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白起在長平之戰後,不是不願意攻打趙國。當時的白起其實是準備一鼓作氣,直搗邯鄲滅趙的。是秦國的范睢上書昭襄王,說軍隊死傷慘重,軍心士氣都很疲憊,需要休整一段時間,再攻打邯鄲。昭襄王也覺得趙國陣亡四十五萬,國內已經沒有成年男子了。秦軍休息一年半載再打不遲。於是,秦軍並沒有趁著長平之戰的勝利而乘勝追擊。反而是駐軍不前。白起也力爭攻趙機會,但由於范睢作梗。昭襄王始終沒有允准白起的提議。並讓白起交出兵權,回國修養。白起回去後,掌管長平秦軍的並不是將軍王紇(白起之前統領長平之軍的主將。是王紇在白起之前跟廉頗對峙了兩年時間),而是范睢的心腹。而這次所謂的休整,只不過是范睢排除異己的手段。因為白起跟范睢的對頭嬴候關係很鐵。范睢舉薦的這個草包的名字我記不住,也不值得我記住。這個姓鄭的草包率軍到達邯鄲後。恰逢其他幾國的援軍也到了。昭襄王趕忙派人警告其他國家的援軍,讓他們少管閑事。所以,魏國等國的軍隊都不敢動。這才有了舉國聞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這個姓鄭的蠢貨打不贏了,范睢又攢動昭襄王,讓白起去幫姓鄭的擦屁股。白起又不是傻瓜,自然不會上當。於是,秦軍大敗,主將投降。昭襄王此時也悔之莫及。於是,范睢被暗殺。秦國滅趙的計劃全盤覆滅。


感謝邀請!

首先需要糾正的一點是,長平之戰後,白起並不是寧死也不願攻打趙國!

當時長平一戰後,趙國45萬青壯近乎全沒,只餘下兩百多年紀尚小的人被白起放回來報信!此時可以說是趙國國力最為虛弱的時候,鑒於這樣的情況,當時白起的力主攻趙的。他想趁熱打鐵,挾長平大戰餘威,以雷霆萬鈞之勢直取邯鄲,進一步擴大戰果。

但當時以丞相范睢、國君秦昭襄王的決策層與白起發生了分歧,否定了白起的提議。至於原因,眾說紛紜,有說是丞相范睢拿了趙國的好處,同時害怕白起攻陷邯鄲後地位超過自己,於是給秦王提意見,阻止白起滅趙。還有說法是,秦昭襄王鑒於當時秦軍大戰之後,士兵疲憊,國力虛弱,需要修養,周邊各國虎視眈眈,形勢不利秦國,於是決定罷戰。

總之,秦國答應了趙國的求和請求,上黨之爭以趙國獻六城,韓國割讓垣雍而結束!而後來,因為趙王不履行和約,積極備戰,秦昭王大怒,秦國盡兵攻趙。此時白起也沒有攻打趙國。主要原因是他生病了,所以秦王並未派他領兵。當然,這裡也不排除,因為攻趙提議被否定而造成了白起與范睢甚至秦昭襄王之間的間隙。

結果五大夫王陵攻趙不順,秦昭襄王又來請白起。此時白起病已經好的差不多了,但他依然推遲,這又是為何呢?

原因有二,其一,長平之戰,白起被棄用,心中不滿,和秦王賭氣!其二,正如白起所分析的那樣,當時形勢確實不利於秦國。

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後來,邯鄲之戰,白起在長平的副手王齕領軍,被趙國以及信陵君指揮的魏楚聯軍接連擊敗,失地數百里,恰好證明了白起的分析是正確的。

白起也因此而非常得意,口出狂言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

這不是戳秦王心窩子嗎?秦王心想,你白起不是厲害嗎?那你去打啊!

去世強令白起領兵,白起知道說錯話了,同時也知道此時秦國出兵硬抗,勝算不大,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大不如從前,所以就稱病不起。不過,秦王此時可不管那麼多了,就是要找白起麻煩,此去如果打贏了,那自然皆大歡喜,如果敗了,那他就有理由收拾白起了。

白起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就拖啊。最後秦王實在沒有了耐心,就將其賜死杜郵!當然,咱也不排除,當時白起確實是病體不便!

這就是長平之戰後,白起的一個人生經歷!

從力主攻趙,到不願攻打趙國,也說明了他的人生在開始走下坡路。長平之戰是他最後的輝煌!

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關照!


長平之戰後,東方五國唇亡齒寒,已經形成五國共同針對秦國的態勢,而且,秦軍在長平決戰中,也損失了45萬軍隊,相當於秦軍的一半軍力,國力更是大為消耗,滅掉趙國、魏國和韓國的時機,已經失去。

以疲軍之力,就算是殺神白起,面對趙韓魏燕楚(當然,齊國仍然是中立,一直到滅亡)的百萬軍力,而且,趙國已喘過氣來,廉頗、李牧回歸,還有司馬尚等二線名將,秦軍再出擊,也只是自取財亡。

只能再待時機了。此等必敗之戰,白起和廉頗一樣,選擇不打。只是白起被秦王疑,只能自殺了事了。


白起拒絕領兵攻打邯鄲的原因,在秦王派遣范雎敦促白起領命時已經說清了,而且後來的事態正如白起預計那樣發展。白起是什麼人?一個軍事家?殲滅戰大師?其實我們還不妨認為:他是一個超級大工匠,一個精通戰略戰術指揮的大工匠。大工匠特點,是十分看重名譽,如果被人指責他的專業技術上有任何瑕疵,簡直比殺了他還難受。基於上述邏輯,既然明知不能獲勝,就要誓死捍衛自己「不敗」的榮譽,並且的確用自己的死捍衛了戰神的榮譽。他唯一的問題是嘴欠,裝病本是一個挺好的辦法,偏偏要在邯鄲失利後說風涼話。


首先就是白起考慮問題是純軍事的性的,而秦王考慮問題卻是從政治角度,二人的角度不同,就產生了巨大的的分歧。但事實卻證明了白起的正確性,但君王是不能有過錯的,這也是為何白起被殺的原因。這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

白起的戰略判斷為何如此準確?很簡單,當時趙國已經到了生死邊緣。趙國已經是無路可退了,唯一的出路只有背水一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就在於此。而且趙國積極展開「多邊外交」以六座城池代價,換取齊國、韓,魏、楚共同抗秦,積極聯絡結成抗秦統一戰線。而各個國家出於自身安危的考慮。也開始全力 幫助趙國,魏國甚至直接出兵(毛遂自薦)。而在此情況下,秦國無疑是「孤立"的。換句話說,除了在軍事上秦國具有一定的優勢之外,在「政治,外交,戰略,沒有優勢可言,極為被動。天時地利人和秦國都不佔,此時出兵是必敗的趙國屬於哀兵必勝。趙國為了保衛自己已經達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地步。

作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白起應該看到了這一點。《史記》記載白起言道:"「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應該說,長平之戰秦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時沒有一鼓作氣攻克趙國,戰機已失,這個最為關鍵。這個時機喪失就喪失了。不會再有,如果想滅掉趙國,只有徐而圖之。但顯然秦王看不到這一點,秦王需要此時滅趙,震懾五國(魏韓燕齊楚)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必然導致軍事行動的失敗。作為一個大軍事家的白起,他明白何時進攻,何時後退。戰略的主導權必須由己主導,一旦喪失戰略主動權,失敗就是必然。當讓事實也證明了白起預見性。王陵,王齕,使出了吃奶的勁也沒有滅掉趙國。

再一點就是政治原因,宰相范睢出於個人私怨構陷白起,而秦昭襄王也覺得白起不聽調遣。(白起不去帶兵應該有賭氣的原因,沒有政治頭腦。)在長平之戰以後,趙國使臣對范雎說,一旦白起帶兵滅了趙國,那麼大的功勞回秦國,必然位列三公,你的位置未必能保住?所以范雎在大好的情況下,秦國撤兵,就此引發白起和軍方的強烈不滿。過後再出兵已經晚了。范雎也就此逼死白起,更為確切地說就是秦國軍方軍功集團與相府以及文官階層之間到底是誰領導誰的問題,彼此都想說的算,白起事件就是這個矛盾的總爆發。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好多問題?他殺俘難道不知趙國上下會同仇敵亥,死心對秦,我想他也是引起各國義憤,一起來對付秦國,弱起用范相的秦(魏國公子就奮起打抱不平了)白起把那麼多半大小子送回趙國,通風報信,可能是夫人所舉。他夫人是魏冉的女兒,他也受前丞相魏冉厚思夫婦倆不見得實心讓范睢計謀獲更大成功。而讓秦費力不得全勝。但范睢己從來使處得知列國己起義憤,準備救趙,進而也保自國,因此收下送給的城池休兵。這樣也好,反正滅不了六國滅一國無義。從精神上壓六國替換周天子最好,(最後也是如此)結果趙可能不服氣挑動它國反秦,秦又攻開了邯鄲殺伐首鬧,加上白起老是發不滿怨言,而秦王一直護范睢,在他將末果情況下,索性叫白起去打。白起也明白根據攻取長平經驗知道攻城難,邯鄲城內已加碼(包括復仇情和警惕度)如今會更難打,鬧不好也會污了自己名聲,與范斗,佔下風,托著死不去。要不然沒必要死頂死抗,還強調原由,內心有小九九鬼點子情節。被秦王看到白起不光不忠,日久必節外生枝,生患,除之了之。


長平之戰之後已經喪失滅掉趙國的最好時期。趙國已經緩過來而且不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做好了誓與邯鄲共存亡。連趙孝成王的王妃都替趙軍縫製衣物。趙孝成王親自擊鼓以壯士氣。

六國回國味來,不能再坐山觀虎鬥了。這樣可以和秦國對抗的趙國滅亡自己也岌岌可危。以秦國當時的能力還沒有一口氣滅六國。所以就算秦武安君上陣也會輸掉這次戰鬥。

武安君白起一生征戰未嘗一敗。所以為了名利不會出戰。所以秦王請他出打他都不去。輸了失去了常勝將軍名號。贏了秦王會責怪他是故意不出兵。所以寧死不出。

這件事情。韓非曾經說過,他說,趙國這個地方呢,是四戰之地,而且是雜民聚居之地,這個地方什麼人都有,漢人,胡人,甚至是在本地區已經定居起來的游牧民族,比如說曾經的中山國,他就是一支游牧民族轉變為農耕文明的一支半胡人。

所以這個地方他的民生治理很頭疼,頭疼到。趙武靈王要特意弄一個胡服騎射去保證胡人和漢人的地位平等,沒錯,你沒有看錯,胡服騎射最大的意義不在於軍事,而在於政治意義。以前我只是把這些胡人的軍隊當成是奴隸一樣驅使,現在你們是堂堂正正的人了!

當然,這樣的國家需要明君去治理,如果明君一旦沒有了,來了一個昏君,那麼這個國家,她的整個政治將會趨向於一種混亂,賞罰不明,這已經算輕的了,甚至可能因為國家的治理問題造成民族或者說人民之間的矛盾。整個國家趨向於混亂。

長平之戰就是對於趙國的一個考驗,考驗趙國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大國,但是趙國很明顯沒有跨過去這個坎,什麼?這個時候的趙孝成王腦子略顯年輕,有點兒昏庸,用趙括這件事情咱暫且不提,咱就說這上當這個地方該不該拿咱們都應該清楚的吧?秦國花費這麼長時間,好不容易要上黨課,拿下來,結果你派人過去接收了,而且都沒把軍隊給運輸上去,最後上黨丟了秦國人帶著滔天怒火來趙國討債,你的責任還是別人的責任?

白起之所以敢打長平之戰,就是算準了趙國會不惜代價進攻秦國的軍隊,為什麼,會算著趙國軍隊會犯這麼大的失誤,就是因為趙孝成王本身腦子就有問題。

但是後來趙孝成王的腦子變好了!不緊勵精圖治,而且還特意的改善跟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讓趙國的實力得到了一種增長,這是白起最不願意看到的,她知道在戰場上面幾十萬的軍隊最恐怖的不是說它的糧食消耗,而是人心齊不齊,人心不齊,幾十萬的軍隊全是擺設,白起只所以能夠屢戰屢勝跟他熟練地掌握對方統帥的心理有著很大的關係。

韓非曾經說過,趙國如果想要強盛起來,就必須得正面面對胡人漢人等多民族混居,這樣一個局面,在這種情況之下,很明顯趙國已經是一隻不能惹的刺蝟了,你看邯鄲之戰本來是手拿把攥的事情,為什麼秦國軍隊打了那麼長時間,最後等到援軍了?還不是整個趙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抵抗秦國的侵略,最後趙國成功了。

更何況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漢殺聲震天,為什麼其他國家就是不插手就是害怕你們兩個國家是不是搞什麼陰謀,萬一哪個國家介入進來遭致兩個國家80萬大軍的怒火,那誰能頂得住!秦國贏下的長平之戰能管理是以什麼代價贏了?總之,你取得了一場大勝趙國朝不保夕。這個時候唇亡齒汗。(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國家平衡的策略必須要拿出來了。此時此刻,應當抑制秦國幫助趙國平衡兩個國家之間的實力,這才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所能做的比較正常的選項,這也就是為什麼魏國和楚國會派出軍隊增援趙國。

所以說如果長平之戰不打,就算是40萬大軍還在趙國手裡,武安君也願意率領軍隊出發去攻打趙國,但是現在局勢已經明了,想要渾水摸魚,根本不可能,你只有靠國家硬實力去支撐整個進攻趙國的戰爭,但是國家硬實力經過長平之戰損傷嚴重,此時此刻簡直就是趕鴨子上架,你怎麼打,這仗你打算怎麼打?難道你真的要以秦國一國之力去抵抗六國嗎?此時此刻的秦國已經沒有多少力氣了,秦國不怕打仗,但是害怕沒完沒了的打仗 就算是你能拿下照顧你也只不過是兩敗俱傷,趙國是不會願意把自己當成一塊沒有抵抗的肥肉,直接送到秦國人嘴裡面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就是趙國在抵抗秦國的時候所爆發出來的那種戰鬥意志。


白起在長平之戰取得勝利之後,本來一鼓作氣是可以拿下趙國國都的,但是他的意見並沒有取得秦王的認可,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勝利一方直接可以推進戰場,當長平勝利的時候趙國根本沒有想到會輸,結果不是輸而是全軍覆沒,雖然秦國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一鼓作氣是可以直接拿下找都的,當秦王阻止他之後,他就知道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在後來又被秦王任命去攻打趙國的時候,白氣認為秦國坑殺了趙國45萬年輕人,趙國人會全名皆兵對抗仇人,所以勝算不大,當然也不排除白起有負氣的感覺,最後白起也沒有去進攻趙國,可能是他違抗秦王的意思吧,最後沒有落到一個好下場


長平之戰後秦趙雙方疆域對峙如圖,上黨在手後,天時地利人和都佔盡的情況下,秦昭襄王罷兵而還,錯過了滅趙最佳時機。白起這等博弈高手對勝點嗅覺非常敏銳,如錯過則再不會輕易舉兵再來,他會等待一個更恰當的機會,但贏稷偏偏選擇在這個趙國上下辦完喪事,眼睛裡藏著血海深仇,牙縫裡透出殺氣的趙國動手,作為明辨事理的白將軍肯定是寧死不從,因為一旦失敗,秦國在長平之戰的紅利甚至是老爸贏駟積攢下來的本都得賠光。

時間回到贏稷幼年時,趙武靈王武力護送其母子返回秦國,路上可以看到,這趙國跟秦國都是尚武的國家,趙國南胡北漢民風非常彪悍,你既然給了他喘息的機會,就不要貿然下手,堅強的堡壘應該從內部瓦解,白起非常堅信這點,因為長平之戰也是因趙國內部信任不足,使用反間計導致對方臨陣換帥,秦傾舉國之力最終慘勝。現趙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秦沒有穩操勝券的把握,另外其他五國也不會袖手旁觀,受秦荼毒最深的韓魏楚出手概率是非常高了,齊燕即便不幫忙也不會添亂,人心歸向在趙一方,請諒解白老不出征的苦衷。果不如其然,趙這一戰把失去的都拿了回來,韓魏也如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