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平定張魯,奪取漢中時,是公元215年,那一年,曹公已經61歲。

在曹操平定漢中時,曾有兩個人勸說曹操:乘機南下攻蜀。這兩個人,一個是司馬懿,一個是劉曄,曹操對司馬懿說的是:人生苦於不能知足,得到隴又何必望蜀呢?曹操也拒絕了劉曄的建議,當七天後曹操想反悔,預攻蜀時,劉曄說道:時機已逝,蜀中人心已定,不能再攻蜀。

是什麼讓一生決斷無誤、努力進取、縱橫天下的曹操變得得隴知足、遲疑不決、多愁善感呢?這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曹操嗎?

讓時間回到7年前的公元208年,躊躇滿志的曹操率大軍揮師南下荊州,一路勢如破竹、攻無不克,荊州歸降,統一天下指日可待。回想這一生,一路走來,再大的挫折,我曹操也度過了,於是曹操驕傲了、自滿了,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讓曹操的人生理想止步了萬里長江,從此統一之夢就只能在夢中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沒有放棄,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在努力維持這個國家最後的運轉,天上十三州,曹操已獨得九州,家大業大,這個家並不好當,這個國並不好維持。

曹操加緊了政治上的步伐,213年曹操逼死了並肩戰鬥近三十年的知已荀彧,當年稱魏公,僅僅兩年之後,就攻佔了漢中。

曹操沒有繼續南下攻取益州,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

因為曹操加緊了政治上的謀劃,不能遠離政治中心太久,213年曹操稱魏公,接下來做準備要稱魏王了,而且這樣做的後果,會有很多人反對,曹操必須待在政治中心許昌,不能離開太久,時間長了會生亂,而曹操攻取漢中,就是為了積累功績,而稱魏王的,曹操是政治家 ,很清楚這一點。

攻取益州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益州可比漢中複雜的多,而且還有天下英雄唯二、戰鬥力超強的劉備,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征服益州的。

第二個原因是:曹操準備不足,當年攻荊州時,就是因為奪取荊州後,沒有消化休整,冒進東吳,才導致大敗,曹操不想重蹈覆轍,不想再次失敗。

最後一個原因,曹操老了,已經61歲了,這個年齡在當時的年代,已經是高齡了,不想再去冒這麼大的風險,所以說出了那句「人生得知足,哪能得隴望蜀」的名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的這兩首詩,寫於北伐烏丸回軍的途中,當時曹操53歲,然而放在此時的曹操身上,似乎更恰當。


謝邀

曹操平馬超,拿漢中之後,其身邊有兩位謀士建議南下滅蜀,一個是劉曄,一個是司馬懿。劉曄說:「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司馬懿也勸說:「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就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意思。曹操覺得難以成功,就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於是曹操派夏侯淵留守,自己班師回朝。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趁機滅了劉備呢?

個人覺得曹操做為統帥,顧慮多個因素:1、戰線太長。曹軍在此前,即使從三月自陳倉進兵開始,到七月進佔漢中,也已經連續在險峻的山地行軍作戰達五個月之久,其部隊已經處於很疲勞的狀態。在此情況下,不經休整,就要連續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蜀地的戰役,對部隊的戰鬥力削弱很大;2、長途作戰糧草是大問題,如果要從漢中直接大舉進攻蜀地,勢必造成更大的後勤供糧問題。3、漢中新附,民心不穩,如果大軍離開,也有後顧之憂。而且深入益州腹地,遠離中原,一旦後方有事,救援不及。所以曹操在平定馬超和張魯後沒一舉進軍漢中的做法完全是對的。


兩個原因,一個是曹操已經很年邁了,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地方,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巴蜀的地理問題,蜀道難呀,特別是對曹魏的騎兵不利。再說,漢中已經拿下,只要扼守住出川的咽喉,劉備就很難產生威脅了。這些可能都導致了曹操對巴蜀的興趣不大,甚至對漢中的都不太儘力奪取的原因。

難道漢中,巴蜀不重要?當然不是。不過,曹操在攻取漢中卻「一反常態」,幾次想主動退軍,要不是劉曄等人哄著曹操,恐怕漢中都沒拿下就退兵了,更別提殺入巴蜀了。《三國志.劉曄傳》記載,曹操認為,張魯屬於妖妄之國,如今糧食短缺,不如退兵。劉曄趕緊勸住曹操,讓他全力進攻,果然平了漢中。而《三國志.張魯傳》注引董昭的表奏,由於張魯弟張衛拒險而守,曹操意沮,讓夏侯惇,許褚下令退兵。但劉曄,辛毗叫住了夏侯惇,分析了形勢,認為敵軍快敗了,於是夏侯惇等人又勸曹操,這才拿下漢中。再根據《三國志》注引的楊暨的表奏,曹操要退兵,但被郭諶勸住。結果沒幾天,張衛大營被幾千頭麋鹿衝垮,於是潰敗。

總之,曹操因為糧食也好,漢中地勢險要也好,幾次要退兵,被一眾人等勸阻了,才平定漢中。是什麼導致了曹操的「三心二意」?個人認為,曹操已經意識到了年事已高,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了,那就是要不要稱帝。所以,曹操留下夏侯淵等守漢中,曹操就回到了鄴城,然後開始進魏王,參拜不名,擁有和皇帝一樣的待遇等等。不過,曹操可能認為時機不成熟,始終還是沒有稱帝。在獲取了最大的政治利益後的曹操,下一步是對孫權用兵,而不是劉備的巴蜀,這裡最關鍵還是地理問題。

因為真正對曹操腹心地區,直接產生威脅的,主要還是來自孫權攻打淮南和後來的關羽的北伐襄樊這兩路。曹操的腹心地帶在洛許昌,南陽,汝南一帶,有大量的屯田區。所以,從南方北伐,只要打通北伐通道就暢通無阻了。再反觀西南,巴蜀的劉備此時被漢中遏制,即使拿下漢中,還有關中,關右,洛陽為緩衝地區。而且,就算劉備都拿下了,還需要治理時間,難度這麼大,不足為懼。所以,當時曹操拿下漢中後,不聽劉曄的「巴蜀傳檄而定」的建議。等休整了幾天後,才問劉曄:「現在可以打劉備嗎?」劉曄回到:「如今巴蜀小定,不能打了。」於是,曹操就撤軍了《三國志.劉曄傳》並注引《傅子》。

劉曄確實是優秀的謀士,但是話說回來,巴蜀真能如他所說「傳檄而定」嗎?更何況,蜀道比漢中更艱險得多。舉個例子,張郃一度殺入巴西郡,但是兵馬施展不開,後被張飛殺得丟盔棄甲,大敗而回。所以,曹操認為不要「得隴望蜀」,不是巴蜀不重要,而是曹操年事已高,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他認為最重要的方向。如果只是一味對巴蜀用兵,那麼可能遭遇的損失更多,這也是最終三國走向鼎立,互相制衡的大勢導致。


曹操在漢中之戰中,演義中讓黃忠射中了人中,正史中讓魏延射中了人中。

牙都讓人打掉了,我在想(打得滿地找牙)這個典故是不是出自這裡呢?

曹休,夏侯淵,和劉備爭奪漢中的時候,互有臉負,曹操一來,敗了。

張遼和孫權,大戰合肥的時候,張遼勇冠三軍,打得孫權提心弔膽,曹操帶著援軍來了,合了……

曹操嘛,是政治家,文學家,他的軍事才能真的不怎麼樣。

只能說他是官二代,富二代,起步比較早,猶其是得到五大謀臣以後,更是春風得意。

光論軍事才能,個人武力他比劉備差遠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