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相片

高齡95歲的前總統李登輝6月22日啟程前往沖繩,參加當地的臺灣人戰亡者慰靈碑的揭碑儀式,這是他卸任總統後的第九次訪日。出發前一天,紐約時報中文網刊出李登輝書面專訪,他自我肯定在總統任內對臺灣「民主化」的成就,同時對20餘年來中國大陸在經濟與軍事等方面的發展提出評價。在訪談內容中,不難看出李登輝相當關心當前臺灣在兩岸關係與東亞局勢中的定位,從而以卸任總統的身份為臺灣開出兩帖藥方:積極爭取成為美日「印太戰略」成員;以及經濟不能過度依賴中國大陸,避免臺灣「淪為中國經濟殖民地」。

臺灣「黃金十年」 遭李揮霍

李登輝掌權了12 年,貫穿了臺灣的1990年代,而這正是臺灣享受「臺灣錢淹腳目」經濟騰飛之後所留下果實的十年,相對中國大陸而言,這段時間臺灣仍然有較大的優勢。當時一個段子說:「新竹一堵車,中關村就漲價」,充分體現了兩岸之間的實力對比,臺灣也一度有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苗頭。李登輝本人既有日本經驗,又留學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照理說應該有夠高夠廣的視野,引領臺灣繼續前進。可是他離任之後所留下的,是政治上四分五裂,經濟上跛足停滯的臺灣,其後經過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三個時期,都難以扭轉此頹勢。

李登輝走下總統高位,成為一介平民即將屆滿20年,而如今他透過海外媒體專訪的方式,再度「指點江山」,但對於區域局勢的認識宛如停留在20年前。那麼,他的這兩帖藥方,臺灣能當成萬靈解藥囫圇吞下嗎?

用落後20年的國際觀 為臺引路

第一帖藥方,李登輝強調臺灣與日本擁有「共同的價值觀」,類似的環海地理條件,以及一致的地緣政治利害關係,因此「有必要也有需要守護東亞的安定與和平,進行安全保障上的對話」。李登輝的言下之意,說白了,就是建議臺灣與日本攜手抵抗「嚴重破壞區域和平現狀」的中國大陸。

李登輝還在訪問中自我褒揚「成功地化解1995年臺海飛彈危機,功不可沒」,並歸功於臺、美、日三方共同合作,「力抗中國的野心」。但問題在於,難道臺海飛彈危機在當時造成的效應,這麼快就被臺灣社會所輕易遺忘?那一年之前,李登輝就公開大罵中共是「土匪」政權,又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宣揚「身為臺灣人的悲哀」,不斷挑釁中國大陸。此後訪美之行,重重的朝著中國大陸政治紅線踩下去。飛彈危機致使當時臺灣人心惶惶,軍隊也進入備戰狀態,若要歸咎「嚴重破壞區域和平現狀」的帳,恐怕不能只算到中國大陸頭上。把動蕩當政績,李登輝的這種說法堪稱「神邏輯」。

檢視相片
2018年6月,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日本沖繩(AP)

2018年6月,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日本沖繩(AP)

1996年李登輝競選總統,提出「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的口號,背後的意涵亦即為「中華民國是臺灣」,往「獨臺」方向傾斜,這也是李登輝在訪問中宣稱「其實我從未主張過『臺灣獨立』,因為,臺灣已經實質獨立」的潛臺詞。臺灣首次直選正副總統,而最後「李連配」高票勝出,就是成功操作認同與恐共情緒的結果。已故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書中特別指出,李登輝任內「發起臺灣化進程,強調該島脫離中國」,大膽斷定李登輝這樣的做法,「只能使臺灣人在重新統一的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當時李登輝之所以有本錢與北京對嗆,除了臺灣仍有相對優勢之外,其實還是仰賴美國與日本提供安全承諾與保障。20年過去,李登輝還是沿著美日安全同盟的傳統思路指引臺灣,絲毫沒看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臺之後改行的「孤立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他也沒有看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中國轉向」,不只高調接待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訪日,且在今(2018)年香格里拉對話(The Shangri-La Dialogue)中不再跟隨美國「中國威脅論」起舞,搖身變為亞洲和平的倡議者。安倍的改變,並不僅是他個人的選擇,更是由於他看到區域格局變化之後的順勢而為,本刊對此曾有多篇文章分析。20年來國際情勢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李登輝主張積極爭取加入「印太戰略」,臺灣還須三思。

脫離大陸的經濟自主 如何行得通

第二帖藥方,李登輝主張對內政治自主與對外經濟自主並行,他認為臺灣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大陸,「下場是臺灣的體制逐漸弱化喪失長期的經濟競爭力」,「淪為中國經濟殖民地」。這帖藥方,也讓讀者看到了李登輝落後且脫節的中國認識。李登輝在位期間,為了阻止臺商西進大陸,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已讓臺灣錯失一波良機。而如今又要重蹈覆轍?

當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與2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李登輝說得沒錯,臺灣經濟確實應該自主,但是「壯大臺灣」的前提不應該是拒斥大陸。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臺灣與中國大陸擁有許多接近的發展產業,各有優勢從而互補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臺灣必須拋下政治意識形態,正視這個現實,纔可能藉由中國大陸提供的機會,以及持續提出的惠臺措施,在既有的產業基礎上開枝散葉。從這個角度來看,以政治企圖為由去迴避中國大陸,不只無法做到經濟自主,反而讓臺灣陷入人才、產業外流的空洞化危機。李登輝說,臺灣要「與其他國家一樣和中國正常貿易往來」,這個問題意識是正確的,但他開出的藥方路徑卻是反其道而行,集矛盾於一身。

與美日抱團 不如把空間留給新世代

李登輝對國際、區域與兩岸局勢的落後認識,使得他走不出窠臼,他給出的藥方反而可能讓臺灣更加折騰、走更多彎路。但這個問題並不只展現在李登輝身上,臺灣執政當局無論藍綠都有類似的困境。如同當前臺灣官方不斷強調與理念相近的國家保持聯絡合作,同時自豪與美國、日本同為「民主社羣」的一員,但就算把雞蛋從中國大陸的籃子裏移出來,又全部移進美日的舊籃子裏,臺灣就真能因此擺脫被邊緣化的命運嗎?

不可否認,李登輝曾經為臺灣「民主轉型」做出不少貢獻,但華年去如流光,時代畢竟已經不同。誠如毛澤東對年輕人說的:「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柢是你們的」,許多「裸退」的政治家或許都是李登輝該學習的對象,還是把更多揮灑的空間留給臺灣新世代吧。(推薦閱讀:多維觀點》陳菊─民進黨的Kingmaker,肩負不能輸的任務

檢視相片
20180628-《多維TW》月刊032期(多維觀點提供)

《多維TW》月刊032期(多維觀點提供)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32期,授權轉載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李登輝是不是黨國餘孽?
觀點投書:李登輝纔是鄭南榕自焚事件的元兇吧


相關文章