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的事,

以後還多著呢。

講真,現在寫起影評都變得有負擔了呢。不過我覺得這是好事,我也得不斷進步嘛!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胡言亂語來敷衍我這幾百(萬)號粉絲了。

其實每次看電影之前我是不會做功課的,只要片名有意思或是演員我喜歡就直接去看了,最多看看簡介講的什麼內容,沒那麼多顧慮,也不用怕被劇透。

這次選《狗十三》僅僅是因為名字裏有狗,本想著是像《一條狗的使命》那樣的萌寵片,看了下簡介發現是講父女關係的,比起父子關係更為微妙。

導演的名字有點熟悉,查了一下果不其然,每部代表作都會捧紅不少演員。

從《烈日灼心》和《追兇者也》可以感覺到曹保平導演比較喜歡黑色幽默和暴力血腥的風格,但這部《狗十三》沒有黑色,青春卻蒙了層灰;沒有暴力,暴力卻以愛為名。

看似是一部平淡的家庭紀實片,但片中接二連三的BGM總有一種懸疑片的既視感,這也是為啥好多人看完電影出來第一句話:「吵得我耳朵疼。」

電影結束時,影廳的燈一直不亮,我賴在座位上期待著能有一個彩蛋來拯救一下這個少女,告訴我們她並沒有喫狗肉,也沒有忘記愛因斯坦,但是沒有。

有人說:看完這部電影,如果沒有共鳴的話,你應該慶幸。

13歲的少女李玩,父母離異,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爸爸為了彌補前幾天強迫李玩把興趣小組從她最喜歡的物理改成了最討厭的英語的過錯,送她一隻狗就此了事,李玩給狗起名:愛因斯坦。

為了尋找丟失的愛因斯坦,並拒絕了後媽假愛因斯坦的慰藉,在家人眼中純屬胡鬧的李玩被爸爸胖揍一場後,變得「懂事」、「乖巧」了起來,大家直誇她「長大了」。

片中有個鏡頭:李玩問她姐姐hypocrisy怎麼讀,查完文曲星後大聲念道:hypocrisy 偽善。我想這也是本片的關鍵詞吧,成長就是變得偽善。

據說這部電影被封存了5年,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它對中國式教育的諷刺太過扎心吧。上映過的青春題材的影片,基本都是男女之間的小情小愛、同學之間的小打小鬧,唯獨缺少了父母與孩子在青春期時的小爭小吵。

中國式教育誤區一:

偏科=學習不好

李玩喜歡的是物理,可因為英語成績拉低了總分,她不得不補起了英語。

因為排名只看總成績,對於偏科的學生來說很不友好,不得不去學一些不明所以的東西,很有可能因為被其他科目所折磨,連喜歡的課也變得疲憊起來。

我之前一直以為我弟學習不好。因為我小姨在給我們抱怨他學習成績的時候,總是說學習差得很都考不上重點高中,具體也不說差在哪,仔細問起來地時候才知道,只是被語文和政治嚴重拉了分,但至少英語和化學在班裡還是數一數二的,而且依然順利考進了重點高中。但小姨從來是報憂不報喜,只訓斥沒考好的,不誇獎考得好的(現在已經會適當鼓勵了哈哈哈哈),也就是我弟抗打擊能力強(臉皮厚),要我我真的是要起義了。

片中的李玩也給偏科的小盆友們留了條活路:物理獲得全省第一直接保送重點高中,這也告訴我們:只有偏科偏到能被保送的程度,才會被拍手稱讚。

中國式教育誤區二:

狗=玩具

愛因斯坦的到來,只是她爸作為賠罪的一個禮物。

當愛因斯坦被爺爺弄丟時,全家人沒有人去找,而是買好了第二件賠罪品——旱冰鞋,等著李玩回來。因為在他們眼裡,狗嘛,就是用來消遣的玩具,殊不知李玩和愛因斯坦的感情絕不止玩具那麼簡單,是陪伴。

狗是忠誠的,你在危難時救過它,它就跟定你了。假愛因斯坦因為總被弟弟打,反抗起來把弟弟咬傷後,狠心的後媽要把它送去狗肉店,卻從不怪她兒子惹事生非;從爸爸打狗時,李玩上前安撫它的那一刻起,它已經心有所屬了,所以當被還懷有一點善的爸爸送進流浪狗救助站時,它已經絕望到難以進食了。

我家現在就養了一隻中華田園犬,我媽給它起名:阿米丟,說是她那個年代的一部電影:《三千里尋母記》裡面猴子的名字。

當時爺爺剛去世,姑媽想著奶奶一個人太孤單,就從鄉下要了只小奶狗來,但我奶奶一點也不喜歡狗,就每天牛奶泡饃饃的敷衍著。中午我去奶奶家喫飯的時候,發現才一個月的它卻遭到了如此「酷刑」,就跟爸媽商量著帶它回家,這一養就是八年了。

對生命不負責任的人,骨子裡藏著一把沒有鞘的刀。我們小區就有不少流浪狗,有的是因為得病被主人遺棄的,有的主人懷孕了就把狗狗丟了出來,有的搬走了但沒帶走狗......慶幸地是,小區有一個「狗友羣」,羣裏經常會捐款給流浪狗狗們做絕育或是有阿姨會給他們喂飯搭窩。這些拋棄者或許有苦衷,但一顆狠心的種子已經種下了。

中國式教育誤區三:

打你罵你=愛你

李玩在找愛因斯坦時,爺爺的腿摔斷了,奶奶也迷了路,對後媽找來的假愛因斯坦也置之不理,還在外借酒消愁,終於把她爸激怒了,打完罵完之後,讓李玩坐在自己腿上,說:「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上」 。

???應該是:「打在我身上,記在我心上」吧!其實我記性很不好的,但我爸媽每一次揍我我都能記得清清楚楚,即便他們早都忘了。疼痛是最能喚起記憶的。

我從來不信「打是親,罵是愛」,因為當阿米丟犯錯時,我揍它的時候,我就是氣!

中國式教育誤區四:

物質獎勵>精神獎勵

當李玩的爸爸被班主任叫到辦公室「建議」她把興趣小組從物理換成英語時,她是拒絕的,可拗不過脾氣暴躁的老爸,又打又罵地逼她改了選項。氣呼呼地李玩不願意跟爸爸說一句話,她爸的第一反應是掏錢給她。

所以是大人們教會我們物質的。我們本以為獲得獎勵的方式是陪伴,而你們卻覺得相比起時間,更願意付出金錢。

中國式教育誤區五:

說別人想聽的>說自己想說的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依然面子更重要。

李玩在爸爸的酒桌上接過叔叔夾來的一塊狗肉,邊喫邊說:謝謝叔叔。因為她知道這是他們想聽的,她知道得給她爸爸面子,她知道她不能再任性了,會被捱打,懂事了大家才喜歡。

就像我們參加父母朋友的聚會時,會被大人們指指點點,剛有一個想法,就會被大人們打著過來人的旗號給潑了涼水,你還不能生氣,也不能讓對方難堪,只有把自己想說的話憋回去,迎合對方作回應就好,因為那是他們想聽的,因為這才叫懂事。

中國式教育誤區六:

興趣班 = 興趣

片尾李玩的弟弟在跟著教練學滑冰,因為李玩喜歡滑冰,父母就理所應當的覺得她弟弟也會喜歡,並沒有問孩子自己的想法,她弟弟哭著吼著求著教練放過自己,這就是家長眼中的興趣班嗎?

總有人說,孩子還小,沒興趣很正常,培養著培養著興趣就出來了。我反對,興趣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嘗試過眾多事物後,喜歡上的。

小時候,班裡興起一陣樂器風,家長週末都帶著孩子去學著各種樂器,我也不例外。我媽想讓我學古箏,可我一點也不喜歡,催著老媽趕緊回家我要看《大風車》,毫無防備地迎來一頓打,那會我是知道了,這樂器我是非得選一個了。後來我媽讓我上長笛的試聽課,因為覺得長笛小,不佔位置,我就答應了,可我還是不喜歡,以至於練到初中就再也沒撿起來過。

整部片子講述著生長在離異家庭,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李玩對於成長的妥協。其實在片中還很詫異,性格叛逆的她怎麼就這麼輕易接受了這個後媽呢?剛好前兩天看《奇葩說》正好看到這段BBKing陳銘的解讀,茅塞頓開。

李玩對後媽的態度也正表現出了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她早已想清楚這不是背叛,而是父母自己的選擇吧。

宇宙之外

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我們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裏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被更正

李玩堅信有平行宇宙,

她在這個宇宙裏

被迫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她只能幻想在其他宇宙裏,

能快活地做自己。

就這樣一遍一遍的洗腦,

一層一層的戴上面具,

她就這麼偽善的成長著,

是你,

也是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