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空姐李某某在鄭州航空港區通過滴滴叫了一輛車趕往市裏,結果慘遭順風車司機殺害。

當鄭州空姐遇害一案淋漓的鮮血讓公衆震驚時,卻有人喫起了蘸着人血饅頭。

11日,知名公衆號“二更食堂”發表了那篇臭名昭著的文章《託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裏數錢》。

在文中,有這樣的描述:

人性被淹沒在色情想象中,看不到對逝者的尊重,看不到對兇手的譴責,看不到對公平正義快點到來的期待,看到的只是文字後面,那洋洋自得的眼神,盯着又一個10萬+。

“躺着數錢”的,正是爲追求流量喪失人倫底線的“二更食堂”!

衆怒如疾風驟雨,網友怒吼“他們用文字,又殺了她一次!”“二更食堂”不僅喫着人血饅頭,而且喫相難看,讓觀者作嘔。

“二更”道歉,文章下線,網信部門約談負責人,微信平臺將該賬號封號7天……

塵埃落定,憤怒終會歸於理性,斥責終將被反思替代,我們也應該和被“放長假”的二更食堂的編輯們一同思考:

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裏,熱點能不能“蹭”?該怎麼“蹭”?又能“蹭”出什麼來?

熱點當然要追。

自媒體給了公衆更廣闊的視野,早已成爲了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之一。

當自媒體和它所承載的信息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就如同遠古的農耕社會接觸到遊牧民族,帶來別處的風土人情,異域的高山深谷,不一樣的人間冷暖,世界不再是足下的一方土地,人生不再是白駒過隙。我們對自媒體追熱點有天然的期待,這是新聞規律決定的。

而自媒體與市場聯繫在一起,商業運營給它的發展注入一劑強心劑。流量,成爲了那個讓無數自媒體人又愛又恨的玩意。有熱點纔有流量,有流量纔有市場和盈利,於是熱點事件成自媒體爲趨之若鶩的東西,沒有熱點的日子,所有人都如坐鍼氈。這,是市場規律決定的。

客觀規律決定的事兒,攔是攔不住的。但同時,就像那句經典表述所說,“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二更食堂”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那麼熱點怎麼追?

通過簡單的邏輯推導,可以簡單得出這樣的結論,一靠自律,二靠規範。

有評論說,“二更食堂”的這篇文章有違基本的生命倫理,自媒體既然帶有“媒體”二字,就應當遵守媒體倫理,追求文字的社會價值。

這話很對,但需要提出的是,媒體倫理的自律之所以成爲一種共識,並不是誰強加的,也不是邏輯推導的,是媒體在跌跌撞撞的發展中由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關係着生死存亡——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聞業的發展在美國如火如荼,在追逐新聞價值的過程中,出現了一股“黃色新聞”浪潮。這個黃色新聞並不是指色情新聞,而是指渲染和編造有關色情、自殺、災禍、暴力、犯罪等刺激性內容的報道。

聳人聽聞的事件、未經授權的可疑圖片、有歧義的通欄標題、吸引眼球的誇張渲染和胡編亂造……這一切是不是很眼熟,沒錯,自媒體無序地追求熱點和百年前大洋彼岸的狀況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熟悉新聞史的人看“二更食堂”那篇文章,如有穿越之感。

而那些以“黃色新聞”著稱的報紙一時間獲得極大的成功,就如同今天的一些大號獲得了天文數字搬的流量。巔峯時刻,他們甚至成功地挑動公衆情緒,引發了幾乎改變歷史發展進程的美西戰爭。

然而好景不長,時任美國總統麥金萊遇刺身亡,人們當場從兇手的口袋裏搜出了一份《紐約新聞報》,而這張報紙上恰恰刊載着鼓吹刺殺總統的文章。這份報紙身敗名裂,銷量大減,最終破產關門。

從此媒體倫理成爲媒體自己戴在自己頭上的緊箍咒,僅僅追求“新聞價值”只有死路一條,更應該追求的是“新聞的價值”。無論嬉笑怒罵,媒體更在意的是,文字對社會的積極影響,自覺以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心嚴格要求自己。

在提倡“勇敢做自己”的現在,“二更食堂”身體力行,只不過換了一個字,變成了“勇敢作自己”,喪失了基本的媒體倫理,必然被讀者和社會拋棄。

從某種意義上看,如果不遵守基本的媒體道德倫理,一頭紮在庸俗惡俗媚俗中不出來,被自己“作”死的將不僅是一個公衆號,更是會帶來整個新媒體行業的衰落,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顯而易見,倫理道德擋不住一些人“no zuo no die”的腳步,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也有失手的時候。這個時候,還有制度的底線,這個底線保護着讀者用戶的道德需求,也呵護着整個行業的健康成長,讓大家能持續不斷地從自媒體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這是耳朵都能磨出繭的老生常談。但在“二更食堂”被網信部門約談,要求嚴厲處罰相關責任人的節點上,更能看出制度約束的作用——

在無所不包的網上,就如同現實社會一樣,自由與秩序並存,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則是自由的保障。任何一個社會裏,行爲與言論都是有邊界的自由。

去除了“二更食堂”之流的雜音,人們更加專注地關注正義實現的進程,哀悼死者,譴責兇手,曝光出各種潛在的風險,分析成因對策,暢所欲言,通過輿論的關注和監督,用自己的聲音推動社會和歷史的發展。

互聯網的自由和秩序,在這裏同時得到最好的體現。

或許我們不知道在“二更食堂”被解封后,讀者是否會原諒這個曾經發布過踐踏良知與秩序的公衆號,但我們清楚是什麼力量讓它陷入旋渦——我們一致的憤怒。

這憤怒是對醜惡的譴責,更是對美好的期盼。我們在現實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會自然延伸到網絡空間,就像期盼天更藍草更青一樣,期盼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到哪裏,法治就一定跟隨到哪裏,人民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在哪個高度,法治就必須在那裏守護。

唯有如此,方能讓逝者的背影在網絡世界中不受玷污,讓道德和良心有個溫暖的歸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