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首先嘉靖帝只是痴迷與煉丹長生而不是昏庸無能,畢竟即使嘉靖二十餘年不上朝但是對朝廷的控制力確並沒有減弱。再有海瑞是清正廉明不是一味的愚忠,說白了海瑞也是聰明之人,該知道怎樣捧皇帝知道怎樣頂撞皇帝不會被降罪。

嘉靖帝對海瑞可謂是又愛又恨。而海瑞是嘉靖的剋星,也是嘉靖的福星。所有人都只敢罵嚴嵩,不敢罵嘉靖,但偏偏海瑞敢罵。海瑞的上疏罵醒了嘉靖,嘉靖終於從修道的玄幻之中走出來,他開始正視和回顧自己執政四十五年來的一切。嘉靖自以為聰明絕頂,可以把所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但其實所有人都明白,這只是嘉靖的獨角戲,真正的劇本並不是嘉靖設想的那樣。

直到來了海瑞,他罵醒了嘉靖。即便嘉靖氣憤難平,也不過是關著他而已並沒有殺掉他,因為他知道一旦他殺了最後一個敢罵醒他的人,那大明王朝將真的完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歷史上的海瑞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海瑞所處的時代背景如何?

先說海瑞的主要活動和表現:

第一,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縣(今海南)人。他四歲喪父,獨依寡母,在封建思想教育下長大成人。三十七歲中舉,連續兩次會試不第,被任為福建延平府南平縣教諭。後來先後任淳安、興國知縣、戶部主事、應天巡撫、南京吏部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職。1587年(萬曆十五年)死在南京任上。

海瑞在南平教諭任上,恰遇郡守來視察學校,在明倫堂召見教官,其他教官見到郡守,立即跪拜在地,而海瑞「獨長揖」,挺立其中。郡守看到他這種不恭順樣子,非常生氣,就冷嘲熱諷地說:「哪裡來了個山字筆架?」海瑞據理回答:「若至台院,當以屬官禮見。此堂乃老師教士之地,不當屈。」說得郡守瞠目結舌,無可奈何。海瑞由此博得了「筆架博士」的雅號。後來,海瑞任淳安知縣,有一次總理八省鹽政的巡鹽都御史鄢懋卿經過淳安。鄢懋卿口頭上說「素性簡樸,不喜奉迎」。實際上所到之處,營私納賄,驕奢淫佚,被人視為災星降臨。海瑞知道他要途經淳安,立即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揭露了鄢懋卿的虛偽和貪贓枉法的劣跡,並提出,淳安邑小,不足奉迎,請另取他道。鄢懋卿在海瑞不畏強權的嚴正態度面前,只好懷恨繞道而去。後來鄢懋卿唆使爪牙袁淳,羅織罪名,彈劾海瑞,降調江西興國。

第二,直言敢諫,義無反顧。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十月,海瑞調任戶部主事。這時明世宗深居西苑,求長生不死,不見大臣,不理朝政,國事日益衰敗。海瑞見狀極為憂慮。因此他「市一棺,訣妻子」,冒著「觸忤當死」的危險,上書皇帝,這就是震動朝野的《治安疏》。疏中指斥皇帝聽信小人讒言,酷信道教,竭民脂膏,濫興土木。又「以猜疑誹謗,戳辱臣下」,導致「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室如懸磬,十餘年來極矣。」疏中還引用民謠說:「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時用也。」這封湊疏內容尖銳,措辭激烈,但海瑞的目的無非是「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他忠於皇帝,忠於封建制度。然而這片赤誠之心,卻觸犯了皇帝,世宗下令逮捕。海瑞早有準備,從容入獄。

第三,抑制兼并,反對占田。土地兼并,官僚地主占田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必然惡果。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再三詔令,限制土地兼并,嚴懲貪官污吏,但並未收到顯著效果。嘉靖、隆慶以後,兼并之風更盛,無法遏止。海瑞巡撫應天時,到松江查勘,不到一月,就接到上萬份控告官僚地主占田的狀紙。他對此十分憤慨,決心按照封建法令的明文規定,強迫一些官僚地主退田。因此觸怒他們。曾擔任首輔這時致仕還鄉的徐階,是華亭的大地主,先是託人說項,接著親自出面向海瑞求情,都遭到海瑞的無情拒絕。因此,海瑞受到一部分大官僚主義的攻擊,被革職閑居十幾年。直到1585年(萬曆十三年)才又被重新起用。

第四,執法公正,平反冤獄。海瑞任知縣和巡撫期間,在深入調查的基礎山,依照封建法律,處理民間訴訟案件。在他的文集里,收錄了「人命參語」十餘條,詳細記載了各類案件的情節和處理結果。從這些「參語」里可以看出,海瑞注重調查研究。對過去作的錯誤判決,予以重審,決不妄殺無辜,處理得比較公正合理。因此一些鄰近地區的重大和疑難案件,也都要求他參加會審。從而海瑞得到了「海青天」的讚譽。

第五,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海瑞任巡撫的應天十府,是江南魚米之鄉。但由於水利長年失修,渠道淤塞,造成災害。以致土地荒蕪,人口流失,饑民成群。海瑞面對這種局面,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興修水利,賑濟饑民。他親自踏勘,細心規劃,決定修浚吳淞江。這一工程於1570年正月動工,二月二十日告成,全長八十里。接著他又以同樣辦法,疏浚白茆河,以除水患。此外又開墾了吳淞江兩岸熟田十萬餘畝。這樣既救活了許多饑民,又興修了水利,使農田獲得豐收。

第六,自奉節儉,力官清廉。海瑞一生自奉儉約,反對貪污,為世人所稱道。他在南京制定《教約》,禁止學生送禮。在淳安,建立《興革條例》,剔除非法盤剝,俸祿之外,絲毫不取。他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糙米飯。一次,為他母親祝壽,也只買了兩斤肉,被傳為佳話。閑居時,遇清丈土地,地方官員給他少算了一畝八分田。他知道後,立即聲明,予以糾正。他死的前夕,地方有司送柴薪,多了七線銀子,也如數退還。海瑞死後,清檢遺物,櫃中僅存俸銀十餘兩(一說一百餘兩),舊袍數件,連置辦喪葬的費用都靠親朋故舊籌濟。

從海瑞的主要活動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維護封建制度,恪守封建道德;在經濟上自奉儉約,不取分外之財。在實踐行動中,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改革弊政,發展農業生產,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這幾個方面構成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清官」的特徵,象他這樣一個著名的「清官」,在我國封建社會裡,是不多見的!這些「清官」因為敢於和腐敗勢力和違法的大官僚權貴階層鬥爭,因此受到他們的排斥和打擊,往往都成為封建專制主義的犧牲品。他們連自己命運都難以掌握,當然也無法改變人民的苦難命運,更談不上推動社會的發展。但他們作為畢竟對人民也有好處,因此受到人民的懷念。

再者,海瑞所處時代,明王朝已經是腐朽潰爛,百孔千瘡,社會階段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兼于海瑞的作為和貢獻功職,封建社會制度考慮長遠利益出發,企圖再次啟用海瑞的剛毅然決然廉正行動,力矯時弊,挽救明王朝的社會政治危機。所以嘉靖帝放了海瑞,並啟用了他。


謝邀!

首先,要說明一下,嘉靖並沒有放了海瑞,只是沒有殺他。嘉靖駕崩的時侯,海瑞當時還被關在詔獄裡面。

我覺得嘉靖之所以不殺海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經過自我反思,嘉靖深刻的認識到海瑞反映的問題是實情,自己確實有錯誤。一個是在百姓餓死街頭、官員欠薪的情況下,他還不顧民生,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宮殿;再一個錯誤就是他二十多年不上朝,一心修道成仙,嚮往長生不死;所以嘉靖在內心深處感謝海瑞的仗義執言。在劇中的最後,他曾經埋怨作為內閣首輔的徐階,為什麼不早給自己指出錯誤。可見嘉靖的內心是懊悔自己的。

二、嘉靖認識到海瑞是一個無私無畏的清官,是「國之利器」,他不殺海瑞是因為要留著他給自己的後代使用,讓他為大明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由於嘉靖認識到海瑞是個清官,他怕殺了海瑞會毀壞自己的名聲,會留下殺忠臣的千古罵名,所以他也不敢殺海瑞。

四、嘉靖是個聰明人,也是個識時務的人。他能感覺到朝中所有的大臣,加上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同情海瑞。他們都委婉的向自己表示:不要殺海瑞這個忠臣。因此,如果一意孤行就會傷了大家的心,自己就會被孤立。

綜上所述,此事的處理結果,最能反映出的就是嘉靖的性格。說明他遇事頭腦清醒冷靜,處事方法老到,深思熟慮不貪圖虛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若要問誰是最了解各個大臣是什麼樣的,非嘉靖帝莫屬,裕王還沒有做皇帝,他還沒有嘉靖帝那個格局。

如果海瑞是在嘉靖帝生龍活虎的時候上的那道賀表,可以說嘉靖帝可以分分秒秒讓他死的連個骨頭渣都不剩。

因為他要維護自己的權威,他還要繼續享受,如果縱容了海瑞的這種行為,那麼後來將會有更多的人反對他的奢華。

幸運的是嘉靖帝馬上就不行了,他需要給自己的兒子裕王留下幾個有能力的大臣,他知道自己這些年已經把大明朝已經敗的差不多了,他不想讓大明朝亡在自己兒子的手裡。

所以嘉靖帝選擇放了海瑞,也許是臨死前的幡然悔悟,悔悟了自己這奢華的一生,良心發現。也許是想給裕王留給一個忠臣,好讓朱明王朝永傳。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海瑞上疏會惹得嘉靖大發雷霆。海瑞不過是一個戶部主事,在大明王朝無足輕重,嘉靖殺海瑞,不過是動動手指的事情。嘉靖為什麼會生那麼大的氣,根源並不是嘉靖恨海瑞,或者說海瑞上疏有多大的罪,而是嘉靖認為海瑞幕後有人。這才是嘉靖最為擔心的,也是嘉靖最害怕的。

海瑞是譚綸舉薦的,而譚綸又是裕王的人,上疏的奏摺是趙貞吉拿上來的,趙貞吉是徐階的學生,而徐階又是裕王的師傅。怎麼看海瑞都是裕王的人?更何況當年改稻為桑,海瑞豁出性命的和嚴嵩對著干,沒有裕王護著,海瑞哪裡有這樣的膽子?

現在海瑞上這道奏疏,在嘉靖看來,這道疏很明顯是逼宮,想讓他提前退位。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海瑞這道疏說出了嘉靖的過失,加上嘉靖和百官關係不好,年紀又大了,自然會疑神疑鬼。他會懷疑群臣和裕王勾結起來,逼他退位。

當時的嘉靖是在氣頭上,後來冷靜下來的嘉靖終於弄明白了這完全是海瑞的事情,不關裕王和徐階他們的事。

後來,嘉靖更是親自到監獄裡面和海瑞打擂台,海瑞的表現使得嘉靖明白了海瑞的忠心。實際上嘉靖一直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他對於像海瑞這樣的人,實際上是非常容忍的。畢竟海瑞上疏沒有任何私心,完全是為了嘉靖皇帝好。

嘉靖後來對徐階的對話也表明了這一點,海瑞的奏疏讓嘉靖明白了自己的過失。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想,為什麼嘉靖不把海瑞放出來呢?原因很簡單,海瑞這麼做讓嘉靖下不來台。

嘉靖如果放了海瑞不就證明海瑞說的就是對的,嘉靖是個死要面子的人,他怎麼可能向全天下承自己的過失呢?

嘉靖後來也沒有放了海瑞,他只是沒有殺海瑞罷了。


海瑞的出事發生在嘉靖皇帝龍駕騰遷之時,此時的嘉靖皇帝正選擇了一個好日子想要搬進萬壽宮、永壽宮,可是這個時候的戶部主事海瑞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上了一道逆天的賀表。

海瑞出事的背景

《大明王朝1556》中,海瑞的出事正是和這道賀表有關係。

海瑞的這道奏摺上的頗有心機,當精舍跪在精舍之外的大臣都將賀表遞交之後,趙貞吉才匆匆忙忙的去拿來了海瑞的賀詞,而趙貞吉拿來賀表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嘉靖皇帝剛剛看完了所有的賀表。

可能這個時候我們也能夠猜的出來,海瑞這是故意在拖,故意在卡著這個時間點,他就是要保證皇帝一定要能夠看到他的賀表,也許海瑞覺得嘉靖皇帝作為帝王,壓根不會去一個個翻看所有朝臣的賀表,可是海瑞的這封賀表既然是寫給嘉靖皇帝的,那就得確保一定要讓嘉靖皇帝看到。

為了萬無一失,海瑞必須拖一下這個時間。

於是,號稱天下第一疏的《治安疏》是嘉靖皇帝等待的最後一份賀表,這份特殊的賀表也是嘉靖皇帝看得最認真的一份賀表。拿到海瑞賀表的嘉靖皇帝看著賀表上的字眼,眼睛迅速的瞪大了,剜心之痛的字句一個個的扎到了嘉靖皇帝的心窩。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嘉靖皇帝徹底爆炸了,大喝一聲「反了」。

後來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海瑞因為這份賀表鋃鐺入獄。

眾人審判海瑞

嘉靖皇帝其實是覺得海瑞上逆天賀表這件事是有人指使,並非一人所為,他憤怒的原因是要知道這朝堂的背後究竟是誰在遙控這一切,究竟是誰在他龍駕騰遷之時要看他的笑話?剛剛被他搞掉的嚴嵩父子難道還沒有震懾群臣?

他所懷疑的是,有人試圖架空他這位帝王,進而逼宮退位。

如果是海瑞一人所為,那麼他就可以放心了,可是這其中如果真的有朝堂大臣指使,那麼這問題就大了,後來我們也知道了,嘉靖皇帝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無論是會審還是親自面審海瑞,嘉靖皇帝都知道了這件事情確實是海瑞一人所為,知道這個結果的嘉靖皇帝鬆了一口氣,可是他的心裏面也滋生了一道過不去的坎兒。

這結果呢?誰的錯?是海瑞?還是我?

嘉靖皇帝需要是一個結果:一個可以昭示天下他不是昏庸懈怠的帝王。

可是帝王不承認這個過錯,誰來承認?

結果當然只能是海瑞!

海瑞為官半載,他是個是非分明的臣子,這個過錯他不會承認,也不會用他的口中說出,也許我們想不到的是嘉靖皇帝最終是選擇了妥協,他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卻讓海瑞活了下來。

會審海瑞的結果是:海瑞無君無父,辱罵帝王,處以絞刑,秋後處斬。

死裡逃生的海瑞

被宣判秋後處斬的海瑞很快就迎來了他的末日,可是大家都能夠看得出來嘉靖皇帝不想讓海瑞死,他想將海瑞留下來。當太監黃錦將夠厥海瑞的名單呈給嘉靖皇帝的時候,嘉靖皇帝是可以問了時間的,離真正處決海瑞的時間還有三刻,嘉靖皇帝聽到這個消息手指一揮勾上了一個紅色的畫筆。

看到這裡,海瑞處決的冊子雖然被嘉靖皇帝勾訣了,但是嘉靖皇帝卻安排了黃錦去送這份勾訣書。

黃錦再次之前已經被揍了一頓,他的腿是瘸的,讓黃錦去送勾訣書,嘉靖皇帝明白了就是想要拖時間,只要過了午時三刻海瑞就免除了死刑,就只能再次回到詔獄。

最後說說原因

嘉靖皇帝最終是被海瑞的逆天奏摺罵醒了,海瑞的一句「恐天下人罵皇上」也許讓久居精舍的嘉靖皇帝已經明白,這大明王朝是需要剛正不阿的清流了,海瑞是,其他人統統都不是。這普天之下的臣民能夠捍衛明王朝的不只是海瑞一人,但是能夠懲惡揚善、整頓朝綱的人僅僅只有海瑞一人。

嘉靖皇帝病逝之前召見了海瑞,召見的規格是極為尊重的,因為嘉靖皇帝給海瑞準備了一塊墊子,最後的海瑞是跪在棉墊子上的,這在整個影視劇中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場君臣對話中,嘉靖和海瑞共談君臣之道,共談治國之理念。最終,病逝之前的嘉靖皇帝稱讚「海瑞是大明王朝的一把神劍」。

他要將海瑞留給裕王,留給這個即將登上帝王寶座的裕王,手執神劍,方能揮斥方遒。一生精通制衡之術的嘉靖是想要留下海瑞輔助新君,整頓朝綱。畢竟這大明王朝是需要忠臣明君來撐起脊樑的,熱衷於權術的嘉靖皇帝殺人也許僅僅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最終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卻是一個很大的技巧。

傳統意義上的帝王,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讓王朝延續百年、千年甚至萬年,嘉靖皇帝也不例外,他的心裡也希望自己的王朝萬年不滅,他同樣也希望普天之下的億兆臣民能夠明白他曾經是一個好帝王。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孩子,張太后和內閣首府楊廷和按照《皇明祖訓》商議之後,就將正德皇帝的堂弟、興王朱厚熜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登基後,就想要給自己的生父追尊皇帝的封號,而當時的大臣們都不贊同,可是嘉靖皇帝一直堅持,他就採取了殺人,或者貶官的手段。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人提及此事。但是,這一切都因為他的出現改變了。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個叫海瑞的六品官員,給嘉靖皇帝上了一道疏,將皇上大罵了一頓。當時的官員都為海瑞感到可惜,如此清廉的官員就這樣死了。但是,意外出現了。嘉靖皇帝雖說非常生氣,但是並沒有殺掉海瑞,這一切都比較反常,現在也成為了人們好奇的地方。

嘉靖不殺海瑞,眼下比較流行的說法,大致有二。

一是海瑞為官清廉。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海瑞官聲非常好,也為當地的百姓謀了很大的福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海瑞殺了徐瑛。徐瑛是何許人也?他的爸爸是徐階,是非常厲害的官二代。

徐階的職務是明朝的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這個徐瑛霸佔民田,強佔民女趙小蘭。趙小蘭的母親就去告狀,當時的縣令不敢得罪徐瑛,就把趙小蘭的爺爺當場打死了。後來,海瑞知道了此事,查明了真相,就判處徐瑛死罪。

徐階知道了此事後,就轉告了海瑞:「你如果敢殺我兒子,我敢保證你的職業生涯就結束了。」但是,海瑞仍舊處死了徐瑛。如此受百姓愛戴的官員,嘉靖如果把他處死了,對他的名聲肯定不好。

徐階知道了此事後,就轉告了海瑞:「你如果敢殺我兒子,我敢保證你的職業生涯就結束了。」但是,海瑞仍舊處死了徐瑛。如此受百姓愛戴的官員,嘉靖如果把他處死了,對他的名聲肯定不好。

二是欣賞海瑞。嘉靖認為海瑞在自己死後的價值會很大。嘉靖皇帝深知明朝制度的弊端,並且他還知道自己的兒子不爭氣,他必須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個人,這樣他兒子進行改革的時候可以重用海瑞,他們朱家的天下也才能得到保障。

以上的這些答案不足以完全說明問題。畢竟,嘉靖皇帝的性格脾氣,向來獨斷專行。他已經混成了當時中國最厲害的人物,想殺掉海瑞豈不是易如反掌。他完全可以保證自己名聲的前提下,輕鬆的解決掉海瑞。另外,明朝的牛人也很多,海瑞也只是一個六品的主事,也完全沒必要留給自己的兒子。顯然,嘉靖不殺海瑞,定有其他原因。

我們仔細看看海瑞的奏疏也許就能看出一點貓膩。《明史海瑞傳》記載原文說:「昔漢文帝賢主也,賈誼猶痛哭流涕而言」。這篇奏疏很巧妙。開篇將嘉靖皇帝比為漢文帝,海瑞自比賈誼。我們都知道,漢朝有「文景之治」。文帝的時候有一位重要輔臣,就是賈誼。景帝的時候也有一位重要的輔臣,就是晁錯。但是兩個人的結局是完全不同的。

賈誼是因為憂傷而死,而那個晁錯,是被景帝殺掉的。賈誼曾寫過《過秦論》一直都受漢文帝賞識。於是海瑞自比賈誼,可見是有心計的。然後海瑞筆鋒一轉,給當今天子下了結論:「陛下天資英斷,過漢文遠甚」。可見,海瑞的奏疏在開始的時候,都是給嘉靖戴高帽子,嘉靖看完開頭肯定是高興的。

既然嘉靖皇帝英明,甚至比漢文帝還要賢明,為什麼世道卻不及漢文帝的一半呢?於是,他提出問題的關鍵是臣子們不敢正言提醒,背後卻怨聲載道。所以這一切的問題都是我們這些當大臣的問題,和陛下沒有任何關係。

海瑞還說:「陛下如此的聖明,卻碰到一群如此平庸的屬下,真是太為難你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海瑞的罵貼實質是:皇上是無辜的,一切罪責都是屬下的問題。特別是奏疏的結尾,海瑞又將嘉靖皇帝與「堯、舜、禹、湯、文、武」並列,只要「陛下一振作間而已」,則「天下何憂不治」?話說得也太大了。依嘉靖之政跡,幾無圈點之處。海瑞難道就不知道嗎?顯然不是這樣。海瑞明顯的是在給自己留了後來。可見,海瑞是有大智慧的,他不像那些愣頭青那樣,拿起筆就開始罵皇上,什麼後果都不想。

上疏之事,讓海瑞聞名天下,不過他並沒有因為此事官運亨通。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因病死於任上。海瑞死後葬于海南島瓊山,墓前正門石碑坊,有「粵東正氣」四個大字。


謝謝邀請

最近正好看了《萬曆十五年》,裡面有寫到海瑞的事情,所以我就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吧。

海瑞有很大的名聲

海瑞作為當時官場上的一股清流,他在當時的名氣還是非常大的,被天下的老百姓稱為「海青天」,由此可以看出海瑞在老百姓心裡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皇帝也要面子

其實嘉靖皇帝看完海瑞的奏章後是非常憤怒的,但是他為了保全他的面子放了海瑞,這既能體現了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氣魄,也說明他想為後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不希望在歷史上留下殺害忠良的罵名,所以在權衡之後他沒有殺掉海瑞。

海瑞留著有用

海瑞對官員貪污腐敗可謂是十分厭惡,既然海瑞連皇帝都敢罵,那還有哪個官員是他不敢彈劾的,所以皇帝可能留著海瑞,讓他在官場上作為一股清流,專門懲治那些貪官。


其實原因很簡單。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

關中8級大地震,有姓名記載的死亡人口合計83萬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嘉靖害怕遭到天譴。


國之利器!留給子孫衝鋒陷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