一種方法,對於物質形式的實物,我們可見的是它的「利」,也就是「利用價值」;類比於非物質形式的「虛物」,我們要想感受到,就要通過研究它的「用」,作用,來間接的去了解乃至觸及。


大師也解釋不出來你滿意的利用問題


一切事物都有存在的必然,不要看眼前利益。有些有利有用,有些無利也有用。


比如一件器皿,中間掏空了才可以作盛具之用;又比如你有錢,錢不花的時候它就是紙,花出去的時候才是錢。作者這裡還是強調的「無」,主張不執著於「有」,不執著於擁有,要懂得放舍,放舍的作用其實還要大得多。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揚長避短,發揚自己的長處,自己的短處要默默的補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